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龙凤朝阳 守护文明之源| 辽宁名片寻访录

作者:辽沈晚报 来源:辽沈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7-10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位老马和一位小马,两人是父子。


老马马瑞财今年51岁,是女神庙保护展示馆的安保人员;小马马永存今年31岁,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的监控部门工作。


马瑞财当年曾亲历了女神庙的发掘时刻。本文图片均由 记者 查金辉 摄 


其实,以前这里还有另一位老马——马瑞增。2003年,本报在牛河梁进行考古直播时,马瑞增就全程陪着采访,他正是马瑞财的大哥,当时是女神庙的看护人员。后来,马瑞增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就由三弟马瑞财接过了守护女神庙的接力棒。


兄弟俩的父亲名叫马龙图,虽然只是一位普通农民,但他的名字却与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马家三代人是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发掘、发展与保护过程的见证者。


现在,这里是辽宁省唯一一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牛河梁红山文化产业开发区也正式挂牌运行,被列入朝阳市五大重点产业园区之一。未来,朝阳市将依托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惠及当地百姓,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生态、民生发展良性循环,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


祭坛现


小马马永存工作的监控室,一整面墙都是监视屏,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小马指着一处左偏下的监视屏,颇为自豪地说:“那就是最早发现牛河梁遗址的地方。”


牛河梁遗址2号地点圆形祭坛。


那里是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遗迹,现在已经建成了积石冢和祭坛的保护展示馆。当年,小马的爷爷马龙图就是在这里捡到了一个“笔筒”,掀开了牛河梁的神秘面纱。从此,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序幕在这里徐徐展开,这片原本与外界接触不多的大地有了“中华文明之源”“中华人文之祖”“中华宗教之始”“东方文明的曙光”等诸多美誉。


1981年春天,马家沟生产队长马龙图的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其中一位就是著名的考古学家郭大顺。


两年前,马龙图在一次犁地的时候拣到了一个像马蹄子一样的玉器,他用纸封好底座,把这件玉器当成笔筒摆在桌子上。


1981年,郭大顺在建平办考古培训班的时候,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他赶到马龙图家,发现这玉器正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一类——马蹄状玉箍。


马龙图告诉郭大顺,当时在发现这个玉器的地方还挖出过一些人的尸骨。郭大顺立刻让马龙图把他们领到了当地村民叫“西梁地”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遗迹。


在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惊喜接踵而至,积石冢和祭坛相继出土。它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五千年以前的牛河梁红山人,已经纳入了同一个宗教信仰和同一行为模式中。这增加了各群落、聚落间的凝聚力,强化了地域共同体的认同感,促进了社会秩序一体化进程。因此,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和大型祭坛的出现被看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


女神出


在监控室的监视屏中,小马时常能看到老马。老马马瑞财总是身穿一身干净整洁的工作服,守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遗迹,也就是女神庙保护展示馆。


现在,在展示馆里有了专门的保安室。在老马的哥哥马瑞增值守的时候,这里只有一个能住人的铁棚子,后来才建起了一间砖瓦房。


女神头像。


郭大顺来到牛河梁之初就住在老马家,马瑞财说,那时候只能给考古队员们吃本地特产的小米,而他们自己平时吃的都是玉米饼子。


史前文化的墓地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总是伴随着相关的地面建筑遗迹。因此,发现了积石冢和祭坛之后,考古人员又将目标放在了寻找红山人的建筑遗址上面。经过一番调研,大家将目标锁定在了东山坡,也就是现在的第一地点遗迹。


1983年10月,一个从未见过的建筑遗址呈现出来。马瑞财说,自己当时就在现场,他们村里很多人都在工地上帮忙,当时每天能领一元五角钱工资。


1983年11月2日,女神归来!


主持和组织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的郭大顺在后来的文章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时间,在期待中一分一秒过去,人们似乎屏住了呼吸,整个工地悄然无声,连空气都仿佛停止了流动,只有小铲子和小刷子在剥离泥土时发出的声音沙沙地响着。


渐渐地,一个人的面部轮廓开始显现,接着头颅、眼睛也显露出来。中国远古女神在地下埋藏了五千年之后,终于露出了她那端庄而又高贵的容颜。


女神头像高度写实、造型逼真,她的脸形为方圆形、颧骨突起,双眼中镶嵌着两块经过抛光处理的青色圆形玉片。


女神用坦然而又镇定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五千年后的人们,面对着考古队员的惊讶,她带着神秘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文明源


