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没有成绩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陪读的爸妈

作者:洞见 来源:洞见 公众号
分享到:

07-08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Yukiyo

真正会陪读的父母,一定是人生的智者。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在台湾,有一位妈妈在陪读这件事上,表现令人惊艳。

不仅将儿子于伟庭培养成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人才,还将女儿于珺培养成了被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州大学这七大名校争相录取的学霸。

她是凭综艺节目《世界真奇妙》获得过新闻局金钟奖的梁旅珠。她用陪读的经历告诉我们:

陪读就如同建筑高楼,既讲究一砖一瓦的妥善堆砌,更讲究赐予地基强大的承载力,它是一项事无巨细的技术活。


01

梁旅珠在女儿三四岁时,参加了一个饭局,饭桌上有人谈起了育儿经:“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要盯紧一点,把习惯培养好,以后就轻松了。”

这句不经意的话,被梁旅珠铭记在心。

在孩子刚入学的那段时间,每天晚餐后,她都会引导孩子们决定当天功课的先后顺序,要他们在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先完成最难的作业,再做美术、劳作这类比较轻松愉快的作业。

她不希望孩子做功课时边写边玩,就坐在一旁,帮他们集中精神。一旦孩子遇见困难,她便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查字典和找参考书。

孩子升入三年级后,梁旅珠便不再陪写功课,但依然严格,尤其是对待个性相对散漫的儿子。每晚儿子一回家,都被要求在纸条上写下他当晚的时间安排。

为了让女儿养成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理解思考的习惯,整理自己的观念架构,这位妈妈教会了女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画重点、从课文中寻找各种出题方式。

孩子再大一些,梁旅珠又指导他们将大小考试的试卷整理归档,以及做段考复习表,两人的学习习惯在这样一次次的规范中逐步成型。

所以孩子们读小学高年级后,不需要妈妈的“盯梢”就能独立把功课做好。

于是,这位“虎妈”慢慢转变为“慈母”,很少过问孩子的课业细节了,只提醒他们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学习困难,一定要找妈妈商量。

将孩子训练得认真专注又负责,再慢慢放手,是梁旅珠养育孩子的圭臬。

没有人未经任何训练就长出肌肉,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也绝非一蹴而就。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高段位的陪读高手,会助力幼年期的孩子建立主宰一生的好习惯。


02

梁旅珠曾带着幼年期的女儿参加过一个脑力开发的亲子课。在课堂上,孩子若能完成老师给的活动作业,下课就能获得贴纸。

几堂课下来,梁旅珠发现女儿学习思考的过程很草率,却对领贴纸表现得很积极。她意识到,孩子去上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集贴纸。

这样可怎么行呢?梁旅珠偷偷将女儿的贴纸簿收起来,不再给她领贴纸的机会。

接下来的亲子课上,她陪着女儿慢慢想,慢慢玩,当女儿成功解决了问题,就开心地赞美和鼓励她。

下课后的时光,她常常带着女儿去吃点心,她们一边吃一边畅聊课堂上的趣事和新发现,一起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梁旅珠看来,帮孩子找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远远好过用物质引诱他们学习,而孩子通过努力付出所得到的富足与回馈,本身就是一种褒奖。

孩子上初中以后,梁旅珠时常诚恳地跟他们分享一种观念:读书是少数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你可以凭努力享受到成果、得到成就感,而且,它是日后思考与做事能力的绝佳训练。

从小一再被强化的观念想法,往往会内化为一个人以后赖以生活行事的中心思想。

两个孩子从不将读书当作父母交给自己的使命,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读书,并愿意从学习中发掘乐趣。

于珺会将解题想象成破关游戏,于伟庭则会利用不同科目的相互调配,来增加读书的变化和趣味。

会陪读的父母,绝不会一味地用物质奴役孩子的学习热情。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好,他们才会不顾长途跋涉中的重重困难,砥砺前行。


03

虽然梁旅珠一直关注儿女的成绩,但她始终未认为过成绩、学历与未来成有什么必然关系。

于伟庭上小学中年级的一天,失望地回到家中,说:

“今天是学校的读经发表会,我前几天一直在心中默背,已经背得很熟了,所以我好希望自己被抽中,结果没被抽到,真是太、太、太可惜了!”

面对垂头丧气的儿子,梁旅珠首先肯定了他的努力,而后又趁着这个机会,对儿子强调不要带着功利心去学习:

“有收获、有学到东西最重要,想想看你有多厉害,语文功力又增强一级了!”

