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求求各位抖音网红听他说什么算美吧

作者:Sir电影 来源:Sir电影 公众号
分享到:

07-07

请问,你夜访过博物馆吗?


你说,我倒是想……谁给啊。


人家5点下班,周一还闭馆。


看来,一辈子都没机会像《博物馆奇妙夜》一样,遇见会跑的恐龙骨架,和从橱窗走出来的印第安小姑娘了……


如果你也优(无)秀(聊)到产生过这样的幻想,下面这档节目,你一定不能错过。


跟着“话痨级名嘴”马未都一行人,夜探博物馆,来一场“寻宝”圆桌茶话会。


谈什么?当然还是马馆长的躬耕行当——文物

 

6月19号开播以来,每期突破200万的点击量;豆瓣评分9.2,相当不俗。

 

名字很好记,比“博物馆奇妙夜”少一个字——


《博物奇妙夜》 



实景夜访:直面文物之美


节目借“奇妙”谈“博物”。

 

奇妙在哪?实景拍摄,还是夜访!

 

直接把你带进夜晚的博物馆,看文物、侃文物。


以今人视角,仰望历经千年的古物,与它们面对面,用耳聆听,用眼观看,用心感受。

 

节目第一站,就是闻名天下的云冈石窟,中国古代四大洞窟艺术之一。

 

坐落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东西绵延近一公里,北魏时期开凿,历经1500多年,仍然恢弘壮阔,威严华美。



实景拍摄,要的就是身临其境,捕捉现场。

 

第一期“云冈入耳”,夜访音乐窟


第12窟之所以被称为音乐窟,是因为它呈现的是大型的奏乐场面。


洞窟精细华美,夜访的话,更别有一番韵味(Sir不建议私自摸黑前往……)。



镜头拍摄,既有全景,也有局部。


需要了解的文物小常识,节目组还会贴心地标注小框框。



音乐窟的精华,是用雕刻艺术记载了一场北魏时期的皇家音乐盛会。


其中有很多的古代乐器,到现在已然失传。



箜篌、法螺、筚篥……很多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这次终于知道长啥样了。


第二期“云冈入眼”,是昙曜五窟旁的夜聊。


上一期如果看的是细节,这一期看的就是大气。



昙曜五窟,宏大庄严。


节目组非常有创意地……把小桌板直接摆进馆里。


抬头即可与大佛相视而笑,今人古物,映照成趣。夜色之中的高大古佛,厚朴苍凉。


形式自由:从文物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聊天就要聊开。


拘束、古板,不如开放、碰撞。


观点不够,还得有经历,有话题不够,还得有思想


马未都往那一坐,王劲松把茶一烹,聊天就开始了。



听他们聊天,感觉可以听一整天,因为言之有物。

 

同样是文博类节目,《博物奇妙夜》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传播知识,还把许多中国古代的审美观聊得轻松易懂,简直可以拿来下酒。


有人问,聊审美有用吗?


太有了。


它能告诉我们,古人怎么理解美,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还能启发我们自己思考,现代的很多美,到底美在哪?从哪发源来的?


比如马老师说,如何理解“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什么是丝?丝即弦乐器,靠能人巧匠精工制作,斧凿之迹浓;竹呢,是管乐器,制作简单,也更接近美。


但最美的是人的声音,是肉体的声音。


一个小例子,道出了中国几千年审美中,一直对自然的推崇与欣赏——


返璞归真才“最美”。

 

又比如,马老师向舞者唐诗逸建议,不用那么接地气,要学上古的东西。


因为唐代以前近乎古;宋代以后近乎今。

 

这么说真好,把复杂的艺术概念简单化了。


也让观众马上明白,哦,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就是不能变,变了就不是它自己了。


重体验: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形式


《博物奇妙夜》虽是谈话节目,但更看重的是聊天。


聊天,就是在交流中沟通美的概念,聊出来的美才更生动。


所以,请来的嘉宾必须也个个都有关于美的一手绝活

 

有方锦龙大师带来的音乐之美



身为乐器顶级高手,他懂三百多种乐器。


单是一种,又能玩出无数效果——


一把五弦琵琶,就能玩转中外音乐,什么古琴三弦、印度乐、阿拉伯乐、西班牙乐、古典吉他、现代吉他,甚至电吉都不在话下。


……这玩得还是琵琶吗?


还有舞者唐诗逸带来的舞蹈之美


壁画是不动的,要体验飞天神女的姿态灵动,就看她。



她一袭古典蓝衣,在方锦龙的五弦琵琶伴奏下,舞影翩跹,气韵非凡,恍惚间就如石壁上的神女突然活了。


陶醉中,Sir突然领会到一件事——


哦,原来云冈石窟不止是话题,还是引子!


从有趣、有品、有美的古物延伸开去,才能让中国观众更细致地领略古典文化的魅力。


要知道,了解古代可是有门槛的。


文物大师的博、精、专,非得几十年功夫下去才行。


但一个节目,已经能做到让普通观众初窥门径,建立起基础兴趣。


这实在难能可贵。


这两年,“文物”类综艺越来越火。比如打造中国匠人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爸爸精心制作的《国家宝藏》,都是叫好又叫座。


有人说,这类节目的走红,击中了现在的“民族焦虑感”;


也有人说,因为物质需求逐渐满足,所以精神匮乏日愈凸显。


还有人说,终于到了树立文化强国形象的时候了。


要Sir说:


给世界看见我们,当然是好事。


但让我们看清自己,其实更难得。


知道“从哪里来”,更明白“到哪里去”。


看透美的根源,才能清醒做出美的选择。


懂得如何触摸久远的历史,才能贴近一个明明近在咫尺、却活得盲目的现代。


马未都在节目里说:


要把文化血脉传承下去,这是一个文化人的历史视野,也是一档文物类节目更高的立意。

 

Sir听到这句话,除了赞成,也其实有点心痛……


现代人并不反对传承。


只是关于“如何传承”的笑话,我们听得太多。



也跟Sir一样眼光好看过这档节目的,来秒评区聊一聊呗——

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爱奇艺就有


编辑助理:满岛没有光


阅读8936
举报0
关注Sir电影微信号:dushetv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Sir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Sir电影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Sir电影

微信号:dushetv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