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老子穿衣显瘦脱衣有肉,BMI居然说我肥胖?

作者:果壳网 来源:果壳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6-23

经过营养专家和健身教练们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普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概念已经很深入人心了:看一个人是胖是瘦,不能只看体重,得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如果你BMI只有18,那可是瘦过头了;如果BMI超过了30,那就是妥妥的肥胖。


BMI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标 | 正版素材来源:图虫创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科研中,BMI都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标,多数情况下它也确实很好用。不过,BMI的局限性同样突出,如果只依靠它来判断肥胖与否,可能会蒙蔽真相。

 

当我们讨论BMI时, 我们在讨论什么?


肥胖是指机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并造成健康损害的状态,当体内脂肪过多,会引发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进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它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此外,由于社会偏见,肥胖还可能给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害怕肥胖的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级标准,BMI超过30就算进入了肥胖行列。不过这套标准不太适合亚洲人群,所以还存在亚洲标准和中国标准。


三种标准下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有时也叫肥胖前期)和肥胖的BMI范围


相信你也看出其中的问题了:当我们讨论肥胖时,我们在讨论脂肪;当我们讨论BMI时,我们在讨论体重。实际上,人体的质量构成分为两大阵营:脂肪自成一派,称为脂肪质量;其他所有成一派,称为瘦体质量。如果只看体重来判断肥胖,就相当于将脂肪质量和瘦体质量混为一谈,敌我不分。


这也就使得BMI有时会失灵。

 

用BMI衡量肥胖,靠谱吗?


在多数情况下,BMI表现良好。研究者已经使用BMI发现,肥胖(包括超重)是死亡和很多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心血管病、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恶性肿瘤、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但BMI也会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BMI将脂肪质量和瘦体质量混为一谈。肌肉发达的运动员肌肉组织质量更高,BMI会高估其脂肪质量。水肿的患者组织液质量升高,BMI也会高估其肥胖水平。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组织的减少多于脂肪组织,所以BMI会低估老年人的肥胖水平。


有些肌肉发达的人,按BMI的标准来看是超重的,但他们的体脂率可能很低 | 正版素材来源:图虫创意


再者,BMI难以区分脂肪的分布。脂肪堆积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健康影响也不同。例如,内脏脂肪就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内脏脂肪是指围绕在内脏周围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表现为苹果形身材(中心性肥胖)。在BMI不太高的人群中,腹部脂肪增加更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相比BMI,腰围和腰臀比更能体现腹部脂肪的含量。


另外,在一些慢性病研究中,研究者甚至发现BMI升高成了保护性因素。也就是说,肥胖者的死亡率反而低于体重正常者,这种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比如,研究发现,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超重者的总死亡风险比体重正常者降低了1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12%;更有研究发现,经过7年随访,超重者的总死亡风险要低40%。这种现象在许多疾病中都能被观察到。


肥胖悖论是反直觉的,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但都绕不过对BMI的反思。那些观察到肥胖悖论的研究,往往将BMI作为唯一的肥胖指标,但BMI是无法区分脂肪的构成比和分布的。而且,肥胖悖论主要出现在超重和一级肥胖的人群中,在三级肥胖的人群中就消失了。这说明,在极端肥胖的情况下,BMI仍然是肥胖的良好指标,因为体重增加很大时,内脏脂肪的增加肯定是显著的,其带来的健康危害也是明显的。

 

就算BMI落在正常范围内,也要注意自己的腰围 | 正版素材来源:图虫创意


既然BMI有局限性,为什么还要用?


有没有比BMI更准确的指标呢?有,那就是体脂率,即脂肪质量占体重的比率。不过,相比计算简易的BMI,体脂率测起来就复杂多了。


测量体脂率的方法很多,包括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时下很火的家用体脂秤就是运用这个原理,但测量结果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水下称重法、太空舱气体置换法、X射线断层扫描等。这些方法精确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最精确的是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但这个一般要去医院做,而且价格不菲。


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 | ALSPAC


对硬件要求最低的是皮褶厚度测量法(只需要一个皮褶卡钳)和腰围测量法(只需要腰围和体重)。当然,还有人使用目测法,也就是根据不同体脂率下的人体模特照片来粗略估计体脂范围。这些简易的方法精确度也都比较低。


精确的测量方法固然好,却往往对硬件、技术和环境要求高。一来,很多测量仪器出现的时间很晚;二来,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精确度,尤其对于大型人群的研究,更是需要简单快捷的方法。因此人们需要在简单易行和精确可靠之间找到折衷点。


保险公司就需要研究大型人群的健康风险。在20世纪初,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发现,体重身高比(体重/身高)是人均预期寿命的一个决定因素。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指标会受整体骨架形态和身高的影响,即相同体重身高比的人,高个子比矮个子的死亡率更低。


也有人提出,既然人是三维的,那干脆直接用身高的立方(m3)作分母,并算出来一个体格指数(ponderal index)。但这个指数也有问题,不同身高的人并不是三维等比缩放,用身高的立方很可能是放过头了。


不同身高的人并不是三维等比缩放 | Pinterest


之后,人们开始从数学地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1971年,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的流行病学家本(R. T. Benn)计算出,最佳的缩放比例是身高的1.66~1.83次方。但在当时,这样计算不是很方便,人们就用了近似的2次方,发现结果还可以接受。实际上,早在19世纪,这个计算公式就有人提出来了,称为凯特勒指数(Quetelet index),但当时并不清楚这个指标的物理意义。


197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安塞尔·基斯教授(Ancel Keys)用人群数据证明,凯特勒指数比其他指标更符合要求:与身高弱相关,并且与体脂率强相关。他将其重新命名为身体质量指数,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BMI。直到1995年,WHO正式采用BMI作为肥胖指标来研究死亡率以后,这个指标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一直到现在。

 

安塞尔·基斯是饮食与健康方面的专家,有很多重要发现,但最近他的一些研究饱受争议 | mndaily.com


所以,BMI的初衷是,在测量和计算有限的情况下,近似估计一个人的肥胖程度。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出现以后,我们之所以还在用BMI,就是因为它是精确度可接受的情况下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加上长久积累的使用惯性。


但确实不能过分依赖BMI来判断肥胖,这里要分享基斯教授的一句话:“不要管我们用什么指标来测量肥胖;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肥胖,脱了衣服照照镜子,你就知道。”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否肥胖,希望大家坚持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不要停。(编辑:odette)

 

一个AI

胖不胖,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网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壳网

建议你关注一下

对,这是一个二维码

给果壳发送【二维码】告诉你原理


点个赞吧

阅读8944
老子 
举报0
关注果壳网微信号:guokr4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果壳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果壳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果壳网

微信号:guokr42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