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来华留学生们讲述“中国故事”,一起来听

作者:微言教育 来源:微言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07-06


怀揣着好奇和向往,外国留学生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倾听中国声音,并与中国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来华留学生们在中国的故事↓↓↓


“非常快乐,也收获了珍贵友谊”


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致力于为中外学生搭建互融交流、互促成长的平台。北京语言大学指导建立的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就是其中之一。

    

曾担任这个协会主席的北京语言大学蒙古籍留学生巴图萨娜说:“我们上长城、听相声、学武术、体验茶文化、参观汉字博物馆、逛北京胡同等等,这些活动增进了中外学生交流,让彼此都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友谊。”


△  来华留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北京语言大学留学北语网发)


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还打造了留学生原创栏目《听我说》,留学生用中文录短视频,介绍本国特色文化。自2015年9月以来,《听我说》节目每周三晚由协会微信公众号推出,并实时更新到视频网站及微博。

    

“我记得我做的那期是介绍蒙古春节和中国春节有哪些不同。”巴图萨娜说,“这个栏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现自我、展示本国文化的平台,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也让其他国家同学对我们国家有了更多了解。”


哈萨克斯坦“熊猫侠”的中国梦

 

这个毕业季里,哈萨克斯坦小伙鲁斯兰从北京科技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利毕业。不同于普通来华留学生,他与中国人有着“血脉的连接”。

  

与常见的A、B、O等血型不同,Rh阴性血在我国人口中占比稀少,被称作“熊猫血”。9年前,在海南大学留学的鲁斯兰,注意到校园里经常停着一辆献血车,便和同学们一起排队献血。那一次,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身体里流淌着珍贵的“熊猫血”。鲁斯兰当即给海南省血液中心留下了联系方式,说只要有人用血,自己可以随时来。

  

在中国9年,鲁斯兰累计献血量突破5000毫升,相当于把全身血液换了一遍,周围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熊猫侠”。

  

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州是鲁斯兰的故乡,这是个以炼油工业和渔业加工闻名的城市。2009年,还在读高中的他,因为看过《西游记》和功夫电影,对中国充满向往。只有16岁的鲁斯兰在朋友的帮助下辗转到了海口,成为海南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他逐渐熟悉了汉语,并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蓝天”。

  

2014年,一个9岁的广西女孩遭遇车祸急需用血,远在海口的鲁斯兰见到救助信息后,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蓝天哥肯定会帮助你的。”他买好了机票,做好了准备。当晚11点多,广西方面找到了血源。

  

从那以后,鲁斯兰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雷打不动地献血两次。2015年,鲁斯兰从海南大学毕业,顺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生活的城市虽然变了,但他献血的足迹还在延续。


△  鲁斯兰在北京市红十字血液研究所献血(新华社发)

  

2017年12月,一位在廊坊的高龄产妇情况危急,急需“熊猫血”,鲁斯兰看到消息后,立即赶赴产妇所在医院献血。抢救及时,产妇生下了一对健康的双胞胎。

  

“母子平安最让人开心。”鲁斯兰笑着说,“爱不分民族、不分国家,要乐于助人、积德行善,这是母亲教给我的人生道理。”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对鲁斯兰无偿献血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称赞他为“中哈友谊的使者”。当时正在看电视直播的鲁斯兰“惊呆了”,“没想到自己的爱心举动能受到中国国家主席的关注”。

  

在危难关头,总能看到鲁斯兰的身影。

  

一天,正在散步的他看到路边一位老妇在墙上系绳子,“感觉不太对劲”的鲁斯兰就多留意看了一眼。

  

没想到,老人家突然把绳子套在脖子上,并踢翻板凳。鲁斯兰没有半点犹豫,当即飞奔过去,紧紧抱住她,并用力托举。另一位小伙子闻声也跑过来,两人一起把老妇抬到地上,并打电话报警。“再晚几秒可能就来不及了。”鲁斯兰心有余悸。

  

在海南读书期间,鲁斯兰结识了蒙古姑娘格日乐,两人恋爱、结婚,并在两年前有了女儿索菲亚。

  

“以前的梦想是来中国读书、生活。”如今已经毕业的鲁斯兰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现在的梦想是做两国之间的友谊桥梁。”


知华友华,让他们讲好中国故事


在建立多种渠道的基础上,国际学生通过主动“走出去”的方式,深入社区、参与志愿活动、服务社会,自发建构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仅从写实践感想中升华出自然而然的“中国故事”,而且还从整体学生参与的登台展示中形成完整的中国形象。


“在学校的帮助下,我们参访了腾讯等公司,我发现中国不是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学生玛丽说。除此之外,国际学生在与大师们“零距离”接触后,把感知到的现象和事物从历史发展脉络到理论解读进行再一次理解和升华,使得中国国情文化的表象得到充分阐释,进而提升对中国的认同,激发讲中国故事的兴趣。


△  华南理工大学留学生在广州南站担当“春运志愿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网发)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国际学生范伟在提及自己参加2018年春运志愿者时说:“成为春运志愿者主要是想为人民服务。”而来自巴基斯坦的国际学生扎克在提及组织献血活动时说:“我们在中国收获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也需要回报社会,我们也去过孤儿院,这些都能帮助到中国人,这也让我们留学生们心里很舒服,很开心。”

  

“组织参加春运志愿者服务、献血活动以及探访孤儿院这些活动是践行中国故事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引导,也是主动融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华南理工大学行政副院长杨浩松说道。


像范伟这样的国际学生,在经历整个教育模式的培养后,有了知华友华的情结,使得他们愿意并能讲好中国故事,在毕业成为校友后,持续发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作用。


作者 | 张旭东 魏梦佳 陈鹏 吴春燕 肖国新

来源 | 据新华社、《光明日报》


阅读9482
留学生 中国 故事 
举报0
关注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微言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微言教育

微信号:jybxw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