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辽宁日报大型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首期特刊即将推出

作者:辽沈晚报 来源:辽沈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6-28

从今年三月起,《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的策划进入前期调研阶段。

报道组背上行囊再出发,前往我省各地及北京、浙江、河南、四川、陕西等省市,穿越大半个中国去寻找历史深处走来的与辽宁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记忆。

今天,辽报君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印象深刻的历史遗迹。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浙江省博物馆

记者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采访志愿者讲解员。


  3月6日一大早,记者们前往浙江省博物馆。沿途看到水光潋滟、风景旖旎的杭州西湖,想着马上就要与镇馆之宝——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相遇,记者的脚步不自觉地加快。


  走进博物馆主楼,看到不少精美陶器,在二楼看到一些越窑瓷、龙泉瓷,但几乎没有对良渚文化的介绍。询问工作人员,才知自己走错了地方。原来,浙江省博物馆由于馆藏文物及标本十万余件,文物品类丰富,分为孤山馆区、武林馆区、名人旧居、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等多地。而我们想要了解的良渚文化,有关馆藏正是陈列于武林馆区。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内有大量良渚文化遗址示意图



  于是,我们赶紧前往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因为是工作日,参观的人不多,多以外地游客和带着孩子的家长为主。讲解志愿者认真地向观众讲解良渚文化,几名慕名而来的观众迫不及待地站在玉琮前,仔细观察起来。从讲解员的介绍中得知,这一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的良渚文化玉琮,因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称“琮王”。


  虽然走了一些“冤枉路”,但能了解到良渚文化,也算是不虚此行。


揭开神秘面纱的仰韶村遗址博物馆


李社在仰韶村遗址向记者介绍仰韶文化。


  查阅有关红山文化的资料,“仰韶文化”一词出现频率极高。两者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仰韶博物馆没有官方网站,关于仰韶文化的介绍也不多。辗转联系到崔强馆长,他热情地欢迎记者们前往博物馆参观采访。乘坐火车来到渑池站,距离仰韶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一路颠簸啊,一座筒状外观的建筑映入眼帘。


记者翻看仰韶村遗址博物馆观众留言。


  与不少极具现代特色的展馆相比,仰韶博物馆外观朴实无华。但看到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蚌器,尤其是绘制着精美花纹的彩陶等仰韶文化的独特标志,还是被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所震撼。


  崔馆长坦言,馆内研究力量不足,但民间学者非常活跃,当地“土专家”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情感十分浓烈。今年,馆内陈列布展将有所提升,希望能让仰韶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吸引更多观众前来。


让当地人自豪感爆棚的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内的展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从广汉火车站走出,站台有不少出租车司机。“去三星堆了,去全中国最好看的博物馆耍了……”见过司机拉活,没见过这样拉活的。


  一路上,司机李师傅更像一位导游,从他口中,我们知道了三星堆很美,外面是公园,博物馆就坐落在公园里。这里,有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有世界上最早的金杖;有世界上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每天,都有大量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的游客。


三星堆博物馆的展品。


  我们很奇怪,为什么一位普通的司机对当地博物馆了解这么多,李师傅一脸自豪地告诉我们,三星堆遗址可以说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怎么形容它都不为过。


  于是,我们真的看到司机口中美丽的公园,看到司机口中最奇特造型的出土人像,当然也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记者不免期待,什么时候,当有人来到辽宁,我们的出租车司机也能如数家珍这般向外地游客介绍我们的历史文化呢?


最隐蔽的红山遗址


赤峰学院马海玉老师在红山遗址群向记者介绍红山文化。


  在赤峰学院采访结束,报道组一行要到红山文化遗址现场调研。红山文化研究工作室的马海玉老师热情地带领我们前往目的地。


  到了赤峰市红山区北环路红山国家森林公园,放眼望去,这里一片绿色的海洋,与其他森林公园毫无区别。马老师告诉我们,红山遗址群就隐藏在其中。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工作室里有很多红山时期的陶片。


  在山脚处买了水,马老师带着报道组成员们开始爬山。一路上,我们看到半地穴式建筑复原品。马老师告诉我们,它的诞生,导致了后来真正地面建筑居室的出现,是中国古人类从地下住居向地上住居转移的重要过渡居住形式。


红山国家森林公园示意图。


  继续爬山,在接近山顶之处,终于找到遗址群的标识牌。气喘吁吁的我们听马老师介绍远古红山人在这里生活的故事。期间,不断有登山爱好者从此处经过,记者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里是红山遗址群,绝大多数人只知红山,不知红山文化遗址。看来,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宣传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红山人就住在这样的半地穴式建筑(复原品)里。


“全覆盖”的牛河梁


马家沟村民马瑞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牛河梁。


  虽然一直在辽宁工作,但报道组中到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参观、采访过的记者只有一位。有几人,多次与它失之交臂。记者还了解到,不少辽宁朝阳本地人,也不曾来这里参观过。连辽宁本地人都不了解牛河梁,还如何向世界叫响它呢?


  走在101国道旁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门前巨大的女神像。一群学生从馆内走出,乘坐校车前往下一参观地点——第一地点(女神庙)保护展示馆和第二地点(积石冢、祭坛)保护展示馆。带队老师告诉记者,参观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如今已经在建平县中小学生中达到全覆盖,每个孩子至少来学习家乡文化一次。而朝阳市内的学生,来参观的人也比往年多,对家乡历史文化,你不应该不知道。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盖丽艳向记者介绍红山祭祀场所。


  在馆内参观时,记者做了海采。观众里,有带着投资商来展示辽宁厚重历史的管委会工作人员,有外地来建平县参加婚礼顺便到此一游的,还有住在附近的老人带着还没上学的孩子来玩的。


记者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内做海采。


  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观众们就是最好的传播者。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实现“全覆盖”指日可待。


  其实,记者们还去了不少省内外文化历史遗址,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举。请新媒体的读者们持续关注我们的报道,更多精彩内容即时呈现。(辽宁日报记者/刘涤 王研 摄)


阅读9047
辽宁 
举报0
关注辽沈晚报微信号:lswb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辽沈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辽沈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辽沈晚报

微信号:lswb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