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比砒霜还毒!一个就可能致命!姑娘吃了份夜宵,差点没救过来

作者:辽沈晚报 来源:辽沈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7-11


天气转热,

夜宵大排档的生意又开始热闹起来。

炒一盘割香螺,点一瓶啤酒,

吹着风,别提有多享受。

殊不知,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



7月8日深夜11点多,26岁的赵小姐几乎是一路小跑赶到鄞州二院急救医学中心。


晚上,赵小姐和几个朋友在外聚餐,想都没多想,就照例点了一份割香螺。喝着小酒,就着香螺,聊得十分尽兴。


万万没想到的是,就隔了一个多小时,赵小姐就出现了手麻、恶心、头晕、浑身瘙痒等症状。


赵小姐上网搜一下,一对照,发现自己很有可能是“割香螺中毒”。当她看到明晃晃的“割香螺中毒最严重可致死!”这样一行字后,再也坐不住了,赶紧往医院跑。


网页截图


经过详细检查,赵小姐最终被确诊为割香螺中毒,所幸经过洗胃、导泻、补液等一系列抢救,目前已无大碍。


“割香螺以前也吃过几次,这还是第一次中招。”赵小姐说。

   

“侥幸没事不代表割香螺可以放心食用。”鄞州二院急救医学中心副主任王后兴说。



割香螺,学名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一般的烹调温度很难将其破坏。而这种毒素会伤害到人的神经系统,严重者可致死亡。


中国有60余种织纹螺


织纹螺一般叫割香螺,品种颜色不同,也有的叫小黄螺。每年春夏季是割香螺最多的时候。


织纹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织纹螺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据统计,织纹螺科全世界约有400种,中国沿海有多达60余种。表面有螺肋和纵肋,常交织成格子状或布纹状而得名“织纹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素萍介绍,常见的海瓜子的确属于织纹螺。织纹螺本身无毒,以鱼类、其它动物腐烂的尸体为食,同时还会进食一些藻类以及有机碎屑维持自身生存。


△七种织纹螺吃了可能中毒(注:纵肋织纹螺北方俗称“海瓜子”,与南京俗称的“海瓜子”并非同一种)


但是近年来,由于邻近海域环境恶化和有毒赤潮的频繁发生,导致有毒藻类的产生和海洋动物的死亡,织纹螺食用了鱼类和其它动物腐败的有毒尸体后,胃内常残留和积蓄毒素“河豚素”。


别吃了,尚无解药


早在2012年,卫生部就发公告称: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中毒初期,人体会出现恶心、腹痛,唇、牙龈、舌头周围刺痛、麻木等比较明显的症状,有利于中毒者及时就医。 



公告明确了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浙江省海洋渔业局渔业处副调研员刘定康曾表示,其毒性比砒霜还要高上百倍,吃一颗就可能致命。


毒性较强的织纹螺,成年人约食用10g螺肉就会出现一般的中毒症状,约食用50g至100g就能引起死亡。


历年查货、中毒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我国共报道织纹螺中毒事件55起,中毒人数433人,其中48人死亡。


2003年,宁波镇海区连续发生多起食用割香螺中毒事件,共有9名患者被送往医院抢救,个别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等情况。他们都是从蟹浦农贸市场购买的。


2012年,温州陆续有8人因食用织纹螺中毒,其中一人死亡。织纹螺主要是从农贸市场购买,8名患者都是在家中炒熟后食用。据死者家人描述,死者的食用量在二两左右。


2014年,宁波市江东区检察院对钟娟芬、何国海、潘钱康等8人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提起公诉。何国海从2010年起开始经营割香螺,只做回头客的外卖生意,一般都通过网络找人送货,营业时间只放在每年的4月至11月间。8名嫌疑人对全部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累计超过2000余斤。


同样因为“贪吃”而被送进医院的还有20岁的许先生。他是因为一口气吃了20只油炸知了出现过敏性休克。


这是许先生第一次吃油炸知了。外酥里嫩,口齿留香,简直好吃到停不下来,不知不觉间,20只油炸知了就下了肚。


万万没料到的是,没过多长时间,许先生就觉得身上有些发痒,手上、脚上全身各处也都冒出了红疹,紧接着感到一阵头晕,就不省人事了。

    

家人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它送往鄞州二院急救医学中心。医生现场诊断,许先生属于“异性蛋白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身上的红疹是“过敏性皮炎”,而过敏源正是油炸知了。

    

因为就诊及时,经过抗过敏治疗,许先生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

    

知了的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一些过敏体质者进食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把它们当做“入侵者”进行攻击,释放出大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身体就会出现过敏反应。

    

症状较轻的,就会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呕吐腹泻、过敏性休克甚至喉头水肿窒息丧命。

    

因此,过敏体质人群还是不要轻易去“尝鲜”,以免引起不适,造成不良后果。


毒性如此大的食物为什么还有商贩在卖?

必须严查严惩!


热点NEWS推荐

大暴雨下午5点到!要下到明天中午11点,同时附赠大风、降温、冰雹…

半岁宝宝被狗叼走一顿乱咬!天热宠物易躁,记住这3招

看谁还敢作弊?高校挂反作弊条幅:处分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

沈阳惠工广场一男子劫持人质被警方果断击毙!


星标置顶辽沈晚报


首先找到我们

↓↓

然后点击右上角的三个小点,

设为星标


那样你就可以在众多公众号里快速找到婶儿了!


来源:辽沈晚报(lswbwx)、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 徐月姣、兰晓玉

编辑:邹沛轩

不要贪嘴,以免中招!


阅读8949
举报0
关注辽沈晚报微信号:lswb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辽沈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辽沈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辽沈晚报

微信号:lswb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