“上下五千年”,短短五个字却浓缩浸润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于古老中华文明厚重而丰富的情感:热爱、敬畏、自信、自豪……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经说过,在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这个重大问题上,以往的学者们总是过分夸大中原的作用,忽视了北方的古文化。


那时候,年仅15岁的马瑞财虽然不知道这个女神头像代表了什么,却能感受到考古人员的激动与惊喜。


玉凤。


到了傍晚,考古人员用脱脂棉和白纸将发掘出来的女神像小心包好,大家一致推荐由现场唯一一位女队员魏凡抱着女神下山。


魏凡后来回忆,从发掘现场到考古队的驻地马家沟,距离是750米,平时用10多分钟就可以走完。可那一天,她同事们的护送下,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才把这段路程走完。


苏秉琦对此如此评价:女神庙里的塑像可以称为“神”,但是她们是按照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所以,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在牛河梁遗址内,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史前神殿女神庙。神庙不远处的积石冢内,墓葬规格高低不同,体现出等级差异,这些特征向人们展示了文明社会的曙光。而且,牛河梁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辽西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研究牛河梁红山文化30多年的朝阳红山文化专家孟昭凯介绍:从牛河梁红山文化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结构、布局以及玉葬之礼,可以反映出,礼制在五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种坛、庙、冢三合一的布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太庙和明十三陵,而这两者的吻合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这里存在着五千年前就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申遗路


文明的源头,点燃了中华文明的最初可能,勾勒出中华文化的最初模样。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有43处之多,是红山文化发展到高峰阶段的珍贵遗存。它全面展示了五千年前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牛河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孟昭凯表示,早在1997年3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就发函提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牛河梁遗址列入名单。


在2006年,这里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6年后的2012年,其与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一起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4年6月11日,朝阳市政府与赤峰市政府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行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签字仪式,标志着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准备工作进入新阶段。


为了对遗址进行更好的保护,辽宁省政府于2005年公布实施《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省人大已于2010年3月26日审议通过《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保护条例》。


在2007年,朝阳市就成立了正县级单位牛河梁遗址管理处,下设昼夜值守巡逻队。2008年,朝阳市公安局组建了牛河梁遗址管理区治安分局,遗址和环境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长王轩龙介绍:朝阳市先后投入5.26亿元,启动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三大工程;陆续完成保护区内所有企业关闭、搬迁,矿坑回填、植被恢复、核心区居民搬迁安置等工作;建成3处博物馆(展示馆);完成第二、三、五、十三、十六地点遗迹的文物本体保护,以及内环路、广场等工程建设任务。


在2008年,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确定了以牛河梁遗址8.3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并以此为依托,正式启动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


2014年6月14日,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标志着该公园正式晋升为“国家级遗址公园”,这也是辽宁省唯一一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申遗路虽然并不平坦,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一定会离成功的那一天越来越近。


记者手记 | 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


从马家三代人的生活变化中,就能读出牛河梁遗址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他们已经不仅仅依靠种地为生,而是随着牛河梁遗址的保护建设,有了新的工作,也有了各种保险。


保护是目的,发展是目标。如何使用好牛河梁遗址这张闪亮的名片,利用好这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让当地百姓也能从中受益,一直是摆在朝阳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好这一独特资源,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2014年8月,朝阳市决定实施市场化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加大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投资建设力度,强化旅游产品包装、市场开发、经营服务,积极探索景区建设与建平红山新城建设同步推进,与周边服务区、旅游景区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2014年9月10日,牛河梁红山文化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运行,被列入朝阳市五大重点产业园区之一。


牛河梁地处辽、冀、蒙交界处,东北三省的西门户,北京—沈阳的中间点,101国道丹锡和长深高速、铁路以及在建的京沈高铁从区域穿过,距朝阳机场96公里,锦州港190公里,交通便捷。特别是京沈高铁开通后,到达京、沈均为1.5小时,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今后,朝阳市将依托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惠及当地百姓,变局部被动保护为综合规划保护,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生态、民生发展良性循环,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


热点NEWS推荐


通道被堵,消防车“怒怼”两辆私家车!网友:撞得好!





来源:辽沈晚报(lswbwx)记者 李振村 查金辉

编辑:丛林

保护是目的,发展是目标。

阅读9533
龙凤 守护 辽宁 
举报0
关注辽沈晚报微信号:lswb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辽沈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辽沈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辽沈晚报

微信号:lswb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