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生逢其时丨上海这档不严肃的节目为什么红了整整25年?

作者:新闻晨报 来源:新闻晨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8-13

《滑稽王小毛》的产生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刚开始做王小毛的时候,葛明铭是个上海小青年,王汝刚也是个上海小青年。时代在变迁,上海在成长,只有王小毛永远年轻,见证着这所有的变迁以及成长。


采写丨见习记者 荀澄敏  特级首席记者 吴飞  

摄影首席记者 杨眉  视觉潘文健




1987511日,王小毛第一次来到上海。


十六铺码头的汽笛~~”两声,王小毛拎着大包小包来到了大上海。他原本在苏北农村务农,妈妈从工厂退休,他得以进城顶替妈妈进工厂上班。王妈妈到码头来接他,一看他带着老虎脚爪、麻油馓子,还带着八只老母鸡,问他组撒,他说是老家自己养的,卖掉不舍得,就带来上海想继续养。


王妈妈告诉他上海不能养鸡,只好回家烧汤吃掉。王小毛很伤感。路上别人家结婚放炮仗,把老母鸡吓得鸡飞狗跳,全跑了。王小毛赶紧去捉鸡,结果他看到路上很多人都在捉鸡,他就更伤感了,觉得上海人怎么都这样,抢我的老母鸡。后来那些人抓到了鸡,都拿回来还给他,王小毛很感动。重新捉回来的鸡王小毛数一遍,“1234567……”


怎么少了一只?少的那只是最胖的,名字叫胖大嫂,他就喊胖大嫂,胖大嫂。对面真的走过来一个胖大嫂,问王小毛啥事体,王小毛说不是找你,我找的胖大嫂是只鸡,胖大嫂生气了,差点和王小毛吵一场相骂。后来胖大嫂终于找到了,乡下鸡不懂红绿灯,跑到了马路中间去,被车子轧死了。


王妈妈安慰王小毛说不要紧不要紧,我们赶紧回家,正好烧了吃了,算为你接风。王小毛终于不伤感了,和妈妈开开心心回去了。


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有无数人像王小毛一样,从各地来到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或许最早的时候他们很青涩,很土气,什么都不懂,但他们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笑于此,乐于此。


1990年,《滑稽王小毛》录制现场,葛明铭在跟王汝刚说戏


 诞丨生 


葛明铭1983年进入上海广播电台,被分配到戏曲组做编辑,负责 《说说唱唱》节目,每周一、三、五播放上海滑稽戏,二、四、六则是播放北方的相声等。 “编了一段时间节目以后,就发现节目库里的节目资源很有限,过一段时间就不得不进行重播。


作为文艺男青年的葛明铭萌发了一个念头,能不能自己来创作一个节目,每天不断生产新的节目内容。


他的想法是做一个广播小品的节目,用一个人物串起整个故事来。


要在海纳百川的上海找一个代表人物,名字要通俗易记,还要具有一定的喜剧冲突效果,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读大学之前在街道生产组工作,当时的厂房就是典型的石库门居民楼,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胃舒平的纸盒子……每到中午,住在楼上的苏北老太太便会喊自己的孙子:小毛、小毛……切饭、切饭……” 


王小毛便成了他构想中名字。


葛明铭


葛明铭至今还保留着节目开播前的会议通知——《王小毛365天特别创作会议》。当时台里觉得这个项目很好,要搞就搞足一年。但是台里对王小毛的期望明显还是低了,王小毛之后一直在上海热播了25年。


《滑稽王小毛》的产生就是改革开放初的产物。葛明铭说,一方面,思想已经开始多元化,所以才会允许这样一档不严肃的节目诞生。另一方面,当时物质条件还不丰富,娱乐方式也不多,但人人家里都已经有了收音机,希望通过广播听到一些欢乐的声音。


王小毛就这样拎着八只老母鸡来到了上海。当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今后几十年里上海最有名的男人之一。


 走丨红 


“笑也是乐,乐也是笑,我是滑稽王小毛呀么王小毛,莫忧愁,莫烦恼,生活中矛盾免不了啊免不了……”



每天早上六点是 《滑稽王小毛》重播的固定时间,这也是每家每户妈妈们叫醒上学孩子的时间,在很多 “70” “80的上海人的记忆里,小时候阳光透过老虎窗照进家里,淅淅沥沥的尘霾在方寸光束间泛着金光,耳边传来弄堂里噪杂的招呼声、痰盂罐和刷棒之间的敲击声,再有就是电台里传出那熟悉的 《滑稽王小毛》的开篇曲。这是最最熟悉不过的每天清早的日常。


《滑稽王小毛》播出短短1个月,按照当时的收听率的调研方式,收听率就超过了50%多,也就是说,上海至少有一半的人在收听王小毛这个收听率甚至超过了收听率始终排名第一的早新闻。王小毛一惊一乍的台词迅速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比如: “不得里个了!”“旁友,帮帮忙哦!


