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邪不压正》:那个著名影评人是站着死的

作者: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7-14

哈搭巴 | 文


一天之内,我连刷了两次《邪不压正》,为的是搞明白一件事,那些位老师的影评是否在过度解读。


一天之内两进影院,就怕错过《邪不压正》里的隐喻


前几日北京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露天电影形式的首映,让某位老师兴奋地宣布,片中主角李天然就是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场面话,比如“拍出了旧日京华的美”,比如“彭于晏的身材真好”,还比如“这片子很姜文”,更玄妙的评语则是“比《让子弹飞》更《一步之遥》,比《一步之遥》更《让子弹飞》”。


我也同样贡献了一句场面话,“在所有中国男性导演里,姜文是把自己老婆拍得最美的”。


《邪不压正》海报


这波尬吹里,最能安全过关的话便是“很姜文”,诚然,无论是作者电影还是类型片里,有些导演的名号便是标签,比如希区柯克的惊悚、卡梅隆的想象力、伍迪·艾伦的知识分子趣味等,周星驰也能跟无厘头划上等号,然而“很姜文”,实在抱歉,以我浅薄的理解,作为演员的姜文,他独具特色,然而导了6部电影的姜文导演,越来越没有特色。


当然,姜文也许并不在意影评人说了什么,在这部新片里,他让著名影评人史航老师演了回太监,在那段完全可以减掉的片段里,史航卖力地对着电话评论着影评人这个行当,然而恰如此前有位老师挑出了冯小刚导演的逻辑问题,这段台词里同样也是槽点满满。


自然,没看过电影就去给它差评是不足取,但没看过电影,就因为导演、编剧或演员而给予好评,是否也属“无脑”,相对而言,看过电影之后,将它贬得一无是处,是否就真的让人难以接受?现举一例,比如毕志飞导演的大作《纯洁心灵·追梦演艺圈》。


与我同场观影的奇老师说,“看得出来,姜文还是很尊重影评人的,毕竟史航扮演的角色是站着死的,也算是铁骨铮铮了。”我不禁翻了个白眼,回道:“史航都成公公了。”


这点上,陈凯歌导演或许更加光明磊落一点,当年那句“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虽然仍然被群嘲,却也因公开对着媒体发言,倒也坦荡。


如果《邪不压正》的卖点最后就只剩下彭于晏的“裸奔”,这对电影而言是好事吗


话说回来,为何从影评人到普通观众,能够对于姜文足够宽容,却对陈凯歌极尽嘲讽之能事?二人不都是在执导初期有一个高光的开始吗?他俩如今的“毛病”也十分相似,有着过于充沛的表达欲,却显得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陈凯歌老师暂且不提,姜文导演的心结缘起似乎是2007年上映的《太阳照常升起》,那部电影两极分化的口碑,完全延展到了“民国三部曲”的创作中,来自《让子弹飞》的赞美,或许对姜导而言并不受用,或者说,只是证明他有能力拍一部“通俗易懂”的电影,但他对之不屑一顾,《一步之遥》的再次“放飞”及受挫,使得如今这部《邪不压正》有些进退失据,你很难再让普通人“不明觉厉”,而多少有些“明(白)觉(得)不厉(害)”。


此前原著作者张北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了为何最终选定姜文为导演的过程


张北海的原著《侠隐》如果给徐皓峰导演来拍,应该会有妥妥的民国武林风,如果是陈凯歌导演来拍,大概除了同样的絮叨之外,多了一份家国情怀。


然而,《邪不压正》只是对于《侠隐》的“借壳上市”,“侠”真的“隐”退了。看电影并不是考历史,如果你书看的足够多,对电影里隐藏的彩蛋完全嗨不起来。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赞美这部电影的“复仇”主题,你心里要有个底,这人八成还没进过电影院。一个标注着“复仇”的故事,被拍成了复仇者的恐惧与挣扎,而且从头至尾没有看出复仇者的智慧,甚至被复仇的对象一直就在他面前晃来晃去。所谓的大义与忠孝,并没有多少的不可调和,而姜文饰演的蓝青峰,他布了十几年的局,也实在是个僵局。


这部电影见缝插针般强调着李天然的恐惧,但我并未从彭于晏的表情里看到任何的变化,情节的推动大多只能通过台词,这多少显得有些低端,很多戏剧段落都太空了,对故事情节毫无作用。而说到台词,借用蔡明老师在春晚上的著名台词,“你的嘴是租来的吗?”人人都像是吃了枪药,突突突,从廖凡到彭于晏再到姜文,人人都在嘚吧嘚,累,听着都替演员感到累。


廖凡与朱元璋画像


全片两个多小时里,唯有一次我会心一笑,那便是廖凡的侧面还真有点神似朱元璋。


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今年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姜文在论坛上表示,“1937年的中国正面临国破家亡,全民抗战,抵抗侵略者是全世界都应该表现的一个主题,中国做的没有洋人做的好,之所以现在的中国人知道纳粹是坏人,能够知道犹太人被迫害,是因为国外的艺术家、投资人每年都在努力,让一个在中国长大的,甚至是小镇的青年,都知道纳粹做了什么样的事。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大家不知道日本人到底做了什么。这是一个对人世间负责任的态度。”


然而,姜导啊,您在新片里把日本军国主义拍得太浮光掠影了,甚至有些符号化。当年《鬼子来了》里的犀利呢?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今年暑假档,在《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刺激之下,还有多少观众会对历史隐喻感兴趣?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中山大学教授涉持续性骚扰师生”网文刷屏,校方回应

_(´ཀ`」 ∠)_ 世界杯结束了!


阅读9805
举报0
关注澎湃新闻微信号:thepaperne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澎湃新闻

微信号:thepaperne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