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故宫深处,我过另一种“京时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7-12

// 编者前言

你打开收音机,听到整点报时北京时间几点整。

每个人都有北京时间,但每个人的北京时间都不一样。

在故宫的时空引力场中,流淌的北京时间平缓而优雅。


▲ 《北京与我》系列视频

“刘恺,另一种北京速度”


我们不一样


清晨八点不到,刘恺径直穿过红墙和参天大树,打卡,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是紫禁城深处的故宫文物医院。作为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的一名专业修复师,刘恺每天经手的都是宫里送来的各式木头“宝贝”。


有老师傅开玩笑说:别看我们拿着微薄的工资,修的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以上资料来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作为王振英师傅的弟子,2013年入职故宫的刘恺曾参与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摄制。片中有一段场景,是他跟同事们拿杆子打墙头的熟杏。

片段来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电视播出后朋友们纷纷调侃,原来故宫工作就是整天捡枣摘杏呀!这让刘恺哭笑不得。其实故宫近年来不断扩大公众参观开放面积,这都得益于他和同事们的工作,现在修复工作的量很大,除了每人手头要修的文物,还要负责大型文物修复项目,一人修一件东西的模式已经忙不过来了。

杏儿很甜,前人栽的杏树却逾百年。纪录片的“闲来之笔”,却也道出刘恺与木器的一段缘分:树木成材,木器成全,都离不开故宫独特的“时间”培育。

学会慢,文物也要“养”


潜心待在故宫,时间仿佛在这里变慢了。

刘恺记得,刚入宫的时候,先学辨认各类木料。起先干活时,师傅总说:你歇会儿,别那么急着干。当时刘恺心里想,故宫人太涣散了,真的跟传说的一样整天喝茶聊天么?


事实并非如此。师傅告诫刘恺:“这是修文物,你就得慢点。别着急,你那么着急干嘛?”只有把身心节奏放慢了,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才能不计时间精力,专注做好修复这一件事。

通过慢慢研习、认料,刘恺品味着这些木材不同的韵味,海黄淡雅,紫檀富贵,沉香醇厚……


随着修复的经验越来越多,刘恺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儿。最让他感触的是,这种“慢”不仅是线性时间上的一种速度,更是思维模式的一种极致追求。过去工匠们造物也是格物,不考虑时间成本,不考虑人力耗费,甚至不考虑自己所做的皇帝是不是能看得到。比如有些功夫都用在犄角旮旯,外人根本看不到,但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以活儿度人,一边修复文物,刘恺就常忍不住笑,仿佛看到这些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古代人。而现在很多仿古家具,用料可能比皇宫还要奢侈,雕刻比过去还要繁复精细。可是做出来的东西却显得俗气呆板,缺少了灵气和心意。刘恺正是在修复文物时“放慢”心态,才逐渐体悟到古代工匠的审美追求和思考逻辑,一次次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故宫“魔幻”的时空引力场中,流淌的“北京时间”是极慢的,修复师气定神闲、不温不火,成全并养“活”了一件件珍宝。

一种双面生活


来自内蒙古的刘恺,还有另一个身份背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硕士毕业。他白天在故宫当“木匠”,一下班就飞奔回位于黑桥的工作室。他爱听悠长的草原音乐和呼麦,白天压抑积攒的创作激情在晚上释放,斫、刨、刻……在筹备自己第一个个展那段时间,刘恺说自己有时候会完全沉浸在创作状态中,忘记时间,甚至整宿都不睡觉。

刘恺木雕片段

正是故宫的“慢”带给艺术家创作上的爆发力。刘恺说,自己刚跟着师傅学给木器打蜡时,以为跟美术学院一样使用机器打磨,简单得都不用学。没想到师傅扔给他一张布,让他反复擦、来回蹭,眼看蜡光可鉴了,师傅却没有半点叫停的意思。直到最后师傅满意时,拿起蜡布往桌子上一放,布立了起来,硬硬的。那一阵子,一到周一的闭馆日,刘恺就跟着师傅们带着工具上三大殿烫蜡,打蜡,锯直线,刨平面……每天重复做着工人的活儿,刚从美院毕业的刘恺很是郁闷。但今天,刘恺理解了:故宫用的都是最“笨”的方法,但用到木头表面上,出来的效果确实大不一样。

