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从以太猫到一起来捉妖,游戏会是区块链的杀手级应用吗?

作者:InfoQ 来源:InfoQ 公众号
分享到:

07-01

去年是区块链爆发的一年,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很多人见证了大佬们在币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见到了区块链在各行业的应用,像物流、金融等行业都有大批从业者在尝试利用区块链来整合自己公司的业务,但是人们普遍还是不清楚该项技术会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说到底,目前整个区块链行业缺少一个真正的杀手级应用,但也许最近将会迎来转折,将区块链推向普罗大众的钥匙,可能是其中一个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市场——游戏。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游戏的用户受众面足够大,并且游戏是一种极容易传播的渠道。目前,很多初创公司正纷纷采用加密代币,并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诸多与游戏相关的服务。

风靡一时的以太猫

去年,有一款“云养猫”的游戏风靡一时,那就是以太猫。以太猫是一款宠物养成游戏,包括了猫的生育、收集、购买、销售等。同时,由于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特性,每只猫都是完全个人拥有,没法复制,没法带走,没法销毁。用户可以通过两只猫(可以扮演公和母角色,但一个时间段只能或公或母)来生育新的猫,新的猫也具有独一无二的遗传特征。

每只猫咪都有一个 256 位的基因组,决定了这只猫咪的皮肤颜色、繁殖快慢、条纹、花色等,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宠物游戏,用户之间可以互相购买或出售他们的宠物猫,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猫咪不被偷走,没有丢失的风险。去年虚拟猫咪交易网站 Crypto Kitty Sales 报告说,游戏上线以来已经有将近一万只虚拟猫咪被交易,最贵的一只甚至高达 12万美元!

腾讯《一起来捉妖》

今年四月,在 UP2018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发布现场,由腾讯区块链提供技术支持的一款 AR捉妖手游——《一起来捉妖》正式发布,其玩法与曾经火遍全球的《Pokemon Go》类似。在《一起来捉妖》中,玩家将化身为封妖师,通过 AR技术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捉妖,同时,这款游戏中将会含有区块链专属猫玩法,游戏中会有上亿只不同的猫,玩家可以用区块链技术保存,永不消失。

如果你分析过之前国产的 AR游戏,你会发现仅仅是基于 AR技术开发的游戏,发布后市场的反响也不会特别热烈,但是融入区块链热点就会不一样,因为区块链让游戏宠物充满了价值,将乐趣与价值相结合,玩家玩的就不仅仅是游戏,而是其背后的区块链价值。腾讯《一起来捉妖》的白皮书中也提到,腾讯希望借助区块链技术“公开、公正、公平”的特点解决传统游戏设计中由于黑盒、暗改、玩家地位不对等问题带来的玩家对运营方不信任的问题。

为什么说游戏是区块链率先落地的场景

从线下的实际应用场景以及目标人群来说,游戏玩家或许是加密货币等区块链应用的绝佳目标受众,他们习惯于在线支付和处理只存在于数字生态系统中的可替代物品,并且也很熟悉虚拟货币。玩过 Steam游戏的人都知道,他们在游戏商店中都拥有自己的钱包,假使未来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通各个游戏厂商之间的壁垒,是不是就代表着,你充值一种货币,就是可以通用全世界所有厂商的游戏呢?

澳大利亚公司 Game Tester正在为小游戏开发商提供一个平台,让玩家可以在上面玩游戏、发现漏洞和提供反馈。玩家通过这些努力获得 Game Tester自有的 GTCoin代币作为报酬,然后他们就可以使用那些代币来购买更多的游戏以及游戏内的内容,甚至是游戏硬件。

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如果想要被大众所认可,接受,就一定要有实打实的落地场景。在之前,游戏在每一次平台革命到来之时,都能够站在风暴的中心,不仅是因为游戏是大众娱乐最重要的一部分,更因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让游戏离钱更近一些,所以,“区块链 +游戏”也许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还有哪些尝试

如果针对 C端来说,游戏可能是最佳的落地场景,那么针对 B端用户,区块链更多的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因为说到底,区块链解决的是一个信用的问题,但在有高安全、高性能、合法合规要求的金融场景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业务创新如何才能落地,如何选择一个安全可控的底层技术方案来稳妥的开展业务和进行平滑的升级维护,这些都是相关企业感到头疼的点。

7月 8日 -9日,在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举办的 ArchSummit全球架构师深度培训,我们非常幸运的请到了微众银行的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张开翔老师,张老师曾在腾讯工作多年,在分布式系统,网络安全,海量服务等技术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你对区块链的任何疑惑,相信都会在本次培训中寻得答案。

现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

可享 8折优惠,立省 960元

更多深度培训课程详情,可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查看。

阅读8880
游戏 杀手 
举报0
关注InfoQ微信号:infoqchin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InfoQ”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InfoQ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InfoQ

微信号:infoqchina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