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对不起,忘了向你介绍一下姜文

作者:槽边往事 来源:槽边往事 公众号
分享到:

07-14

发布《姜文<邪不压正>观后》24小时之后,我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许多读者,尤其是新生代的读者对姜文其实并不熟悉。


从后台传播数据和留言反馈上看,愿意讨论姜文以及他电影风格的读者年龄层都偏成熟。年轻的读者要么保持了沉默,要么就是提出一些和电影无关的问题,很明显,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在这里。我去翻了一下姜文作品年表,发现距离他上一部执导的电影《一步之遥》已经过去了4年;距离他上一部引发公众热议、票房大卖的作品《让子弹飞》,已经过去了8年之久。


这就是说,8年前被姜文电影触动,并把《让子弹飞》送上2010年内地票房榜第三名的那帮观众,现在已经接近甚至是超过三十岁,不再是观影的主力人群。像我自己这种在大学里看《阳光灿烂日子》而结缘姜文的观众,现在都在40岁开外,属于观影的边缘人群。


主流观影人群在迭代,网络读者群同样在迭代。以现在《槽边往事》的读者群结构而论,最喜欢抢首赞首评、最喜欢留言点赞、最愿意转发分享的这群人同样处在爱看电影的年龄。但我的观影经验要比他们多十几二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姜文和姜文的作品很熟悉,他们并非如此。所以,我上来没头没脑地就发一篇观后感,带着一种“你怎能不知道这件大事”的态度,其实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我应该一早介绍一下姜文。


现在,请允许我弥补一下自己的过失:


姜文最早是一名演员。1984年,他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1985年,他在电影《末代皇后》里扮演满清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今天看姜文,是胡子拉碴的大叔形象。而且影评人一谈起他,就整天捅什么野性、彪悍、汉子、男人味这样的词。其实在当年,姜文是80年代的英俊小生。不信的话,请看大屏幕:


有机会建议找一下《末代皇后》看看,里面不单有姜文最青涩时期的表演,而且有姜文表演的本相。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北方糙老爷们,而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敏感的职业演员。电影拍的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事,拍得很一般,但姜文在里面戏特别多、戏特别足、戏特别细,是个有野心的年轻人。这句话请记下来,是重点,后面很可能要考。


另外,清宫戏真不是21世纪之后才开始流行的。1981年,陈道明大叔就在电视剧《末代皇帝》里扮演溥仪,风靡一时;1983年,李翰祥导演拍摄电影《火烧圆明园》,一夜火遍大江南北。火到什么程度呢?我整个小学阶段不断有机会重复看,扮演慈禧的刘晓庆当时被春晚的相声节目调侃。


这些清宫戏参差不齐,但是其中最具戏剧性的还是要算溥仪。他是满清最后的皇帝,遗臣复辟的旗帜,日本人的傀儡,苏联的阶下囚,新中国的战犯,最终皇帝陛下变成了一名共和国的普通花匠。时代风云变幻,个人命运的浮沉不定,在他一个人身上体现到了极致。所以,1987年贝托鲁奇导演拍摄了一部神片《末代皇帝》,建议你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下。尤其是不要错过结尾,那只神奇的蝈蝈,把所有无以名状的复杂情绪全都表达出来了。


1986年,24岁的姜文担任电影《芙蓉镇》的男主角,扮演中年知识分子秦书田。这部由谢晋导演执导的电影,我个人强烈推荐你去看一下。生活在2018年的你,大概想象不到40多年前的社会竟然是那个样子。生活不是一下子变成现在这样,生活也不是一直就像现在这样。姜文在其中大放异彩,以至于多少年之后,当时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都还能记得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咬牙切齿喊出的那句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芙蓉镇》的文本算是文革后“伤痕文学”的范畴。历史上对伤痕文学的评价不高,认为同俄罗斯知识分子相比,伤痕文学作品缺乏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更缺乏深刻而彻底的反思,只是一些哭哭啼啼罢了。但是,《芙蓉镇》依然是中国电影中的杰作,姜文和刘晓庆在其中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当今天的中国观众惊呼《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时候,可以回头看看80年代中国电影所达到的现实主义水准。


最后,关于这部影片我们划一下重点:1、姜文20多岁去演中年人,大获成功;2、刘晓庆比他大,是大姐姐;3、在真实的生活中,他们在电影完成后相恋。


时间快进到一年之后的1987年,张艺谋导演即将凭借电影《红高粱》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这一次,姜文还是男一号。我们大屏幕看一下当时的主创人员:

