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小时候没被满足,长大最容易被骗!对“延迟满足”大多数家长都理解错了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07-09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来源 | 父母堂(ID:askjane)


最近朋友的孩子因为遇到一件事来咨询我,让我想到关于延迟需求满足的问题,在此,先分享一下这个真实案例


朋友的儿子3岁,行为规矩,很少哭闹,原来她有一条带娃的“制胜法宝”:延迟满足。


当她的儿子还是个小婴儿时,每次想吃奶都要嗓子哭够3分钟才会等来妈妈的怀抱;想要某样玩具,也要等上一会儿才拿得到;想吃零食,必须努力表现才能得到……一个看起来很有自控力的小男生就这样炼成了。


有一次我们外出聚餐,孩子看到妈妈走远,就立刻抓起刚才妈妈不许他吃的零食塞进嘴巴,然后又抓起一把……但是等妈妈回来,儿子又变回乖宝宝的样子。


餐后大家逛商场,孩子站在一排玩具车前,眼睛放光,但是当妈妈如往常一样转身离开后,孩子就在妈妈背后狠狠踢了小汽车一脚,又把一排玩具车都推倒,才紧跑几步跟上妈妈……



这个妈妈引以为豪的乖男生,长久以来压抑自己的愿望,不敢对妈妈提要求,也不敢反抗妈妈的命令,只能通过极端方式来发泄情绪,甚至,跟妈妈相处时都透露着疏离和冷漠。


这一切,都是那个被误读的“延迟满足”惹出的祸。


1

“延迟满足”能否有效的秘诀,

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认为,延长宝宝对想要的东西等待的时间,是一种对意志力的“考验”,能顺利通过这些“考验”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更有成就,更有出息……


所以,随着这个教育理念的推广,家长们开始追求各种对宝宝“延迟满足”的训练。


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延迟需求满足”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这个训练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宝宝,在训练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很多细节。


所以,针对延迟需求满足训练中容易踩到的一些误区,我咨询了父母堂创始人、亲子家教书《父母的格局》作者妈咪Jane黄静洁老师。



Q:现在我们都知道无条件满足对宝宝安全感至关重要,那无条件满足和延迟需求满足之间,家长该如何把握呢?


妈咪Jane:无条件满足很重要,延迟满足也很重要。把握的关键是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和大脑发育水平决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首先,“无条件满足”是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必要前提。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地不设条件地去满足孩子各种身心对父母的需求,比如饿了要喂、哭了要回应,这份“无条件的满足”是幼儿最需要的身心依靠,孩子的内心是相信父母在一定的“延迟”之后,会给予他食物、拥抱和爱的,所以他才会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


对于一个从未被满足过的孩子,你让他如何有能力去“延迟”?


其次,“无条件满足”多发生在家庭之外,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或参加活动时,孩子有身心的需要,这时父母就要全力给予孩子关注和满足,让孩子知道他在外面遇到困难时,父母会无条件全力支持他;


而“延迟满足”的训练更多应该在家里开展,比如有2个孩子的家庭,当父母照顾更小的孩子时,父母可以尝试让大孩子知道需要等待一下,虽然父母同样爱孩子,但因为弟弟或妹妹的需要更加迫切,作为哥哥姐姐就需要稍加等待,延迟被满足。


在家的环境下,不关乎安全感问题,孩子被延迟满足的接受度会高一些。



Q:多大的孩子可以做延迟满足的训练?


妈咪Jane:3岁以前的宝宝,是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延迟的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宝宝的教育意义不大,反而是有损于孩子的心理发育。


延迟满足应该是对3岁以上的宝宝进行训练的内容。


当孩子3岁之后(尤其过了肛欲期),学会控制大小便后,表示孩子逐渐有了自控能力,这时孩子在生活中会才会慢慢地学会延迟满足。


Q:延迟满足的基础是孩子对父母有足够的信赖,这个说法对吗?


妈咪Jane:这个说法是对的,真正的延迟满足,是推迟满足的时间,而不是随便取消满足。 有些时候因为特殊情况,父母需要取消已和孩子约定的某个方面的需求,比如天气不好不能去公园,导致无法实现父母让孩子玩的诺言,也要尽可能给孩子解释清楚,并取得孩子的认可。


切忌随便用一句“我说不去就不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来打发孩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对于孩子提出的某个方面的要求,一旦父母同意就一定要兑现自己的承诺,不要出尔反尔。


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毁约”,孩子自然就不会把大人的承诺当真,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学会了言行不一,也难以按照父母的要求学会等待和忍耐。


对不能满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骗。比如,在商场里,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但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于是选择拒绝。


孩子开始耍脾气、哭闹,于是父母说:“我们今天没有带够钱,先回去,等下次有钱了再来买。”但父母心里很清楚,根本没有“下一次”。其实这个情境并不是“延迟满足”,而是欺骗。


欺骗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也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养成。低龄宝宝自控力很低,他们只相信可以触摸到的、确定的东西。


因此,只有当他们知道父母的承诺一定会兑现时,才可能发挥稚嫩的自控力。父母的哄骗,只会让小宝宝习惯于迅速获得眼前利益。


所以,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言出必行。



Q:怎么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延迟满足训练呢?有哪些细节是父母要特别注意的?


妈咪Jane:所谓的延迟满足训练主要是指对心理需求的把控,而非生理需求。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正常、合理的物质要求可以随便被故意“延迟”。


可以作为延迟满足的对象,主要是非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吃喝拉撒睡之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一般情况下就不适合了。


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这些都是本能,是应该得到即时满足的。


而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特别适合拿来做延迟满足的训练尝试。



2

培养孩子自控力,父母可以这样做


第一,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机会


在3岁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他有足够学习自主的机会,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回应,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满足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


情感的及时回应和满足才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自控能力说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的能力。


而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及时的回应和耐心的陪伴能帮助他们学会自控,能够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绪,这些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了重要的铺垫。


第三,没有人的需求能够得到100%的满足,孩子也一样


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在3岁以前,家长可以尝试给予孩子正面的回应,就算是拒绝孩子的请求也要试着尊重孩子,这是他们学习认识情绪和平复自己情绪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这个阶段给孩子打好足够的根基,在孩子5-6岁的时候适当限制他们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困难。因为你们之间的根基很深,限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或者有可能伤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让他停下来。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哭闹得很厉害,这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边陪伴等待他情绪平稳下来就可以了,不必为此心存愧疚。


正确的“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接受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对某些物品占有的欲望,更不是逼孩子早早“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


说到底,应该是父母带领孩子一起克服当前的困难,以克制和努力来求得长远利益的一份自约能力。


所以,父母不应强制孩子接受延迟,而应该营造一个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开放的亲子讨论,以父母自身的模范力量让孩子认识他的内在力量,在日积月累中孩子的品格便自我养成了。


*来源:父母堂,聚中外百位专家解育儿难题,提供线上父母微课堂,播送宝宝原创故事。


阅读8407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