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辽宁国宝级民俗学家乌丙安逝世,24岁成为中国首批研究生,生前还在抢救非遗宝藏

作者:辽沈晚报 来源:辽沈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7-12

昨晚10时30分,从大洋彼岸的德国传来噩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因癌症病逝,享年90岁。


当晚,记者打通了身在德国的乌丙安先生儿子乌镝的手机,乌镝悲痛地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在今年4月份因发现身体不适后,去德国的亲属家治病;没有想到,这一去再也回不到沈阳的家中。


这位民俗学泰斗、名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人物之一的老人,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世界。

常晟罡/摄


24岁成为中国首批研究生:

这个专业将来肯定会对国家有用!


乌丙安,蒙古族,1929年生于呼和浩特市,祖籍辽宁喀喇沁旗,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辽宁大学教授,创办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并任多年主任,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全权会员(全世界78人中国仅2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民间叙事创作研究协会(ISFNR)会员、德国民族学会会员、日本口承文艺学会会员。

 

他以《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日本家族和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国与国际民俗学事业和民俗学专业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9年,乌丙安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个蒙古族家庭,从小就酷爱民族民间文学艺术。1949年,考入天津河北师院读中国文学。1953年,乌丙安被校方推荐并自愿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拜在我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教授门下,成为新中国首批研究生。毕业后,他被高教部分配到辽宁大学前身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乌老曾和记者提起,他1953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太冷门,可他就认准了这个道儿:“我说,将来肯定会对国家有用的。”


作为教育家,乌丙安于1980年3月在辽宁大学首开“民俗学”系列讲座,组建辽宁大学民俗学社。1982年,高教部批准辽宁大学民俗学方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任研究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指导国内外研究生40多名。


乌丙安还承担了教育部在辽大举办的民俗学助教进修班导师工作,培养了汉、蒙、藏、维、苗、羌、撒拉族等多民族民俗学讲师助教,现在都已经成为民族院校的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民俗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1998年70岁退休后,乌丙安又在多所大学兼职继续教学与研究20年,可以说,他在中国民俗学上整整奋进了65年。


2006年,乌丙安(左一)在北京国际非遗会议作主题发言。

 

徒步万里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推动中国非遗保护更进一步


作为国家非遗领域专家,乌丙安参加了国家非遗名录15000多申报项目的评审工作,参加了40多项世界级人类非遗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工作,参加了4500多名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工作。


他还在国家住建部参加了国家级3000多个传统村落的评审推荐工作。曾徒步万里,在全国29个省的200多个乡镇村落做了实地调研工作。既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奔波,同时积极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非遗事业的发展。


2002年,乌丙安和冯骥才等带动国内百余专家发起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行动,遍访全国各地的古镇、古村落,考察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的老根据地。其中,在山西省晋中榆次区的后沟村考察时,他们发现了这是一个很隐秘的自然村,只有75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是种庄稼的,住在窑洞里。


 “当时是乡长带我们去的,一进村就发现两座庙,一座关帝庙,一座观音堂,都在西南角,我问村民,水口是不是在东南角,他们回答说以前是的,现在有了自来水就换位置了。可见这个村不是一般村民随便盖的,非常懂风水。


“我们接着往里走,发现整个村子有7座庙,还有文人供奉的文昌阁、魁星楼。这个村子很了不起。当时我们发现了两个破败不堪的碑,从中了解到是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时期修的庙,年代很久远。


“我推测这是一座隐居村,是过去文人因为某种政治上的隐情而退居此地的,每家每户的砖雕木雕都标明曾经是大户人家。”


……


回忆起这些,乌丙安依然兴奋而激动,他很欣慰地表示,通过民俗学专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结合起来,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做法是有效的。


2015年,乌丙安(左一)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考察国家非遗项目查干苏力德。


2002年底,一次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有联合国官员和国际、国内顶级专家参加的,关于人类和非物质遗产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乌丙安被邀请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并致闭幕词。


在闭幕词中,乌丙安直率而尖锐地对联合国遗产委员会一直坚持的规则“文化大国小国一律平等,两年只能申报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强调:


“在国际政治上,国家大小一律平等,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文化上,大小国家的发展从来就是十分不平衡的,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异常丰富,申报额度应该以优秀文化遗产项目本身的质量和数量为依据裁定。


“现行规定是一个歧视文化大国的不公平的规定,应该修改。否则的话,中国最优秀的世界级遗产恐怕几百年以后也申报不完。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


充满激情的5分钟发言,赢得7次掌声。这一理念也促使中国后来在首次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时调整了规则,让不少中国的非物质遗产绕过漫长的排队等待,直接进入世界非遗项目的大家园。


会议结束后不久,2003年1月18日中国国家文化部首次聘任包括乌丙安在内的两位专家共同参与指导,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政策。2004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此,中国非遗保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6年,乌丙安(左三)担任非遗国际会议执行主席。


2018年1月13日晚,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上,乌丙安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同获此奖的还有著名作家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是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暮年爱用微信爱发朋友圈

是一位干劲满满的“网瘾老人”


今年1月26日,记者采访了乌丙安,交谈中的乌老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微信等手机软件都操作熟练。当天采访结束后,乌丙安还跟记者互加了微信。


朋友圈中,乌老除了是一位对学术严谨认真的学者,还是一位“网瘾老人”,平日喜欢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拜访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养蜂学会、研究当地花卉植物、参加当地跳蚤市场活动、和两位外孙时不时温馨互动。今年6月25日,乌丙安还在朋友圈中感叹柏林的“冷夏天”……


尽管生前已是耄耋之年,乌丙安仍为非遗保护工作赶赴全国各地,他表示:“做民俗研究,必须到第一线去,整天在老百姓当中,不能当‘大楼学者’。”


乌丙安说,儿女们非常支持自己的民俗研究,“他们也心疼我,但是看到我一谈民俗脸上的高兴劲儿,就妥协了。”


现在,乌老虽然离开了,但他倾注大半生心血的民俗学科热不会降温。正如他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非遗法规定非遗保护是公益性的,不是变成开发创利的GDP。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遗产的价值主要是精神价值,是重要的软实力。所以在使用非遗时,我们要尊重其形式和内涵,非遗法规定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非遗保护已经进入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时段,非遗保护的成败也决定于这个阶段。”


热点NEWS推荐


沈阳中考高分段人数减少!省实验、育才、二中录取线可能是…

2018年沈阳中考成绩一分一段表出炉


星标置顶辽沈晚报


首先找到我们

↓↓

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小点,

设为星标


那样你就可以在众多公众号里快速找到婶儿了!

源:辽沈晚报(lswbwx)综合 帅正新闻、沈报融媒记者 陈凤军 张宁 常晟罡

《上海采风》杂志2012年12月 记者 胡凌虹

蒙地色彩(mengdisecai)巴义尔

编辑:丛林

一路走好,为他一生的奋斗点赞

阅读9084
辽宁 中国 研究生 
举报0
关注辽沈晚报微信号:lswb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辽沈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辽沈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辽沈晚报

微信号:lswb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