左起: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这部影片荣获第38届金熊奖,一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姜文张扬、粗犷、彪悍、爷们儿的银幕形象从此深入人心。从上图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雪白幼滑的是作家,骨瘦如柴的是导演,晒成黑炭的是男演员。《红高粱》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姜文,是无法想象的。在拍摄过程中,姜文一直和张艺谋彼此较劲,纠结纠缠之中成就了这部电影。据说,这种较劲是因为姜文“对角色有自己的想法”。记得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姜文在里面戏特别多、戏特别足、戏特别细,是个有野心的年轻人。”


《红高粱》是中国影史上绕不过去的纪念碑,除了张艺谋的视觉风格、姜文巩俐的表演水准,我们不应该忽略一个事实:这部电影得到了小说在文本上的支持---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有好的文学作品,乃有好的电影作品,中国电影曾经是这样的。没有80年代狂飙激进的文学创作热潮,就没有《红高粱》这样的电影。文学作品构成的基座越大,就越有可能成就好电影。今天大家抱怨电影不好看,导演不会讲故事,有没有想过一件事情:70后杰出作家是谁?80后呢?90后呢?他们的代表作有什么?


说到这里,黑板就不用我敲了吧?


关于姜文演员的这一部分就到这,我们快进一下,前往1993年。这一年姜文拍摄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也是一部全国热映的电视剧。提这一点,是因为90年代开始,电视剧走在了电影前面。一群电影导演还在黄土地上折腾,寻找文化的根,电视剧导演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未来和新世界,讲述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姜文在电视剧大获成功,走进千家万户客厅的同时,转行做了导演。


1994年,姜文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对于中国文艺青年而言,完全是摧枯拉朽、魂飞魄散般的存在。什么叫天才,什么叫才华,什么叫才出生就风华正茂了?姜文就是。许多男性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是回忆自己的青春,一般都会写得非常精彩。石康的《晃晃悠悠》,冯唐的《万物生长》都是如此。文学在表达荷尔蒙上有一种优势,一切都会变得非常妥帖,青春本身也能赋予文字额外的力量感。姜文用的是镜头,通过一个男孩子的视角,讲述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经历的青春: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著名小说《动物凶猛》,电影里讲述了一个北京大院子弟马小军(姜文原名姜小军)对一位大姐姐米兰(宁静饰演)的迷恋,以及他和他的社交圈子在那一年夏天发生的种种事情。不知道今天你对宁静的观感如何,但在当年的电影里,她曾经是那样魅惑而充满肉欲的存在:


少年人的情欲在姜文的镜头下,是以这种形态出现的:


而那种青春期对异性的美好情感,在王朔笔下少年给大姐姐洗头那一刻的微妙感觉,通过姜文的镜头和光影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出于安全因素考虑,还有一张剧照我没有贴出来。你可以去豆瓣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条目下找剧照,有一张米兰坐在自家床上穿衣服的照片。看看镜头的构图,看看光影的运用,感受一下镜头传递出来的那种在静谧空气里欲望隐隐骚动的感觉。


这是姜文的处女作。想象一下,在90年代的时候,文艺青年们看到一位新导演出手就是这样水准的一部电影,他们对姜文会是什么看法?对姜文会是什么态度?《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作为导演的身份,第一次和影迷打交道。因为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很多姜文的影迷和姜文从此结下了交情。


但是争议也从此种下。姜文有自己的想法,把《阳光灿烂的日子》拍得温情而又优美,和王朔原著里冷峻哀伤的格调完全相反,甚至改动了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对此,我曾经在2005年的评论里说:


我对妇女充分尊重,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依然坚持米兰必须被马小军强奸掉。正如耶酥基督必须被犹大出卖,铁达尼号首航必须沉没,烈士必须高呼口号英勇就义一样。王朔让马小军已遂,配合上《动物凶猛》的标题,我觉得非常合适。在那样一个无聊而恐怖的年代里,血管里躁动的精力和激情最终爆发出原始的兽性,一个羞涩腼腆的男孩子就此恶狠狠地步入了男人的世界,我觉得这很震撼人心。而强奸未遂配合上《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标题,我个人觉得不知所谓,且力度被严重削弱。马小军被踹下床,提着裤子跑,我真不知道这是什么?或许应该让米兰从床上爬起来,冷静地用小手枪在马小军身上打出很多窟窿。如果接下来马小军跑去弹一支钢琴曲,这可能是中国版《洛莉塔》。如果米兰走过去,用皮靴践踏马小军的头部,那是《红樱桃》II。


