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马云谈教育: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临海教育 来源:临海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07-09


时代真的不同了,00后、10后的“小屁孩”比那时候的我们看的更多、懂的更多,想法也大相径庭。例如,他们对兴趣班、学才艺的态度。

    有一个家长说 之前带儿子去北戴河玩,酒店里遇到一个小女孩,年纪比他稍大一些,两个人很快玩在一起。

     聊天的时候,小女孩告诉我们:“我上学了,特别忙。幼儿园放学后,星期一学英语、星期二跳舞、星期三弹钢琴、星期四书法、星期五打乒乓球、星期六学英语,星期天上午学表演,只有星期天下午休息。”

我们很惊讶,上了这么多兴趣班,不累吗?小女孩骄傲地摇摇头,“不累啊,每样我都很喜欢。”

     儿子现在报了英语、国际象棋、冰球、绘画四个兴趣班,每个都乐在其中,也从没说过“放弃”。



半途而废,大多因为大人


仔细想想,很多时候,孩子上兴趣班半途而废是因为大人。主要原因无外于下面几点:


1、太累

    孩子一般在平时放学后和周末上兴趣班。爸妈忙完工作、匆匆赶来接上孩子,立刻又送到兴趣班。学完再披星戴月地回到家、做饭、做家务,辅导孩子做作业,一直忙到深夜。周末,本应休息的时间,却因为带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在若干个地方之间奔波、赶场。

     这样,一天两天还不算事,长此以往真的不容易。

     朋友的两个女儿之前都报了几个兴趣班,现在都减到一个。不是孩子觉得累,是她实在Hold不住,送完这个接那个,每天像赶场一样,太忙太累。

2、无法参与

    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的有限,当他开始学习一门新才艺,往往需要爸妈同时参与、帮助他。

    儿子学国际象棋,我就成了他的“三陪”。陪他一起上课、帮他记笔记(他还不怎么会写字),课后陪他做棋谱题目、陪他下棋。

国际象棋本就不容易,自己学脑仁都疼,还要哄着、威逼利诱孩子一起学。每每看着他漫不经心的样子,一直对自己喊话:“我不生气、我不生气、我不生气,淡定、淡定、淡定......”非但如此,还要在孩子面前,“伪装”出一副很享受这种“高段位幸福”的姿态。真的不容易。

    有的爸妈工作太忙,没办法亲自陪孩子,只能委托给老人。老人就近接送孩子问题不大,可真让他们跟着孩子一起学,就太困难了,最后只好退出。

3、看不到希望

    孩子学习一门新才艺,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看不到他的进步。儿子跟着老师学画画,已经1年多了。有一次,我带他去单位,他安静地在我的旁边画画。同事看了他的画,很是疑惑:“你儿子不是学画画很久了吗?”我明白他的潜台词,“都学了那么久,怎么还画成这样?”

    确实,按照通常的观点,儿子的画过于随意。学一年多,他的颜料还是会跑出构图,各种颜料混在一起,看上去有些“乱七八糟”。

    也许他真的没有什么天赋,我似乎应该停止他再继续学习绘画了。但我不会,因为我在他的画中看到,他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每次都乐得屁颠屁颠的。

4、太痛苦

    孩子刚开始上兴趣班,觉得新鲜兴致盎然,但很快可能就被“枯燥无趣”磨去耐心,虽然不说放弃,但各种不认真、耍赖的行为还是会出现。

     这时候需要爸妈的循循善诱,甚至是“威逼利诱”。冲突、对抗有时候在所难免。

学习很多才艺都是这样,在孩子真正体会到“高段位幸福”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段路布满荆棘,队友之间还会频繁爆发“内战”、相互折磨。没有强大的内心和“狠心”,爸妈很可能就放弃了。

兴趣不等于做好一件事


    心理学界有很多人想解释人做事的动机,其中最有名的是两位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 Deci与Richard Ryan,早在1970年就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这套理论从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总结出人如果持续有动机做一件事情,必须同时满足三大心理诉求:

自主感autonomy

胜任感competence

以及需要感relatedness

    而这就给家长一个重要的启示:想要让孩子积极、持续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他的兴趣,而是三样东西。

    这三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越有兴趣,人越有更强的驱动力去做得更好。


1、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取决于这件事是否是你自己决定要去做的,比如一个孩子对弹小提琴这件事痴迷不已,缠着你给她报班。

       而这其实只满足了促成动机的第一个方面,即自主感(autonomy)”,简单说,就是有自己当老大,自己做决定的感觉。但很快,有一天他突然哭闹着说不想学了,这时你怎么办呢?

       继续尊重孩子的意愿吗?恐怕这时家长们的心态就没这么潇洒了吧,更有“前瞻性”的父母可能开始忧虑,他说不学就不学,他说想学就学,那上学了怎么办?要是对数理化不感兴趣,怎么也学不好,还就不学了?

       可见,光得到“自主感”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有持续做事情的动机。这时就要谈到第二种心理诉求——“胜任感” (competence)。



2、让他觉得自己真的很棒




       这种感觉通常有两种获取的途径,一种是从内获取,孩子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厉害,有能力;还有一种从外部获取,像是别人点赞或者得奖。

       比如一个孩子陪妈妈去超市购物,口算出营业员阿姨应该找妈妈多少钱,而被夸数学好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觉得数学特牛,从而获得“胜任感”。

       再比如孩子不想弹小提琴了,其实这时孩子需要的是“胜任感”,可父母往往在揪着“自主感”不放,急于与他争辩。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当初可是你自己想要的,怎么可以现在就打退堂鼓?学东西不坚持哪儿行?”但他们不知道,基本上,这话对孩子起不了作用。

       那父母该怎么从“胜任感”上找突破呢?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教你小提琴,让他从你身上找到优越感,从而获取“胜任感”。同时你还可以接纳孩子沮丧的情绪,试着帮助他平衡“胜任感”。比如说,“宝宝,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拉小提琴有点难了,不像以前那样很有成就感了?那这样,以后练习曲子,我们搞个混搭。不要老练那些新曲子,也拉拉简单的,你练得熟的,或者你喜欢的曲子,找找自信。自信被加满的时候再去拉那些有点难度的曲子。”不光鼓励他“加油”,更要教他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帮他重新找回“胜任感”

       光有前两点,能不能就让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积极投入了呢?还不够,人是社会动物,所以特别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这也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



3、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




       当孩子告诉你他讨厌拉琴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是否认真地当过他的听众?有过由衷的赞美?还是他拉他的琴,我嗑着瓜子玩手机?

       曾经看过一句话说的很好,“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不要把什么都归结到“兴趣”二字上,多想想,作为父母,我们真正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学校艺术教育60年(1949-2009)

作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 组编

当当 广告 购买

艺术学理论学科教育教学新探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编

当当 广告 购买

汉字书法艺术:教师用书

作者:李鑫华 主编,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组编

当当 广告 购买

舞蹈:作为艺术教育

作者:吕艺生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汉字书法艺术:学生用书 第二册

作者:李鑫华 主编,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组编

当当 广告 购买

摄影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丛书(第二辑)

作者:宋一苇,徐朝信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园林艺术教育

作者:何小弟,仇必鳌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




主编丨昍 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教育直播间!

阅读9219
艺术 
举报0
关注临海教育微信号:gh_868620bd33d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临海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临海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