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记忆】高墩墩、程家桥、诸安浜…老长宁这些地名是怎么来的?

作者:上海发布 来源:上海发布 公众号
分享到:

07-15

高墩墩、曹家渡、程家桥、周家桥、苏家角、何家角等等这些长宁曾经的地名,即使是老长宁也不一定清楚TA们的前世今生。今天就跟随小布,在老地图和老照片中,找寻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三角场(2处)


大致范围在华阳路北端以东、万航渡(后)路以西的吴淞江南岸一带。地境北缘吴淞江边,明清两代设有曹家渡。清同治初年英美租界工部局越界辟筑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及其支路(今万航渡后路),两路于此交会,地形呈三角形,故称“三角场”。



泛指长宁路与万航渡路相交处一带。由于这里只通东、西、北3个方向,因此习称三角场。20世纪20年代,著名实业家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在吴淞江(苏州河)南岸创办申新第一棉纺织厂,日商也在此开办了丰田纱厂,另白利南路(现长宁路)上出现了大德油厂,从此市面逐渐繁荣。


高墩墩


泛指长宁支路259弄、271弄、279弄,万航渡路1312弄。呈长方形。地境原为乡郊菜田。1924年间,江阴人胡阿福于高坡上首建瓦平房2间。抗日战争时期,难民不断迁此,搭建芦棚简屋栖息,逐渐形成住房密集的居民聚落。因该处高出地面约1.5公尺,故俗称高墩墩,又名高墩子。


湖丝栈


大致范围东至万航渡路1384弄,西至万航渡路1424弄,南界万航渡路1384弄100支弄,北沿吴淞江。呈长方形。原为蚕茧加工场及堆栈,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丝茧来自浙江湖州而得名。抗战时期,难民大批迁至,周围搭建芦棚简屋,地境遂形成劳动人民的居住区。


西新街


大致范围为东至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西达凯旋路,南邻安化路,北靠长宁路。包括长宁路901弄、949弄、995弄。占地约15.33万平方米。1934年前后仅5户居民,靠耕种、养猪、拉车为生。1937年抗战开始,难民来此定居者日众,人口激增。


小河南(2处)


包括华阳路138弄、142弄、160弄及198弄。境内民房早先多筑于清水浜支流之西南,故名。昔日此地遍植树苗,间杂菜畦,其中有老式砖瓦平房数间。抗战时期难民纷至,搭建棚舍或平房栖居。解放后.居民相继将旧房翻建成二、三层筒楼,共有大小住房200多间,皆属私房,居民165户左右。1983年底,上海人民出版社征地建造多层新楼,旧房已悉数拆除。



大致范围东至遵义路,西至长宁路1759弄林家宅,南至天山三村,北至遵义路811弄。地境早年大部为农田、坟地、河浜,只有一个自然村,名李家宅,居民约20多户。20世纪20年代,申新纱厂等在此建造工房.同时有船民及逃荒者在李漎泾两岸,特别是南岸搭建草房和简屋栖身,形成集居地,因在李漎泾之南,故称为小河南。


牛桥浜


大致范围为东至番禺路,西近交通大学法华分部,南靠法华镇路,北接延安西路。占地约4万平方米。以浜得名。1955年牛桥浜填没辟为道路,初为煤屑路,后改为石子路,再改为柏油路。番禺路222弄横贯东西,是境内主要通道。各支弄居民密集,先后自建平房200余幢,楼房100余幢及少数油毛毡房屋,1971年又改建了4幢简易工房。


诸安浜


大致范围为东临镇宁路,西近安西路,南近延安西路,北近愚园路。为一狭长地带。原为诸安浜之河流,故名。浜宽二丈余,深三、四尺,可通舟楫。1938年问居民集资填东浜筑路,东起镇宁路西迄江苏路,全长531米。1983年东诸安浜路翻筑成沥青路面,后又建造新工房多幢。


前浜


大致范围东起江苏路,西至安西路,南沿利西路,北达西诸安浜。原系西诸安浜的一条支流,沿岸居民稀少,为数不多的古老瓦房错落其间。抗战期间难民大批涌来,搭建茅棚简舍栖息。由于地段偏僻,地价低廉,商贾相继来此建房设厂,渐成住房栉比,人烟稠密地区。建国后,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棚户板房已先后翻建为瓦平房或矮楼房。


后浜


大致范围在东至江苏路,西至安西路,南至西诸安浜路,北达愚园路这一带。后浜原系西诸安浜北傍的一条支流,后逐渐淤积成陆,浜基皆成通道,1954年辟为宣化路。20世纪30年代,两侧居民住宅密集。境南的小月村建有西式三层楼房4幢,村景楼有独立花园大洋房2幢。