《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威尼斯金像奖提名。同时,也成为2005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冠军。马小军扮演者夏雨,荣获威尼斯、金马、新加坡三大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时间来到1998年。4年之后,姜文拍摄了电影《鬼子来了》。这部片子如果得以公映的话,它所能激发的公众争议可能会比姜文所有电影作品加起来都还要大。这是因为《鬼子来了》是一部针对中日战争的反思,反思的对象是被侵略的一方,姜文想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被侵略了?为什么偌大河山落入那么一个小国的军队手中?我们中国人自己有没有什么问题?当一个创作者试图反思历史,反思国民性的时候,就显得有点见外了,有点生分了。电影因为未通过审查,私自送往戛纳电影节参展,姜文被禁止拍摄电影5年。


《鬼子来了》获得2000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点历史背景---在整个90年代,整个世界张开双臂拥抱中国,中国电影也不例外。当时中国电影频频在海外得奖:


1990年,第40届银熊奖:谢飞《本命年》

1990年:戛纳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奖张艺谋《菊豆》

1991年:最佳影片银狮奖: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2年:第42届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张曼玉《阮玲玉》

1992年: 第49届最佳影片金狮奖(张艺谋) 最佳女演员(巩俐)《秋菊打官司》

1993年:第43届金熊奖:李安《喜宴》、谢飞《香魂女》

1993年:金棕榈奖(最佳影片)陈凯歌《霸王别姬》,评审团

1994年:戛纳评审团大奖张艺《活着》,最佳男演员奖葛优

1994年:第51届金狮奖蔡明亮《爱情万岁》最佳男演员夏雨《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5年:戛纳高等技术奖张艺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5年:第45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萧芳芳《女人四十》 、银熊奖(最佳视觉成就)李少红《红粉》

1996年:第46届金熊奖:李安《理智与情感》 、最佳导演:严浩《太阳有耳》

1997年:第47届柏林节评审团大奖:蔡明亮《河流》

1997年:戛纳最佳导演奖王家卫《春光乍泄》

1999年:第56届最佳影片金狮奖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最佳导演奖张元《过年回家》

1999年:戛纳高等技术奖陈凯歌《荆轲刺秦王》


与此同时,1990年全国电影票房25亿元,到1999年下跌至8.1亿元,观众人次不足3亿。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550亿元。


2007年,对于中国电影观众而言相当于是暌违12年之后,姜文携《太阳照常升起》归来。之前有《阳光灿烂日子》那样的傲人成绩和观众基础,又有《鬼子来了》那样的小众口碑,人们对《太阳照常升起》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然而,姜文在拍摄完残酷青春物语和国民性反思之后,他的新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艺术片。观众看完全都懵了,完全不知道姜文要讲什么故事,直呼看不懂。


在这部电影里,姜文已经稳定地以糙汉子的形态出现。视觉效果上,也形成了极为绚烂的个人风格。比如说他儿子在影片中的全裸出境:


以后姜文电影里的三件套这时候都已经有了---枪、火车、周韵:


当然了,也少不了永恒的大姐姐,这一次是陈冲,主要负责构成曲线和欲望:


虽然观众吃不消,四段不同时空的四段故事,按照环形叙事方法接在一起,但是从这些截屏上来看,这片子拍得很美,而且已经确立的姜文的电影风格。许多人哪怕看不懂这部电影,却依然会被电影中的细节打动。比如说黄秋生弹着吉他唱《梭罗河》的一段,观众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拍这一段,但是当他们看着银幕上一群年轻的女孩子在炊事班一边揉面,一边跳芭蕾的时候,随着黄秋生的歌声,不知不觉地落下泪来。那种青春的感觉,那种美好而又易碎的感觉,那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未经摧残的感觉:


观众说看不懂,姜文不是很开心。他的做法是写了一首词: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迹。

青山妩媚,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


同学们,想一想看,你们想一想啊。在2007年,一个导演对观众对媒体表示不满,人家是写词!写《念奴娇》!而不是起诉豆瓣评分太低,控诉媒体恶意抹黑,声讨水军大规模作业。啊!2007年,人们曾经如此文艺!


