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个常见的致命病,却被好多医生忽视了!

作者:医学之声 来源:医学之声 公众号
分享到:

06-22


来源:医路向前巍子    作者:郭壮林


脆弱的医患关系需要各方共同维系,愿每一人都能将心比心,建和谐医患。


或许10年的工作经验对一个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可以独当一面,可是对一个从医人员来说,10年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吧。


细数参加工作以来的10年,无论是院前还是院内,遇到过无数低血糖的患者,每一例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例都记忆犹新。





记得刚工作上120班的第一个月,一天凌晨3点接到120调度中心电话,辖区某某村有一个“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需要急救车。


接到任务我们车组人员火速前往,到现场后发现呼救者是我们单位退休一大夫,诉半夜睡觉时突然从床上掉到地上,然后活动不了,无心悸、大汗等其他不适,于是呼叫了120。


调度派任务说是脑血管病,到现场后我们退休大夫一直说,“我一定是得了脑血栓,送我去医院吧”。


也怪我当时经验不足,容易受外界干扰,简单把病人转运至上级医院,接诊大夫正好是之前带过我的老师。第二天早下班后我不放心,问我老师后续情况,才知道是低血糖发作,已离院回家。


到现在想起这事仍心有余悸,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患者无任何后遗症。有时候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遇到的老师都是认真负责又亲和的老师、遇到的患者都是听话又不和我各种找茬的好患者。


但是有了第一例虽不算惨痛的教训,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再漏掉一个低血糖患者了。


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一句话,“愚者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智者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我大概就是属于愚者吧。




此后的数年也遇到过各种典型或不典型的低血糖患者,比如进餐时突然倒地的、半夜睡觉突然滚到床底下被同屋人发现的、早晨起床时家属叫不醒的等等,这些都是既往没有诊断糖尿病的。


还有一次接诊一个“意识障碍”的,前往现场路上电话联系家属,附近一乡村医生接电话答道“这人可能不行了,不管怎样你们120还是过来看一眼吧”。


到患者家中往里屋走的时候我发现地上有一个被踩的快看不出原型的“阿卡波糖片”药盒子。

    

患者是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当时在自家床上胡言乱语、而且不停往窗户外爬,我没有像平时一样先测血压,而是迅速测血糖,如我所料,血糖1.7mmom/l,迅速给予50%葡萄糖20ml静推,期间询问家属,依然否认糖尿病病史,可喜的是,几分钟后患者突然“听话”了,至少不那么躁动不安了,15分钟后再次静推一支高糖,慢慢地那位老爷爷就好转了,还不停问我怎么了,我怎么了?


后来工作中只要发现意识或行为有异常,哪怕是稍有其他不适也会测个血糖。作为医务人员不管业务水平怎样,但是细心、勤快必须做到。同时也遵告有糖尿病者,规律服药必须是在规律进餐以及规律运动基础之上。




2018年6月6号那天我夜班,晚11点又接到一任务


这次简单,任务单显示:女,52岁,低血糖昏迷


路上就和我的护士搭档商量好,到家后,我测血糖同时她开放静脉通道,我这边血糖仪出数值,她也静脉穿刺成功,院前急救有时就是需要这样默契配合并争分夺秒,立即给予救治,不出5分钟病人转危为安了。


后来追问患者本人及家属,诉糖尿病史6年,一直注射胰岛素治疗,而且是一天4次。


(在这里和大家科普一下,一般一天4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专业讲叫“3+1强化治疗”,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晚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但是这种强化治疗对于新发糖尿病患者一般2周~3月即可,后续可以更改治疗方案,但是那个阿姨近6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强化治疗。


我应该能想象得到,她每次去医院就是单纯地挂号—候诊—找大夫开药—交费—取药—回家,不然她不会多次低血糖之后仍然坚持原治疗方案。


看似很讨喜的一位患者,其实不然,多年一直在大医院就诊开药,可能是因为大医院诊疗水平高、就医环境好、药品种类齐全等等这些因素,但是忽略了大医院大夫一天门诊量之多,有时忙乱到不想多说一个字,你说开药那就抄之前处方开药呗,而且还有一个弊端每次你面对的都不一定是同一个大夫。


所以适时地多问大夫几个问题未免也不是什么坏事,或者你也可以回社区找你的家庭医生团队,他们一定会给你规范细致的管理。




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值得每一个人深思,怎样做一合格的患者同样值得深思。


脆弱的医患关系需要各方共同维系,愿每一人都能将心比心,建和谐医患。


愿那个一天打四次胰岛素的阿姨血糖稳稳滴。


- END -


/ 相关阅读 /

·


/ 推荐阅读 

·


阅读8886
举报0
关注医学之声微信号:vom12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医学之声”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医学之声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医学之声

微信号:vom120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