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有一百个借口埋怨别人,却从来不承认是自己的锅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7-11


《宽松世代又如何》剧照。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中,一名主角曾经这样形容现在的工作状态:“就像是打游戏的时候一直都不升级,一直在重复刷着能轻易通过的关卡。”

 

在刚刚进入职场的这一段时期,这一代日本年轻人和中国年轻人,在心态上似乎存在着某些不谋而合之处。突然陷入停滞的生活让他们不知所措,于是只能在由年长者掌控的职场里漫无目的地飘来飘去,用不了多久,上进心、干劲就早早被磨灭。


据智联招聘的“90后职场肖像”报告显示,62%的受访90后群体把兴趣视作选择工作的第一标准,而将薪资待遇放在第一位的90后,仅占38%。


在“兴趣至上”的价值导向下,90后换工作的频率也明显变高了。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4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90后职场人中,有跳槽想法的比例高达55.4%,而在80后群体中,这一比例仅为47.3%。


一些人企图用跳槽来摆脱焦虑,却适得其反。


频繁的跳槽率甚至影响了对失业率的统计。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的一个最新调查显示,年轻人的失业率并不能反映真正意义上的失业,只是年轻人可能比他们的上一辈更喜欢跳槽。

 

调查中还列出了一组数据:年轻的雇员(20~24岁左右)在1年内的跳槽率是老雇员(45~54岁)的3倍。

 

北师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于海波针对这种情况就建议,90后年轻人在参加工作之前就应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转型社会中,越早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越好。”

 

而很明显,在现在的社会里,大部分年轻人别说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了,基本的人际关系经营或许都成问题。




 //   1  


为什么总感觉上司和同事是傻X?

 

每次跟刚刚离职或者跳槽的朋友聊天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用的最多的解释是“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是上司总是给他穿小鞋,就是同事总爱耍心机、爱邀功、爱甩锅。

 

但这些多少都只是一面之词。在朋友吐槽自己受到的“不公”时,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他是自己在给自己加戏。

 

在职场中,当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出现偏差,自己给自己加戏的情况就会屡见不鲜。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优于平均效应”,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应该比平均水平要高。


每天工作都要默念一百遍:“我真的很不错!”


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次调查,他们问了1000位工程师对自己业务水平的评价。出人意料的是,超过33%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在业界可以排到前5%,而只有一位工程师表明,自己的业务水平可能低于平均水平。

 

在总感觉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的这个认知偏差的影响下,上司平常的对待态度、同事凭借自己努力取得的成绩就很容易被曲解为“上司给自己穿小鞋”、“不如自己的同事能比自己混得更好”。

 

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的人不在少数。


在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僵硬的前提下,自己对自己的这种认知偏差通常会变得更大。再加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跳槽、离职这类决定越来越草率,最后很容易就会落得换了好几个工作依旧一事无成的下场。

 

当你还在社交网络上吐槽上司和同事的时候,陷入在这种认知偏差无法自拔时,那些你曾经瞧不起的同事,可能早就取得了比你更大的成绩、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未来的方向也越来越明确。

 

最重要的是,少了这种迷茫之后,他反而更能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这不才正是工作的目的吗?




 //   2  


频繁跳槽也解决不了工作给你带来的焦虑

 

作家张佳玮在知乎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满足于此生仅拿份工资,做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下面回答道,“上班,也无非是在现代工业社会里找一个自己的岗位,付出一点时间,换取物质资料,让自己活下去”的行为罢了。

 

工作说到底是生活的一部分。若是在工作单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摧残,那工作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现在大量长期的重复性工作,就会让人看不到未来、极大的损耗人们的工作热情,使人陷入无助、倦怠和抑郁的困境。而这一代年轻人在物质压力减轻之后,就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逃离重复性工作的冲动。

 

在这种焦虑下,跳槽成了年轻人们的速效救心丸。


机械又枯燥的重复性工作让人窒息。


据《海南特区报》的报道,2年内换了4份工作的陈泽凯在解释自己跳槽理由的时候就说,“每次觉得不舒服就想换一个新环境,结果越跳越迷茫。”

 

但基于这种压力下选择的频繁跳槽,对一个渴望取得更大成就的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长期有效的做法。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李夏就认为,太过频繁的跳槽容易让人迷失自己,工作忠诚度也会面临比较严重的考验。“人也需要沉淀下来,跳槽不能太频繁”。




 //   3  


一点小套路,解决大问题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火了之后,日本的宽松世代开始频繁被拿来跟中国的90后作比较——他们同样都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埋怨、接受不了批评、不尊重上司和客户。

 

