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回忆 | 那些年,80后居然都去膜拜这座桥

作者:新闻晨报 来源:新闻晨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6-24

家门口的大桥

有些什么故事




本文图片由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独家授权本号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图片版权均归陆杰先生所有,侵犯版权必究。


“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

1910年,出生于朱家角的作家陆士谔写下小说《新中国》,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这个出现在主人公梦中的场景,在今天早已是现实。

1991年12月1日,连接浦东和浦西的第一座大桥——南浦大桥正式通车。

在此之前,上海人往来于浦东浦西,多用轮渡。早高峰期间,拥挤到甚至有人被挤到江中。

有了南浦大桥之后,车辆过桥只需7-8分钟,通行速度比轮渡提高8倍之多,较大程度地减轻了轮渡、隧道的压力。

而南浦大桥并不仅仅起到连接浦东和浦西交通的作用,它对于上海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这是一道填空题:

“南浦大桥是一座    桥,主桥长    米。”

相信很多学生都会知道答案:双塔双索面斜拉桥,846米。因为这是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

南浦大桥通车那天

市民从四面八方

前来见证


80后对于南浦大桥更是有着鲜活的记忆。

方子雯记得,1992年班级的春游活动,就是游览南浦大桥。

老师像导游一样在车上给大家介绍:“南浦大桥全长8346米,主桥长846米……”

南浦大桥对那辆车上的小朋友意义很大。因为,他们都住在浦东周浦地区。

在此之前去市区,他们一般要先搭乘沪南线到东昌路,然后坐轮渡到十六铺。

如此辗转才刚到浦西地界,要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还需要继续搭乘公交车。

尽管周浦被称为“小上海”,但由于隔了一条黄浦江,当地居民要去趟真正的“大上海”,还是不那么方便。

南浦大桥刚建成时

浦东段

一派田园风光


这种不方便,很多人都体会过。

陈才林1985年回到上海时,表妹提醒他:“无论如何浦东不要去。”

当时他还不理解,心想自己走南闯北了那么多年,黄浦江这一水之隔有什么可怕?

何况他当时可以每天乘坐打浦路隧道车,免去轮渡之苦。

可等到他真正落户浦东之后,才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不便。

“每天清晨,各种各样的车辆潮水般涌进隧道。严重的超负荷运行使隧道没有一天不发生堵塞现象,长长的车队时常排在路上绵延几公里。”

“我必须争取7点半前过江,否则别想准时上班。一遇到隧道堵塞,数不清的人拥挤在车站上,偶一来车,蜂拥而上,其景况之壮烈真难以细述。”

“我一家三口,每天往返于两岸,一遇堵塞,最牵挂的是孩子,人小力薄,不知挤到了何处何辆车上。

“每每傍晚我先挤到家里,一看空无一人,心头不禁会生出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之感来。”

乘坐隧道车四年之后,陈才林在《新民晚报》上写下了自己日复一日受制于隧道车的艰苦。

彼时,民间一直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实在是因为跨越黄浦江的难度太大了。

从建设中的南浦大桥

往下望

江南造船厂静卧江边


相对于隧道来说,那时穿越浦东浦西更普遍的方式是轮渡。

你可以把现在早高峰时段人们挤地铁的情景对应到当时的轮渡上去。

1973年就被分配到轮渡工作的王健回忆说:

“老早过江是啥样子呢?船装满不算,乘不上了怎么办?”

“像侬小辰光电影里看到的铁道游击队一样,脚踏车挂在身上,人吊在外头,还有爬到顶上去的。

“人掉到江里不稀奇的。因为黄浦江上有浪头的,再加上船是动的,船舷旁边又是滑的,一个不当心么就下去了。”

“人是造造反反(形容多)啊!到了迷雾天的辰光,渡口马路边上都是人,排队有几百米长,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的。这种景象现在看不到了。”




轮渡过江费时费力,而到了1987年12月10日,更是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故。

