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带娃——最难的“养成游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7-13

周刊第989期封面故事以“天才儿童之谜”为线索,探寻了关于智力与人类潜能的新理解。开篇,主笔陈赛写道“那些超常儿童在我们内心激发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对他们才华的某种困惑与敬畏,另一方面则直指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失落与痛楚”。月初,发展心理学专家、中读专栏主讲人 曲韵 谈了谈她关于天才儿童与普通儿童成长的看法。

 

尽管“天才儿童之谜”这个话题听上去与多数人无关,但依旧吸引了很多“不放过任何信息”的家长参加活动。书店每周末举办的各种教育主题讲座,为有“教育焦虑”的家长提供更多了可能。



“你想把孩子养成什么样?你认为什么样的孩子叫长得‘好’?”,活动开场,曲韵提了这样的问题,“健康的人格、阳光自信、有幸福感、乐于沟通……”各种回答不绝于耳。要分析各个答案的动机,先要了解一个人的成长都由哪些要素构成。



| 一个人成长些什么?


身体(Body)、成就(Achievement)、关系(Contact)、精神(未来)(Future),是相互联结、构成我们发展的四个要素。

 

身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性,天赋的来源;成就是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回报和成就感,也是如今社会上人们最看重的一环,对此,曲韵无奈地举出很多例子,“整容癖是希望通过身体上的改变获得成就,工作狂则是通过社会性达到成就,‘鄙视链’一词的出现,也是因为人们的关系是以成就为导向”;关系,即我们的社会性,正面临着很严重问题与考验,曲韵解释道,“长久以来家庭是我们人际关系的核心,相对的,‘个体性’极其缺少,我们总说叔叔阿姨,很少说李先生王女士”;精神用的是Future,指的抽象总结的能力,形成各种观和信。13岁左右是精神发展的核心阶段,人们会思考我到底是谁,我还是谁,我能些做什么,从而形成自我认知。

 

这四个要素由于环境影响难以平衡发展,也会由于“度”的打破产生各种问题。就像最关心的“成就”,很容易让人们产生挫败感,实际和预期相差过大,我们会觉得这件事不值得去做了,退缩到最后就成了抑郁症。


 

| 天才儿童的“养成”


虽然每个人都不同,但天才儿童被认为是相当“特殊”的群体。

 

你身边是否有天才儿童?现场的家长举出了很多例子,那些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 “难以企及”成就的孩子,是他们眼中的“神童”。




判断这些孩子是否“超常”,曲韵指出不应该从“成就”出发,天才儿童更是思维上的不同。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曲韵,也见过几个“超常”儿童,“在医院出诊的时候,我会先问一些问题和孩子缓和关系,比如‘你以前来过这么,见过我么?’一般的孩子会直接说来过或者没来过,曾经有一个8岁的男孩,他说‘我以前来过这家医院,但没有进过这一间诊室,我见过别的医生但是没见过您,我是第一次见您。’你能感觉到这个孩子的思维逻辑非常严谨,而这点是后天教不会的”。

 

“天才儿童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天生的,需要我们后天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针对孩子天赋特征的培养。”曲韵认为现在一些家长说的“我们从来不把他当天才,从来没有特意培养”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不是当不当的问题,这是是与否的问题,你的孩子天生就是不同的”。严格说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但是天才儿童因其超常的天赋特征,需要更加不同的教育选择。

 

天才儿童在很多方面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特征,比如自学、联想、拓展等等。他们拥有非常强的自我动机,这是由愉悦感产生的内在动机,并非为了得到奖励而付出努力。也正因如此,天才儿童的社会性往往伴随许多问题:一部分孩子很自然地忽略社会性内容,觉得这部分没什么必要;另一部分意识到社会性的存在,却为了得到同伴的接纳而“自污”,通过贬低自己的能力来获得认可,如此便陷入了恶性循环。“社会性的养成对于大多数人是最困难的部分,对于有天赋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天才少年班”是目前培养天才儿童较为集中的阵地,但存在极少,如果没有条件加入,曲韵提出两个办法:社会条件不具备,家长们可以自发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共同去做些什么,“社会的改造是成年人的责任,不应该把恶劣的环境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受与忍耐条件的缺失”。除此以外要给孩子“加餐”,进行单独辅导,在成就方面满足他,在社会性给他支持,让孩子知道他确实比别人强,但是更该对别人有包涵和理解。




| 我们作为家长,能够怎么办?


