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旗袍故里再续“清风满韵” | 辽宁名片寻访录⑥

作者:辽沈晚报 来源:辽沈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7-02

辽宁名片寻访录

旗袍故里再续“清风满韵”

崔明华的手工作坊里,货架上陈列着成排的宫廷旗袍成品,这些成品将在几天后发给一支旗袍模特队。为上门定做旗袍的顾客量完尺寸,崔明华麻利地在布料上画线裁剪——学做旗袍至今已有60年,每道工序她都已烂熟于心。


今年70岁的崔明华是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人,她从小在母亲身边学习制作旗袍,是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她的女儿刘纯是第五代传承人,一家人可谓“旗袍世家”。


1967年结婚时,崔明华告诉婆家自己“不要金不要银”,只想要婆婆家传的一件黑色旗袍。丈夫刘沔安和母亲商量后,不但答应了旗袍,还花费150元“巨资”为她买了一台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


这台缝纫机陪伴崔明华几十年,至今还能正常使用。如今,她的手工作坊沿袭了手工传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崔明华制作旗袍



10岁起向母亲学做旗袍

“我的母亲叫孙桂芝,缝制旗袍的手艺很精湛。”崔明华说,小时候她随父母居住在新宾蜂蜜沟。从记事起,她家里的条件就很艰苦,锅里的炖菜几乎见不到什么油腥。也正是从记事起,她就对母亲缝制旗袍的手艺很感兴趣,经常在一旁一看就是小半天,丝毫不觉得疲惫和乏味。


10岁起,崔明华开始向母亲学习旗袍制作。从裁剪到缝制,从纽襻到滚边,她把母亲的本领学了个遍。“很多工艺是小时候看会的。我很专心,天天琢磨做旗袍,母亲稍加指点我就能正确掌握。”


崔明华的父亲45岁就去世了,那时她只有12岁,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母亲孙桂芝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过日子,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母亲那时只有35岁,但她没有改嫁,也许是怕我们姊妹几个受罪。”崔明华说,母亲一个人肩负家庭重担,但从没听过她抱怨过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真是特别坚强,在我们面前,她从没有掉过眼泪……我20岁时出嫁,看着母亲苍老的面庞,心里特别酸痛,我说不清母亲吃了多少苦。”


出嫁那天,崔明华穿着母亲为自己缝制的旗袍,大绒面料在阳光下很显眼,这件旗袍她珍藏至今。“从小到大都是母亲给我和姊妹们做衣服,而这件是最珍贵的。”


随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母亲肩上的担子逐渐轻了一些,家里的条件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做缝纫贴补家用

丈夫刘沔安比崔明华大4岁,在中学任物理教员,其家庭在当地算得上书香门第。


结婚时,崔明华没有向婆家提金银首饰之类的要求,而是委婉地告诉刘沔安,自己特别喜欢婆婆家传的一件黑色旗袍。刘沔安和母亲提起此事,母亲不但一口答应下来,还张罗着要给儿媳买一台脚踏缝纫机——这在1967年可是个十足的“大件儿”!


崔明华清楚地记得,那台崭新的上海造蝴蝶牌缝纫机花了150元,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笔“巨资”。那时,刘沔安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5元,不吃不喝5个月才能攒出这笔钱来。更不易的是,当时缝纫机凭票供应,光有钱还买不到。刘沔安四处求人,终于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从供销社把缝纫机买了回来。那段时间,崔明华心中的的喜悦之情不亚于过年,心里总是甜丝丝的。

绣娘展示满族刺绣技艺


崔明华不知道的是,为买这台缝纫机,丈夫当时还向人借了100元钱。后来得知丈夫和婆婆如此看重自己,崔明华十分感动,过门儿后,她总是利用闲暇时间做起缝纫贴补家用。


当时,崔明华做裤子居多,一条裤子的手工费是1元。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知道崔明华手巧,家中又有缝纫机,做衣服会来找她。虽然那时人们置办新衣的频率很低,但崔明华凭借手艺,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能拿出一些钱来给母亲。


抚今追昔,崔明华因为挚爱制作旗袍,也因婆家给购置的缝纫机,没有在艰苦的岁月里让自己的缝纫手艺荒废。所以,她后来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旗袍制作中,并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32年每天用心做一件事

崔明华从没奢望过能一辈子从事最喜爱的旗袍制作。婚后不久,她来到蜂蜜沟的缫丝厂工作。1980年前后,缫丝厂因柞蚕养殖减少而关闭,崔明华不得不转行到陡岭瓦厂工作,生产房屋用的脊瓦、石棉瓦等产品。


“大概是1986年前后,瓦厂也黄了。那时我38岁,从那以后,我每天只专心做好一件事,就是做旗袍,从没腻过。”崔明华说,32年来,从来没有哪件事能分走自己的兴趣。


她做的旗袍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名气也越来越大,她为自己的旗袍起名“清风满韵”。“‘清’代表传统,‘满’代表民族。”崔明华说,这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是自己和丈夫花了不少时间想出来的。“通俗易懂又非常贴合我的作品,大家都说好,就这样定下来了。”


崔明华在新宾县城租了个档口作为旗袍作坊,尽管没有醒目的招牌,也没布置炫目的灯光,但还是常有人找她做旗袍。


“旗袍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有很大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流派,使用了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崔明华说,自己的手工作坊采用传统工艺做旗袍,还把传统工艺运用到改良旗袍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大女儿成第五代传人

