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高血压六大常见误区

作者:医学之声 来源:医学之声 公众号
分享到:

06-26


来源:姑苏医声 作者:钱晓东


高血压并不可怕!



咱们中国是高血压大国。据统计,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患高血压,估计中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超2亿。如果将我国的高血压人口组成一个国家,这将是一个全球人口第四大的国家。在我国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甚至呈井喷之势,高血压可谓“居功至伟”——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心内科门诊患者中,80%都有高血压,从事心内科门诊多年,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的治疗还有很多误区和疑惑,今天在这里挑几个最普遍的误区统一解答一下。


1.“得了高血压尽量别吃药,没感觉就不用吃药,头晕的时候才吃药!”


 一些高血压患者会有头晕、头痛、眼花、失眠、颈项板紧等症状,但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是没有症状的。但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危害。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并不会因为没有症状而有所减轻!所以高血压还有另一个名字——无声的杀手!



2.“降压药会有依赖,吃了降压药就戒不掉了!”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只可控制,尚无法根治。一些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减轻体重,低盐饮食,规律锻炼,戒烟戒酒,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方式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甚至停用降压药后血压仍能维持正常,但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口服降压药来降低并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3.“长期吃降压药会有副作用,会把肝脏肾脏吃坏掉!”

       

在门诊曾有人痛心疾首地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常年高血压,吃了几十年的降压药,最后把肾脏吃坏掉了,去血透了。其实,相比目前一线的降压药,高血压是损伤人体器官更主要的元凶。高血压可以引起心、脑、肾、眼睛以及血管等多个脏器功能的损害。高血压引起的心衰、心梗、脑梗、尿毒症、眼底出血、失明以及动脉硬化等并发症,罄竹难书,不计其数!给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恰恰是为了减轻高血压对人体器官的损害。目前五大类的一线降压药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钙拮抗剂(CCB,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β受体拮抗剂(BB,如美托洛尔,卡维地洛,比索洛尔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依那普利等)以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等),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副作用非常小,都是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一线降压药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的报道十分罕见!



4.“吃降压药一开始不能用太好的,否则将来无药可用!”

       

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降压药的目的是通过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来预防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慢性肾衰等主要并发症。降压药的应用原则之一是尽量选择一天给药一次且药效可维持24小时的长效降压药。一线的长效降压药在价格上会比短效的及非一线降压药稍贵一些,但和短效降压药相比,长效降压药可以有效地控制夜间及清晨的高血压,更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而市面上仍然存在一些廉价的降压药,主要成分是非一线的降压药比如可乐定,肼屈嗪、利血平等。这些短效及非一线降压药在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方面的效果显然是远不及目前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的。上医治未病,我们更应重视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等到高血压已经引起了心衰脑梗肾衰失明等并发症后,再换用一线降压药则太迟矣!目前一些国产仿制的长效降压药,价格已下探到非常低的水平,适合经济能力有限的高血压患者。


5.“一种降压药不能吃太久,要定期换换降压药!”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只要血压控制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一般无需换药!频繁换药反而会引起血压波动,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季节以及气温的变化,人体的血压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比如许多患者会发现天气寒冷时高血压会更显顽固,而炎炎夏日血压的控制会容易很多。根据患者血压水平适当调整降压药的剂量是有必要的,但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6.“测血压一定要用水银血压计,电子血压计都不准!”

       

这个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只要是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电子血压计都是可靠的,并非只有水银血压计才准。笔者参加的几项国际多中心高血压临床研究,都要求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可以避免医生的主观判断对结果的干扰,由此可见电子血压计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般推荐袖带绑在上臂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和水银血压计比,更加方便实用,适合高血压患者在家自己监测血压。


得了高血压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端正心态,健康生活,定时服药,定时测量,定期就诊,就能把高血压的危害降到最低!希望这篇文章对广大高血压患者能有一些帮助


- END -


/ 相关阅读 /

·得了高血压,应该怎么去运动?


/ 推荐阅读 

·


阅读9165
高血压 
举报0
关注医学之声微信号:vom12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医学之声”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医学之声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医学之声

微信号:vom120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