在对待不尽人意结果的态度上,她一贯都是以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带过,学习于她而言,反馈往往是滞后的,急功近利地要好回馈,是不可取的。

她不时告诉孩子们:过程重于结果,你们全力以赴就好,只要努力就值得赞美,哪怕做不好也没有关系,任何一个时间点的成败都不足以代表人生的成败,要学会整理心情,维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往前走。

深受这种观念影响的孩子,表现出了很好的学习心态。尤其是她的女儿于珺。

于珺念初中时,与一位要好的同学一同参加过一个朗读比赛,如果在这个比赛里能拿到前三名,将来升学就可以加分。

这两个女孩都颇具实力,且对进前三甲抱有很大信心。

然而结果是,她们俩都只取得了第四名。那位同学知晓结果后立马伤心大哭,而于珺查名次后,只是有点失望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那天,梁旅珠以为女儿躲在房间里哭,打开房门一看,却吃惊地发现女儿脸上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伤心难过,她正专注于写毛笔字,为下一场比赛认真地做准备。

学习不是一种及时反馈,它不像吃糖,每次品尝都能立即感受到甜度,它就如同小火慢炖佳肴,需平心静气等待。

让孩子认清这点,孩子才会放下得失心,不会被粘在已发生的挫折与失意里,而是着手去做更重要的事。

这是陪读父母应该知道的,一条能让孩子走得更远的路。


04

“广告牌人物”节目组曾到梁旅珠家,对她儿子进行了一段采访。

在那个采访里,于伟庭透露了自己母亲是个会体罚小孩的妈妈:“妈妈很生气时,会很凶地修理我。”

这句话让在场的不少工作人员瞠目结舌。

其实,一直以来,梁旅珠都觉得将体罚当成阶段性教养的方式是没有问题的。两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挨过这位妈妈的揍。

孩子刚入小学时拿回来的试卷,梁旅珠都会看,如果错的是他们不懂的地方,她只会协助他们弄懂并认真订正,但如果他们犯的错是因为态度之类的原因,通常会被“痛感处罚”。

但在对小孩“下手”前,她一定会评估自己的情绪够不够稳定、处罚的原因是否理性,绝不将自己心里的与孩子不相干的不愉快发泄在他们身上。

在对“痛感”的拿捏上,标准在于决不能让孩子受伤或留下伤痕,但处罚的力道要做足,这样才有制裁吓阻的效果。

而在处罚孩子后,她一定会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帮孩子“擦药”。

每每处罚完孩子,梁旅珠都会在彼此心情都平复下来的时候,去往孩子的房间,态度温柔地清楚说明他们被处罚的原因,以及对他们的期待。

于伟庭一直记得,有一回他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还撒了谎,因此挨了一顿打。

但在当天晚上睡觉前,他的妈妈来到床前好好地跟他说话,那一次她还哭了。

尽管如此,梁旅珠可不是热爱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妈妈,她认为痛感处罚比较适合的学龄前的儿童,最晚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再大就不适宜了。

孩子上小学中年级后,梁旅珠觉得孩子沟通理解能力渐增,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依靠训话和说理解决,对孩子的处罚方式也改为剥夺权利和限制自由。

训孩子,也同样是要注重方式的。

她的训导,一定是就事论事,音量大,态度凶,但绝不碎碎念,也不歇斯底里,且不会运用情绪性或侮辱性的字眼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内伤”。

这种充满爱的处罚方式,不但没有破坏亲子关系,两个孩子成人后,还很感激母亲的“超完美处罚”。

梁旅珠说:处罚是个危险议题,对的工具,到了不对的人手里,就可能成为作恶的刀剑。

对于陪读爸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处罚的手段,而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观念。


05

梁旅珠在育儿的过程中发现,原先不喜欢的父母的一些习惯和行为,竟在长大后的自己身上呈现了。

为了避免这种循环,她期勉自己成为孩子的一个好榜样。

为此,她谨言慎行,所有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先要求自己要做到。

在陪伴孩子做功课的那些年里,这位妈妈很少看电视,也很少做玩乐性质的事,将多半的时间用在认真看书和画画上。

待到孩子上了中学,她又将大把时间用到了写作上,亲身示范什么叫全力以赴。

有一年暑假,为鼓励孩子将家里的“存货”书都消化掉,梁旅珠在家里举办了一场读书比赛,她自己也是参赛者。

直到现在,梁旅珠每天背进背出的包里,都会放一本书,或者一份用于写稿子的参考资料。

孩子都是父母的缩小版,父母的言行,自然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

有次,梁旅珠准备带于珺去日本北海道滑雪,途径东京时,东京正在下大雪,导致那里的国内航班无法起飞,所有的乘客都被卡在机场候机楼。

许多孩子都等得不耐烦,在候机楼里大吵大闹。

于珺却安安静静的,她利用等待登机的那七个小时,读完了一本《哈利·波特》。

屡屡有人问梁旅珠:“你的孩子怎么都这么爱看书?怎么教的?”

她都会回答:“很多事情,不需要用教的,孩子看在眼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环境。

与其说,父母的财富是孩子成功的基底,不如说是父母自身的远见、视野和坚持成就了孩子的人生。

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珍惜和运用上天赐给我们的这项巨大影响力,用我们自己的言行,去勾勒孩子的人生。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的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真正会陪读的父母,未必天赋异禀,但一定是人生的智者。

所以说,没有成绩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陪读的爸妈。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阅读9308
举报0
关注洞见微信号:DJ0012398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洞见”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洞见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洞见

微信号:DJ00123987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