写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插播一段王朔老师在小说《动物凶猛》开篇第三自然段的话了:


在我三十岁以后,我过上不倾心已久的体面生活。我的努力得到了报答。我在人前塑造了一个清楚的形象,这形象连我自己都为之着迷和惊叹,不论人们喜欢还是憎恶都正中我的下怀。如果如开妆还多少是个自然形象,那么在最终确立它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多种复杂心态的左右。我可以无视憎恶者的发作并更加执拗同时暗自称快,但我无法辜负喜好者的期望和嘉勉,如同水变成啤酒最后又变成醋。


在《太阳升之后》,“体面”这个字眼就经常挂在姜文嘴边。在互联网上,从前年开始,许多大V也开始把这个字眼挂在嘴边。2010年,姜文大手一挥,气壮山河地喊出了他那脍炙人口的Slogan:老子就是要站着把钱给挣了!新作《让子弹飞》的确做到了。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历史性地突破100亿元人民币。那一年票房的头三名是:《阿凡达》,13亿5;《唐山大地震》,6亿7;《让子弹飞》,6亿3。


《让子弹飞》里不单枪、火车、周韵全集齐了,连所有直男在小男孩时代的梦想也都全实现了。


战争:

英雄主义:


突如其来的性:


还有就是,向伟大的巴顿将军致敬:


以及,做老大的感觉:(注意廖凡)


最后一点,和小马哥一起飙戏:


看明白了吗?为什么我说姜文的电影有一种狂欢气质?有一种癫狂的喜悦?有一点小男孩的天真?《让子弹飞》里看得非常清楚,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小男孩在长大成人,有钱有名有技术之后,满足自己当年所有的狂想:我是大英雄,我是强盗头子,我有一班兄弟,我要骑马冲锋,我要在热兵器时代挥舞马刀,我要穿马靴,我要叼雪茄,我要有个面冷心热对我不假辞色的漂亮姑娘死命爱上我,我要和我当年的偶像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在观众激动起来之前,姜文自己已经在镜头前欢脱地玩耍了很久,把这种狂想技术精湛地拍摄出来,用黑色幽默去冲刷掉其中的中二气质,看上去就像是比真实还要真,比历史还要可信,比书籍还要严肃。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已经超过5千字了。关于姜文和姜文的作品,我想我已经带着你回顾了过去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作为一篇介绍,即便之前你对姜文的认知为零,现在你也应该有了一些了解。一名导演不是从天上突然掉落下来的,他需要在漫长的时光中摸索,被市场和观众残酷地检验。每一个你此时此刻能够看到的导演,还能拍摄作品的导演,都是时光里的幸存者。他额头上每一处天才闪光,如同身上每一处伤疤淤青,都构成了他今天作品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从一个作品到另一个作品,从一种风格到另外一种风格。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里,最不好的一点就是我们都活成某种开关。在每分每秒,我们都需要把自己掰来掰去,用最快的速度选择三种判断之一:牛逼、傻逼、和我无关。我们都自信地活在当下,不考虑过去,也不思量未来。可是,我们并非是在一天内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们的过往,我们的记忆,构成一条无休无止的河流,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自己存在某种义务,告诉今天的小朋友,这条河流的上游曾经是什么样子。就像是电影,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电影,都从遥远的过去一点点变化而来。建立这种延续,我认为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当下,而不是所有人都活在当下的瞬间。


姜文喜欢谈体面,体面做事,体面做人,体面赚钱。我心态太老,更喜欢谈交情,没有交情无以谈话。年轻的读者和我之间有交情,未必和姜文有交情。所以,我贸然写文章谈《邪不压正》是一件失礼的事情。我完成了这样一篇介绍,算是对这件事情有一个交代。


现在,重回去再看《姜文<邪不压正>观后》,应该觉得这篇文章里我的观点写得非常清楚。为什么我不接受任何认定我吹捧或者毁谤这部电影的观点,在看完这篇姜文介绍之后相信你也能够理解。这属于你我之间的交情,希望我们彼此都能够珍惜。


所有图片来自:姜文电影剧照


往期回顾: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青年导演喜欢姜文的原因分析》


                  广告

鉴于写任何关于电影的话题,赞赏额都会创造历史新低。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支持作者。

阅读9083
举报0
关注槽边往事微信号:bitse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槽边往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槽边往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槽边往事

微信号:bitsea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