 

刘恺木雕作品《弄臣》


北京这座巨大的城仍在快速吞吐,膨胀。刘恺在黑桥的工作室前段时间被拆迁,随后他把工作室搬到了朝阳区。之后他又匆匆在顺义寻觅下一处艺术自留地。刘恺不少同学、同行艺术家们受不了折腾,纷纷离去。刘恺对此看得很坦然,认为也许换个地方也不错。但他自己坚持辗转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和边缘地带,不断切换从“皇宫”到“郊野”的“双面”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定力,更有一种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在故宫,感受“慢”与平凡


“嘀……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8点整。”我们对收音机里听到的播报声并不陌生。标准的北京时间全国只有一个,但心理意义上的“北京时间”,于每个人却不尽相同。


刘恺说,在故宫里的时间,“慢”的同时透着特别的平凡。

自己好几次下班后到食堂吃饭,旁边坐着一位默默吃饭的老人,后来才认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鉴定大家耿宝昌先生。老先生90多岁了,在文博界的地位泰山北斗,却也和普通员工一样,吃着食堂,过着朴素平凡的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他“告诫”后辈一句话:文物就摆在那里,不言不语,但如果把它研究透了,它就会说话了。

近年文物医院招了不少80、90后修复师和技术人员,90后占了大头。来自天南地北的他们,也开始跟老师傅们一样,日复一日地感受故宫里的慢与平凡。

 

在故宫“北京时间”的包裹浸润下,刘恺越来越清楚自己的步伐,而自从孩子出生之后,家庭更多成为了他现在生活的重心。


作为新手奶爸,刘恺在休息时要带孩子玩耍,带孩子晒太阳。有时到周末也会带8个月大的孩子走过高高的红墙,进故宫转转,看看展览。

身在这个城市,刘恺坦言自己没有地域概念,对北京不能说有多深的感情,“如果非要说的话,美院和故宫,就是我心中的北京。” 不论是艺术家还是修复师,生活无需复杂多元,两点一线,足以让刘恺保持属于自己的步调,兼顾生活、创作、家庭的“鱼和熊掌”。


北京是包容的,但它不能给所有人一样的时间。

不论生活在这个城市何处,都能过不一样的“北京时间”。

活自己所想的人生,以我自己的步伐。



《北京与我》,是近期《三联生活周刊》携手MINI北区推出的系列视频。这个城市里生活着全中国最多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期待和憧憬,找到自己的节奏与这个城市共处,拼搏,奉献,经营着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

 

你是城市,城市是你。

北京速度,不是疾速,还有慢;

北京味道,不止传统,还有酷;

北京精神,也来源于你。

 

关于北京,你一定有许多喜怒哀乐。

我们为这个城市添砖加瓦,我们也在城市的滋养下羽翼丰满、内心充盈。


请跟我们一起记录,那些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


感谢MINI。

MINI COUNTRYMAN


刘恺 【艺术家/木器文物修复师】

内蒙人,今年34岁,2003年来北京,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现在故宫从事木器修复工作。“放慢自己的脚步,不是享受安逸,而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更快。”故宫的慢与平凡,让刘恺更加沉淀,遵从心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因为,人不必立即成功。


故宫红墙下的海岛蓝

一辆海岛蓝的MINI COUNTRYMAN,顶着日光和树影,走过故宫的红墙黄瓦,与北京的天空相互映衬。这一瞬间,像是自然与人文的绝妙配色,恍惚时空穿越,安静极了。开一辆与自己心性相投的车,走自己觉得舒适的路,为心中的风景驻足,就是伟大的人生。

滑动观看拍摄花絮


出品:三联制片厂

策划:三联.CREATIVE

作者:木山

编辑/采访:刘华、高效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肥田、小明

阅读9439
故宫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