那天清晨,陆家嘴轮渡站挤满了急待过江的乘客。

可是,由于黄浦江上大雾弥漫、能见度低,轮渡船在清晨4时30分开了一班后,便停止开航。

候船乘客越聚越多,近3万人一直排到相距1公里左右的浦东公园门口。

9时左右,大雾渐渐散去,轮渡开航。

当第三班轮渡在浦东陆家嘴码头准备放客时,等候已久的乘客蜂拥而上。

刚放进数人,突然,一辆自行车被挤倒。

瞬间,大批乘客、自行车相互绊倒,后面的乘客又身不由己地踩着地上的人、车向前涌去……

浮桥上秩序大乱,在约5米见方范围内,出现了人车均被压倒在地的惨状,一起重大伤亡事故就此发生。

那次事故造成了11人死亡、76人受伤。

很多市民都有个印象,南浦大桥是在陆家嘴轮渡事故之后造起来的。

1991年大年初一清晨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来到南浦大桥工地

向大桥建设者拜年


确实,在轮渡事故之后,上海市政府加快了市政建设的步伐,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过江交通问题。

1988年12月15日,黄浦江南浦大桥工程历史性地打下了第一根长52米的钢管桩。

那时,摄影师陆杰在《上海画报》任职,拍摄“南浦大桥”既是工作又不是工作。

“我大学学的是历史,当时又看了亲戚从国外带来的很多《国家地理》杂志。”

“所以我本能地有一些感觉,知道哪些题材很重要,需要被系统地记录下来。”

“我并不只是作为摄影师在做摄影工作,而是对社会发展中的事情感兴趣。”

“南浦大桥是连接浦东和浦西的第一座大桥,是重大事件。所以在它建造的三年内,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记录。”

建设中的

南浦大桥

浦西段引桥


那时,陆杰住在静安寺,坐车去南浦大桥浦西段——董家渡附近,要花不少时间。

如果去浦东段的话,更是得花上大半天。

但他常常去,记录下每个时间节点。

他的记录工作早在打下第一根钢管桩前就开始了。

“我有个老师,是搞建筑的,参与了南浦大桥的建设工作。所以早在他们开会论证的时候,我就常常跟去拍照。”

大桥建设者们

开会讨论

建设方案


“当时他们开会讨论的问题包括选择哪个地方,如何利用最小的空间造好大桥,如何尽量少地影响居民……”

当时设计浦西段的引桥时,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那里恰是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如按惯例建造,要占去大量土地。

一群中学生了解这个情况后,聚集在一起,设计出的模型是少占地多占天的螺旋型引桥,竟和专家的设想不谋而合。这一特别的设计让人们开车行驶在南浦大桥上时,普遍会有一种不断在转圈的感觉。



南浦大桥的建造速度是惊人的。

1991年6月20日,南浦大桥实现主桥桥面合龙,全桥东西贯通。

1991年12月1日,南浦大桥正式通车。


通车当天

上海各单位的

庆祝花车


第二年,学校组织春游,都会去南浦大桥上兜一圈,让小朋友们见识一下“双塔双索面斜拉桥”的风采。

回去之后,一般还会被布置写上一篇作文。

所以,80后对南浦大桥通车都有着深刻的印象。

南浦大桥建成后,车辆过桥只需7-8分钟。

通行速度比轮渡提高8倍之多,较大程度地减轻了轮渡、隧道的压力。

南浦大桥总指挥朱志豪

在通车当天

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


不过,南浦大桥并不仅仅起到连接浦东和浦西交通的作用,它对于上海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1980年代,上海曾体会过失落的味道。

曾几何时,上海是全国人民购物的启蒙课堂。说到“上海制造”,人们都争先恐后要去抢购。

但1980-1989年期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6.9%降为3.8%。

经济增长的乏力,使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逐年下降。

据统计,1982至1991年,上海GDP的增长速度在10年中每年都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幸好,上海在1990年代迎来了发展的机会。

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来到上海,宣布了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

而浦东开发的第一仗,就是架起越江大桥。

南浦大桥

通车后

浦西全景


南浦大桥架起来了,之后又有了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

汽车从浦东往浦西快速行驶的速度,就像从1990年代开始,上海的发展速度。







- END -



本文为“上海市民生活指南”与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合作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选题之一


更多上海影像故事,点击下方图片



 写稿子:顾筝/ 画图画:顾汀汀/

编稿子:韩小妮/写毛笔:张莼/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转载请注明新闻晨报(shxwcb)

编辑|孙怡静


推荐阅读


她出12万首付,产权只写男友名,1年后分手她傻了!这房子归谁


日本球迷这个举动让全世界点赞!此时此刻中国球迷的内心…

女子乳房里取出3条活虫,医生都吓一跳!她爱喝的这个东西你家也有……




记得给晨报君加油点亮

阅读9291
举报0
关注新闻晨报微信号:shxwc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闻晨报

微信号:shxwc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