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过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07-06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样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


自律则自信,自信则自由。乔帮主每天四点起床,九点前把工作做完,正是他这种极强的自律,让苹果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新时代。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俞敏洪也说过:“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

 

自律的孩子各有各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自律的孩子却大同小异。

 

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再玩一会,翻箱倒柜的找吃的,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猛然醒悟,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


 

这样一来,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每当要考试时,又后悔不已,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努力一些,后悔那些白白浪费掉的时间。

 

等到下一次,又一样的管不住自己,又是一样的后悔,于是陷入了不自律的无限循环。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觉不用大人管,省时省力,又省心。


其实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最好的捷径。

 

1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在6岁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而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岁半左右出现,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经在著作中曾经写过,各类敏感期也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因素滞后。


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一定是要他开门,如果不是,他会让妈妈出去再来一次。


比如,小闹钟一定要摆在床头的固定位置,如果不是,他会极其不适,嚎啕大哭。


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拿可爱的小熊碗,如果不是,他会再拿一次。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程序和秩序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在这种“直线式思维”里孩子形成一种内在逻辑。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如果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养育者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用批评、呵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的行为和反应,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


父母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完美的度过这一时期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首先,需要养育者极大的耐心,不强行制止孩子,接纳孩子的偏执。


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完全,通常用哭闹来表示不满。这时需要爸爸妈妈引导孩子理清想法,也可能要猜测孩子的想法。


现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忙着为生活奔波,能够如此慢下性子,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其次,尽可能提供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增加有趣又好玩的生活仪式感。


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宝宝拉上窗帘,关上灯,晚安星星,晚安月亮,晚安小椅子,晚安小床……



比如,孩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饭,有属于自己可爱的小餐具。


家长的秩序化让孩子得到安全和满足,孩子的本能得到尊重,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最后,恰到好处的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更容易。


垃圾扔进纸篓里,自己衣被自己理,醒来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袜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齐……


家长引导孩子形成一套固定程序,即便孩子的动作有些笨拙,也要耐心等待,最终会形成好习惯。


2

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自己下班后就懒散的躺在沙发上无聊的刷新着手机,日渐平庸的日子,早已忘却曾经斗志满满的自己。


图片来源:电影《我的叔叔》


这时不断的提醒着孩子,“你去写作业”,“你要努力”,这样的话大人说的再多都是枉然。


鲁道夫·斯坦纳在《童年的王国》写过,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他们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八代子孙,共600多人。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 20多人当过议员,75人是军官,1人当过大使,1人担任过副总统。


这样一个开挂的家族,正是得益于优良的家庭氛围,一代代优良品质的传承。


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必须先成为什么样子。


3

“大脑神经”训练法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反射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进行训练的,一个人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同肌肉一样被训练好。


一个人的自律水平无论在小事还是大事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么如果在小事上进行自律性训练,提高后的自律性也会投射到大事情上。


图片来源:电影《白兔糖》


心理学家进行过研究,他们让参与实验的人改变一些小习惯,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变口头语,等等,结果发现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平也慢慢提高了,这是因为他们负责自律的大脑神经得到了锻炼。


因此可以从孩子的小习惯开始训练,慢慢的养成小习惯后,孩子们会将小习惯投射到大事中去。


例如:


坚持训练孩子睡觉前将自己的鞋子摆整齐,衣服叠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慢慢的孩子会习惯性的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文具、书桌。


坚持训练孩子每天到家先将作业完成后再做别的事,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慢慢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通过慢慢的坚持,孩子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孩子也不是很费劲,大人也不需要白费口舌的讲道理。


4

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

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爸爸带着11岁的儿子环游世界,他将钱包交给孩子保管,一路上的时间、路途计划、吃、住全部交由儿子决定,爸爸的职责只是负责骑着摩托车带他赶路。



他们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然后再从北京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


这孩子也没有落下功课,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做作业。并且这孩子每天晚上都自己整理行李,规划好第二天的路线以及记录视频日记。


整个旅途中孩子学会了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制定旅行计划,并在实施时合理调整。


拖延症就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现,因此教会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开始可以家长帮助孩子制定时间任务计划,完成后给孩子在奖励榜上记上一笔。慢慢的发展为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慢慢的家长就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完成。


计划性强,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孩子的自律性也会慢慢养成,直到变成习惯。

 

康德说: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


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


自律是孩子迎接开挂人生的最佳姿势,我们努力掌握一些恰当的教养方法,总会事半功倍的。

阅读8536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