在铁饭碗思维影响下的中国上级和强调拼搏精神的日本上级眼中,这些表现给他们带来的震撼是无法想象的。

 

不仅上级如此,同事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年轻人有多珍惜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许就有多排斥与自己三观不同的人。在掺入一些利益之后的同事关系更是如此。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热衷参加集体聚会,想要维护和运营与公司里的人的人际关系,更是难上加难

 

比工作更难的,可能是运营职场人际关系。


这源自于这一代人成长时期所受到的影响——中国90后所处在的独身子女阶段,以及日本宽松世代所处在的宽松教育阶段。

 

当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人突然被扔进一个相当强调等级和秩序的工作环境中时,他们都忘了从学校到社会这一过程中,其实还有一门必修课,那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认识职场、如何与工作相处。

 

在朋友圈、微博里吐槽上司和同事一直都是每个人的保留项目。但是吐槽完之后回头一看,自己还是一直在被加班和KPI赶着走,薪水没涨多少肚子却已经涨了一圈。


每天看上去很忙碌,但未来还是没有晋升的机会和努力的方向。总想着跳槽,但跳来跳去,总好像还是回到了起点。


从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在职场生存。


在职场新人的吐槽中,常见的问题大多是这一类:为什么我觉得已经完成了的事情上司还要苛求更多?为什么总是要加班、事情总是多到完成不了?为什么跟我差不多的同事可以得到更多的提升机会?为什么在公司里自己总是格格不入?

 

这些问题在某些方面当然不排除“上司是傻X、同事是傻X”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时候也许真的是你自己的问题——说话方式不对、工作态度有问题、不尊重客户和上司、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工作效率低等等。


这些问题被单拎出来看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可能比顽固的上司和虚伪的同事要多得多。


比起埋怨,提升自己才是正确的事。


而在这些问题上,前辈的一些经验之谈能让你更快明白老板的心思,比自己一个人埋头苦想要更容易让人豁然开朗。有时候一点小小的细节举动、一些只要稍费心思的人际关系经营、一些耗不了你多少时间的职业规划,影响你一生的选择可能就会从中产生。

 

我们从不缺辞职的理由,缺的是改变职场现状的勇气。想在职场体面而自信地生存,不能只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更需要摸清老板的想法。学会转换职场思维,打牢职场软实力,才能成为职场稀缺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人,让老板追着给你升职加薪。


韩国辉就是这样一个在职场里摸爬滚打过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前辈”。他放弃铁饭碗,从0开始,仅用了8年就晋升为中国顶尖企业的总裁、董事长,以及最年轻的卫视掌门人


从普通员工到霸道总裁的晋升秘籍,

他将十几年职场切身经历和心得,

精炼成10讲内容,

超过3600多个小时的精心打磨,

给你最接地气的职场建议 ——


“领导面前,如何深藏功与名地怒刷存在感?”

“样样不如你的同事,月薪却是你的两倍?”

 “卡在职场半坡,遇到晋升瓶颈怎么办?”

 “同事是猪队友、邀功精,怎么应对?”

“如何防止成为办公室背锅侠和炮灰?”

……


韩国辉老师为你刻画

领导眼中的优秀员工肖像,

告诉你:什么是领导眼中不可或缺的人?

什么样的思维能让你在职场如鱼得水?

什么样的能力让你在职场领跑同龄人?

让你告别职场委屈,幸福工作。




《在职场体面地生存

——霸道总裁教你职场抛离同龄人》


无论资历深浅、薪资高低,

每个在职场努力拼搏的人

都应该获得被伯乐赏识与重用的机会。


“新周刊说世”的第二讲,

为了能帮助更多职场人解决焦虑。

我们推出限时拼团价:


原价 99.9元 

 【限时拼团价】:39.9元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购买  ▼


【精选10讲内容,你将获得】

/ 遇到职场瓶颈的我该怎么办?


1. 洞悉发展前景

2. 提高工作效率,摆脱不必要加班

3. 善用工作情绪管理,打造职场“强心脏”

4. 准确评判跳槽,创造明朗的职业前景


/ 不懂跟领导打交道的我该怎么办?


5. 学会深藏功与名的巧妙邀功法

6. 掌握有效套路老板的优雅话术,

学会晋升加薪法则


/ “猪队友”同事让我崩溃该怎么办?


7. 告别无效社交,打造优质职场“朋友圈”

8. 守住话语权,成为“一呼百应”职场达人

关注“新周刊生活派”,获取更多课程信息。


文案策划:刘强、新周刊说世团队

制图:Felix

排版:新周刊说世团队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读9093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