刘沔安和崔明华育有一女二男,大女儿刘纯今年50岁,在一家监理公司工作,她的另一重身份是“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刘纯向母亲学习技艺已有3年时间,同时她也是团队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毕竟老两口都已七旬高龄,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不如晚辈那样利索。


“两个弟弟不太适合从事旗袍行业,弟妹们兴趣也不大。”刘纯说,自己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受母亲制作旗袍熏陶,也粗略懂得一些,但未系统学习过。“3年前开始向母亲学习制作工艺。渐渐地,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这方面。我还计划明年辞掉工作,全职从事旗袍行业,丈夫也非常支持我的选择,经常开车送我去参加各种活动。”


有了女儿的加入,崔明华的“清风满韵”品牌旗袍走得越来越远。仅2017年一年就获得数项荣誉——8月在广州全球海上丝路中华服饰盛典艺术大赛上获宫廷旗袍设计奖;广州省旗袍模特队身着“清风满韵”八旗旗袍获得了团体第一名;9月在香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盛典获最优雅团队奖;同年还赴英国参加旗袍走秀大赛,荣获优雅团队集体奖……


在刘纯眼中,母亲崔明华是让人敬佩的。“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直专心做好一件事。如果这个‘一直’是60年,恐怕没有超人的毅力和兴趣是无法做到的。”


“人到七十古来稀,我非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刘纯说,虽然自己从母亲那里学到了旗袍制作、满族刺绣等传统手艺,但离母亲的水平还有差距。“之所以计划明年开始全职做旗袍,就是想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母亲的传统技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

抚顺旗袍博物馆中展示的旗袍演变历史。 官方供图



城市转型振兴 

着力打造旗袍产业


抚顺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是清王朝启运之地,更是共和国的工业摇篮、国歌母本诞生地、雷锋精神的故乡,还是辽宁东部的绿色屏障。


近年,抚顺全市上下深入实施“一极五业”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转型振兴驶入了快车道。


今年1月,抚顺荣获央视“魅力中国城”首届“十佳魅力城市”称号,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增添了一张崭新的魅力名片。去年7月,经过专家论证,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又授予抚顺“旗袍故里”荣誉称号,带动了抚顺旗袍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过去一年里,抚顺成立旗袍类协会20余家,会员达1000余人,民间自发组织的旗袍模特队近30家。目前抚顺旗袍产业从从设计到加工,从展示到销售,已初步形成全方位产业链条,实现了联动发展。


6月23日,位于新宾赫图阿拉老城的抚顺旗袍博物馆正式开放,抚顺旗袍从此有了现代、专属、绝佳的展示平台。目前新宾已挖掘旗袍制作与满族刺绣传承人20余人,培训满族刺绣绣娘200余人,扶持发展旗袍手工作坊10余家,清风满韵、兴京满袍等旗袍品牌凭借传统制作工艺打入全国市场。


新宾将发展旗袍产业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根据《旗袍产业三年工作计划》,到2020年将实现旗袍产业产值5亿元,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创造直接就业2000人。


记者手记:旗袍,从故里再次出发


走进石砌的新宾赫图阿拉老城,仿佛时光回溯,依稀看见一个王朝从这里走出,又在历史的潮落中渐行渐远,模糊了背影。


时代变迁,这个王朝的民族服饰却历久弥新,从辽东小山城走进时尚都市,从古老的华夏大地走向世界、惊艳世界。


去年7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正式授予抚顺新宾“旗袍故里”荣誉称号,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元素。


历史兜兜转转,旗袍历经百年改良重回故地,带着“旗袍故里”的烙印再次出发。她拥有但不拘泥传统,兼收并蓄又保持核心服制,这正是旗袍的精髓。


6月23日,2018旗袍故里(抚顺·新宾)时尚周启幕。新宾县县长陶承海表示,如今的旗袍概念不囿于地域和民族情结,已成为一个传统服饰名词。新宾将致力于提升“旗袍故里”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的旗袍产业,打造具有新宾地域特色的新业态,推动城市转型,推动旅游文化多维融合,打造“旗袍故里”超级IP。


时尚周开幕式上,悠扬的《旗袍》歌声犹在耳畔,遥远的赫图阿拉并不远,她像穿着旗袍的清丽女子,正身姿旖旎地走向世界。


热点NEWS推荐

惋惜!沈阳一名中考生意外离世!教育部发出预警!

8月1日起,微信这项功能也要开始收钱了!

大学录取分数最新五年排名公布!这所高校三项排名都第一!

最后一堂课!有泪点、有笑点、 金句频出…辽宁高校校长的毕业致辞火了!

女子报警家中被盗,警察蜀黍指着地上的金鱼:真相并不简单

残忍!17岁少女遭开水灌喉生命垂危!疑为母亲"情敌"报复



星标置顶辽沈晚报


首先找到我们

↓↓

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小点,

设为星标


那样你就可以在众多公众号里快速找到婶儿了!


来源:辽沈晚报(lswbwx)记者 李毅

编辑:韩涛


好美,zan↓↓

阅读9055
辽宁 
举报0
关注辽沈晚报微信号:lswb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辽沈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辽沈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辽沈晚报

微信号:lswb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