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蒂勒曼的“自白”:《与瓦格纳共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7-13

书名:Mein Leben mit Wagner

作者:Christian Thielemann

出版:C.H.Beck

时间:2016


这些年在世界乐坛红得发紫的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早已为五湖四海的爱乐者熟知。身经慕尼黑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音乐总监的职位,又是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拜罗伊特音乐节等国际顶尖团体的常客,他正处于指挥生涯中既年富力强、又经验老道的黄金时期。他对各类作品、尤其是德奥经典曲目的演绎,深受瞩目。

我最早知道他,是观看2007年他初到德累斯顿时为追思德累斯顿轰炸而举办的纪念音乐会的录像。那场演出,使我对蒂勒曼、德累斯顿(尤其是森帕歌剧院)、《庄严弥撒》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印象。德累斯顿冬日的万家灯火,从熙攘到宁静的夜幕渐垂,照映着音乐厅里纯熟蕴藉的乐声,如梦境与现实交替,魔鬼与天使错综,而终究在音乐中找到静默,得到消解。从那以后,他就成了当世的指挥中我特别倾心的一位。

去年从朋友处得知,蒂勒曼出了自传。但题目有些奇怪:Mein Leben mit Wagner,我与瓦格纳的生活?瓦格纳与我的生活?极简单的几个词,怎么摆放似乎都不太通顺,也让人不明就里。直到读到此书,我才突发奇想,不如抛开一一对应的板正译法,直接叫“与瓦格纳共生”得了。

一个略显暧昧的名字,或许正与这样一本情书般的杂糅之作相配。

说“杂糅”,并不是讽刺或否定,而是因为这书的结构、内容乍看实在缺乏某种能捏合圆融的关窍。音乐家写音乐家,或写作品,向来不是新闻,这几年热度很高的就有博斯特里奇(Ian Bostridge)写舒伯特的《冬之旅》。如果蒂勒曼为瓦格纳树碑立传,无非又是一段如此佳话——且不论写得好不好,这种传承、崇敬本身就足够记下一笔。然而他偏偏没有。这是一本蒂勒曼的自传,又是一本关于瓦格纳音乐的文论,但说到底,是蒂勒曼与瓦格纳联结“共生”的独特印记。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篇幅不长,名为“我走向瓦格纳之路”,是蒂勒曼完全以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的经历,包括但不限于瓦格纳相关,更像一份自白。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大约各占书的一半,分别为“瓦格纳的宇宙”和“瓦格纳的乐剧”。前者从瓦格纳作品的整体(宇宙)着眼,后者则将瓦格纳的每部作品逐一剖析。说起来,好像自白只是搭边顺带所写,毕竟主体内容还是顺着瓦格纳走。但这只是表象。真正埋在瓦格纳大宇宙里的,是蒂勒曼自己的“小宇宙”。这既不是音乐学者的专著,亦决非狂热粉丝的呓语。这是两个音乐家——确切说是作曲家与指挥家,跨越时空的互相诠释与自我诠释。

就是这样“不伦不类”。蒂勒曼为什么要写呢?“有两个原因……第一,通过瓦格纳,我的音乐观和感受得以形成今天的样子。瓦格纳使我面对自己。这种经验并不总只是愉快,而是能从情感上激发共鸣……第二则与听众有关。我认为,所有瓦格纳听众都合理且必要的兴趣,去了解瓦格纳工坊是如何运作的:作曲家的工坊和诠释者的工坊。”面对汗牛充栋的瓦格纳研究文本,他相当自信:“我既不是音乐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我是个音乐家。然而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找到了通往瓦格纳的钥匙。而最美好的就是经由这本书帮别人将通往瓦格纳之门开得更大一些。”

如果满怀这样的期待,再往后翻他自己的故事,真是莫名有种“上当”的感觉:生于殷实的中产之家(“gutbürgerlich”),从小被音乐环绕,天赋极佳且早早被发现,爱乐成痴、练琴成魔……难得抛出一堆掏心窝子的话,谁料一股优越的学霸气息扑面而来,我等寻常人家长大的寻常人,顿时受到“碾压”。但是仔细瞧来,字里行间又都是真挚。谁像他,为了音乐连太阳也不想晒。“我对好天气没兴趣……就因为外面阳光好,我就停下活儿来?这对我来说太荒唐了。”“比起《诸神的黄昏》里齐格弗里德的莱茵之旅来,好天气算个啥?”至于年岁稍长,又恰好碰到了席卷欧美的1968思潮,沉迷故旧时代的他,在同龄人中成了格格不入、不合时宜的那个。“你和你的蠢巴赫”,诸如此类的话语不绝于耳,难免暗中嘀咕:“难道我要回击说‘你和你的蠢足球’?”到底是青春期让“天下大同”,这些事听起来既不德国,也不“六八一代”,妥妥是爱乐者或任何坚持自我的人在成长中必经的一课。但蒂勒曼也到底是蒂勒曼,岿然不动地追寻音乐梦想,路途坎坷,犹疑徘徊,所幸他确是这行当里老天爷赏饭的一个。一路从地方上的小剧院走到今天,终于与心心念念的瓦格纳亲密碰撞,擦出耀眼火花,也有了资历做“瓦迷”的指路人。当然,回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最让我惊讶的竟还是他最初与瓦格纳结缘的节点:管风琴。被禁止弹奏管风琴后,蒂勒曼在器乐——尤其是瓦格纳的器乐中找到了管风琴的映射。

这一点又在第二部分的开头获得了承接。谈及瓦格纳的器乐,他说它“是个矛盾。编制越大,听起来越精细、轻柔、像室内乐;编制越小,反而越嘈杂。最嘈杂的是青年时期的作品,从《禁止恋爱》到《漂泊的荷兰人》”。读到这里才算进入了书的本体,也才品味到指挥视角与素人及音乐学家的巨大差异。只需看看他留意的问题,就能约略感知。“瓦格纳和他的指挥”“拜罗伊特和它的绿丘”“什么是好的演绎?”“给入门者的瓦格纳”。不是说音乐学家不会注意这些事,而是说,无论出于职责还是习惯,他们恐怕都很难在高头讲章之外真正触及广义的“实践”,以一种“啊哈,原来如此”的、看上去甚至有点幼稚的惊奇与莽撞去探求音乐,而这正是许多指挥与听众领受音乐的核心方式,也是蒂勒曼在主体内容中贯穿始终的姿态。

关于这本书的话,就在这里打住吧。卖关子?没有的事。只是那些具体的思索,乃至各类穿插其间的逸闻趣事,还是亲自去读的好。剧透最没劲了,我不能剥夺你的乐趣。

注:本书英译本名为My Life with Wagner,由Pegasus Books出版。

(文:小卯)

文章版权归《爱乐》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爱乐》7月刊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阅读9521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