天才儿童毕竟是少数,作为“普通”儿童的家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孩子通过补习等手段去参加超常教育,是我们一贯的误区。针对“身体,成就,关系,精神”四个方面,曲韵将家长的角色概括为“榜样,权威,伙伴,向导”。

 

做一个权威型家长。对“成就”的过度关注,压抑了内在动机的生成,很多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对想要什么模糊不清,好比他们为了“不听唠叨”而做某事,不会主动尝试。促进孩子的成就,需要保证自己言行是有规则的,做权威型家长。

 

权威是让人信和从的人或事,不是威权。曲韵既不认同威权,也不认同“请孩子去写作业”这种说法,“很多父母由于小时候被‘简单粗暴’地对待过,不知道合适的度在哪儿,不做‘威权’又变成求着孩子去做事。”

 

成为孩子的伙伴。在心理咨询时,曲韵要确实看到孩子是怎么样的,不能用理论去验证孩子,“但很多父母每天看各种育儿书,却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很悲哀的事”。社会上为了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常常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来比喻,曲韵认为这样的对比是没有意义的,“这两者本身就不可比,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处于不同的场所,不同的关系中,状态完全不一样,状态都不一样,为什么要将妈妈与老师比较呢?甚至让妈妈去当个老师‘教育’孩子?”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和孩子站在一边,面向同一方向。“面对面”是孩子和老师的状态,我们需要和孩子站在一边。“你玩一个玩家再带着他一起玩,而不是把玩具直接给他”,孩子再长大就该“肩并肩”,和他向着一致的方向前进。


 

给孩子真实的镜像反射。自我认知是所有人一生的任务,它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的自我认知。别人是我们的镜子,父母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会让孩子逐渐形成一些自我概念,当这些累积到13岁左右,他们开始重新地思考,会发现很多矛盾和冲突,可能会反向尝试,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叛逆”,“叛逆这个词是有主客之分的,你‘判’我,你‘逆’老师,所以孩子们更多的应该是质疑,不能叫叛逆。”

 

我们普遍给孩子的镜像反射是说缺点不说优点,最好的表扬是“你不要骄傲”,这很容易对孩子造成打击,让他们陷入纠结。如实地反馈应当成为我们的准则,这既不是表扬也不是批评,就是成为孩子的镜子,让他们真实地看到自己。

 

“太难了”是很多人对“父母”这一角色的评价,作为一名孩爸孩妈,拥有一个好的育儿指导老师,会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如果你对曲韵老师的讲解意犹未尽,可点击下图,试听中读《曲韵·好爸爸好妈妈方法论》音频专栏。


▲ 点击图片即可试听

《曲韵·好爸爸好妈妈方法论》专栏

 

她将在一年的时间内,用104期的课程,回答和解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对孩子常见的行为、情绪、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使你在众说纷纭的育儿理论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你还可以加入“中读·曲韵家长会”微信群,与曲老师和群友直接交流。


 主讲人 | 曲韵 

澳大利亚注册第四级(最高级)心理咨询师,德国认证积极心理治疗师,曾任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心理门诊专家,目前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进行儿童青少年情绪健康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著有《父母这样做,就是在毁掉孩子》、《父母这样做,就能够成就孩子》、《积极心理疗法简明手册:自学与自助》、《读懂童年——曲韵儿童心理课》。


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zhongdu@lifeweek.com.cn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读 App 

阅读9168
游戏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