渔行湾


大致范围东起北翟路535号,西至原东陶浜(剑河路以西),南至原季家池(池塘),北面向吴淞江湾道。该地因在陶浜入吴淞江处,故名陶浜湾。据传后姚仁泰鱼行老板某日在茶馆饮茶时,流露自傲之情,说此间应叫“渔行湾”,此名遂沿用至今。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这两家鱼行均遭日机轰炸,房屋尽毁。


曹家渡


长宁、普陀、静安三区在此接壤,是沪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之一。大致范围东起忻康里,西至江苏北路,南沿万航渡路及长宁路两侧,北临吴淞江(苏州河)。明永乐年间,举人曹守常一族由临安(今浙江杭州)迁至上海范溪(今北曹家宅处)经营盐业。隆庆、万历年间,吴淞江经疏通后,航运日兴,曹氏后裔曹旸于南岸三官堂与北岸长生庵之间设置义渡,曹家渡由此而得名。


曹家堰


大致范围为东至南汪家弄(延安西路551弄),西至江苏路,南至华山路,北至延安西路清光绪年间已成村落,当时十数户村民皆系曹姓。朱家浜自西流经村东的乐家桥处与曹巷浜汇合,趣南绕村而过。村舍三边环水,与周围农田相隔,每逢暴雨浜流泛滥,村民乃筑坝防涝。村落三边堤堰环绕,故名曹家堰。


程家桥


大致范围东至原濮家桥,西至虹井路,南至原沪杭铁路徐虹支线,北至王满泗桥。地境原系市郊农村。抗战前程家桥东堍仅有南货店、饭店、茶馆、烟杂等几家小店。1937年抗战爆发后,地境北面的王满泗桥镇被日寇烧毁,镇上百货、油酱、药材、肉店等店铺纷纷迁此开设,程家桥遂成市集。


周家桥


泛指吴淞江以南,玉屏南路以北,中山西路以西,古北路以东地区。因境内有周家桥而得名。周家桥原是李漎泾支流上的一座小木桥(原址在长宁路1895弄和2039弄交接处)。由周姓出资建造,故名。1958年填浜筑路,周家桥被拆除。进入90年代,周家桥地区市容面貌飞速更新,往日破旧的简屋全部拆除,以长宁路为轴线,南北两侧均建成漂亮的居住区和楼宇。


苏家角


大致范围为东邻中山公园,西至凯旋路,南临长宁路,北靠万航渡路。主要包括长宁路902弄、952弄、1032弄等地。百余年前有苏姓乘船抵此定居,种田织布,繁衍生息。


何家角


大致范围是东靠轨交3、4号线(原沪杭铁路),西临中山西路,南至中华新村,北邻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原是一片荒地,相传明末何子升在此卜居,何系宋代枢密学士何中立十七世孙,字少泉,官至鸿胪寺正卿(掌管皇帝太庙),职贵官显,声望极高。住处遂称何家角。


姚家角


大致范围在东至安西路,西至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至宣化路,北临愚园路。地境原为农田菜地,由于姚姓聚居,自成村落,故名。清代末年村民仅30户,住老式平房,靠耕种为生。抗战开始,外地人避难来此,建屋定居,人口日增,成为众姓杂居的居民点。


徐家角


大致范围为东至中山西路,西至遵义路,南至天山路,北至玉屏南路北侧。因徐姓最早居于此地,且有一人在清朝为官,故名徐家角。解放后居民日增,为便于管理,1959年称天山路一侧为天山路徐家角,中山西路一侧称中山西路徐家角。


高家巷


大致范围是东至娄山关路,西接古北路古北一村,南起天山四村娄山关路815弄,北邻玉屏南路杨家宅一带。清乾嘉年间,这里是荒地,坟地及沟浜。后由浦东高桥迁来高姓家族六十多户定居,故名高家巷。


陈家巷


大致范围为东临兴国路,西接华山路,南邻淮海中路,北界泰安路。占地约6万平方米。原属荒地,有前浜(今华山路1641弄)、后浜(今淮海中路2006弄)等沟浜流经境内。太平天国时有陈姓兄弟四人从诸翟迁此,致力耕作,以后安家落户,子孙繁衍。


资料:上海市测绘院官方微信@图溯上海

编辑:张添翼

阅读9161
长宁 
举报0
关注上海发布微信号:shanghaifabu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上海发布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上海发布

微信号:shanghaifabu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