王妈妈不经意讲的一句台词: “小毛啊……剪刀坏了怎么办?那就去张小泉再买一把呀!这一句无心插柳的对话,万人排队去张小泉买剪刀,以至于在之后的 《滑稽王小毛》里杜绝了一切品牌植入。


节目播出一年后, 《滑稽王小毛》第一代扮演者王汝刚、林锡彪、姚勇儿、沈荣海等,在当时南京路上的 “科艺照相馆举行了签名会,一时间南京路上全是王小毛的粉丝们。上到八十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小朋友,都涌过来看这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王小毛,到底长什么样。



这样的受欢迎程度,绝对超过了今天的任何一个网红。


王小毛为什么这样受人欢迎,且经久不衰?因为他说了你想说的话,做了你想做的事,无论是在哪个年代,你都会觉得,他就是你身边最普通也是最可爱的那个上海小青年。


 品丨 格 


为了让王小毛第一次约会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王妈妈大中午的就去人民公园占好了一张长凳。她在长凳上一直等到王小毛下班。第一次约会总要给人家小姑娘带点礼物,于是王妈妈给了王小毛两只苹果,一只大的,叮嘱王小毛给蓓蓓吃,一只小的,还有点儿烂,让王小毛自己吃。临走她还递给王小毛一把菜刀——家里因为很少有舍得吃水果的时候,所以家里没有水果刀,让王小毛用菜刀削苹果。


“王小毛”扮演者之一王汝刚


王小毛就坐在王妈妈占好的长凳上等啊等,结果看到一个女青年路过,她的手表掉了。王小毛连忙捡起手表在后面追人家,喂,你等一等。女青年一回头,看到后面有人拎了一把菜刀在追她,顿时吓坏了,没命一样跑,她越跑,王小毛就越追,吓得女青年大叫救命。


后来纠察来了,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纠察的存在,就是通常是戴着红袖章的爷叔阿姨,你吐了口痰拉住你罚款五毛的那种。这次的纠察是位爷叔,当场制服了王小毛。一问情况,才知道是误会了,于是手表物归原主。这时候蓓蓓终于来了,原来她是纠察爷叔的女儿,这一下,虽然公园长椅没了,但是王小毛就这样给人家留下良好的印象,一起高高兴兴吃起了苹果。

《滑稽王小毛》小品《公园约会》剧照


葛明铭说他做过一个调查,让听众用一句话来概括喜欢王小毛的理由:小朋友普遍认为:扎劲,好白相。青年人的评价则是:“王小毛有腔调。”老年人说:“孝顺的青年人”。但不管怎么说,做人家,却不贪财;做事有点毛躁,但善良热情;戆中透着机灵,聪明里又透着憨厚。这是那个时代,也是之后所有的时代里,最寻常又最讨人欢喜的品格。


当年解放日报关于《滑稽王小毛》的报道


 时丨 代 


刚开始做王小毛的时候,葛明铭是个上海小青年,王汝刚也是个上海小青年。


他们努力写好、演好一个可爱的上海小青年。时代在变迁,上海在成长,当年的上海小青年也在成长。只有王小毛永远年轻,见证着这所有的变迁和成长。刚开始做王小毛的时候,就有几个设定。葛明铭说,一个,工作不固定,第二,年龄不明确,但永远是年轻人,第三,婚姻状况是永远谈朋友。这样的设定后来证明是非常高明的,王小毛在各种时代里扮演着无数角色。


葛明铭


八十年代的时候,王小毛在公交车上抓过贼。上海的公交车当时挤得昏天黑地,贼骨头就在上面浑水摸鱼。王小毛在车上猫好了贼骨头,但他不响,一直等到车门开了贼骨头要下车的时候,他一把上前按了车门的关门按钮,把贼骨头的脑袋用车门夹住,一车子的人欢天喜地的把贼骨头送去了派出所。


九十年代的时候,全民炒股成风。王小毛去饭店吃饭,大菜师傅也炒股,饭店马路对面就是证交所,师傅一边炒菜一边张望马路对面大屏幕上面的股票行情。结果菜端上来,不是糖忘记了放,就是放了一把恶盐。王小毛教育大菜师傅,这个一心不能两炒啊,不然哪一样都炒不好。


后来,下岗潮开始了,于是王小毛也下岗了。但他自己想出路,摆了一个西瓜摊,生意特别好。跟他相邻五十米就是另外一个西瓜摊,但生意无论如何做不过王小毛。摊主就来向王小毛取经,王小毛跟他讲,一是要诚信经营,不能短斤缺两,二是主动把零头给人家抹掉,人家开心了,就会做回头客。最后他们两摊并一摊,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


再后来电脑普及了,王小毛也玩电脑游戏、拨号上网、聊天室,也教他妈妈上网。节目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女性角色,叫伊妹儿,这位女青年特别开放,常常吓得王小毛一惊一乍的。


改革开放就是改变王汝刚说,


“最开始,比如说装电话,那是家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象征,单位要批证明的。后来寻常老百姓都能装电话,也能买彩电、喝牛奶、买自行车、买轿车、买BP机、买手机。整个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事物,老百姓是怎么这一路走来的,在作品中都有体现,它也见证了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我们就用这种方式将它记录下来。”


但王小毛节目的有些改变是被听众们拒绝的。


《滑稽王小毛》在90年代的时候征集了一次新的主题曲,主创团队琢磨着播了这么久 “王小毛得有点变化,于是便向全市发出征集,让市民共同参与、共同创作。不过,让葛明铭没想到的是,新的主题曲一播出,80%的听众都反对,觉得不灵。


当时,我们也在想,为什么观众对王小毛如此不喜新厌旧呢?葛明铭回忆说,新的主题曲播了不到一个月,就又把旧的主题曲改回来了,不过在周日版的《王小毛信箱》仍然用新的主题曲。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审美理所应该变得更有品位、更高级才对,比如走进高雅的音乐厅听音乐会、歌剧等。但实际上,真正喜欢王小毛、追随王小毛的一代人都是草根出身,那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主题曲,仿佛既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留恋,又是对当年自身成长的一种感怀。


录制和上海健康教育所合作的“吸烟与健康”专题,左起:吴媚媚、葛明铭(亲自演播王小毛)、戴齐绒、郭明敏


一个因为与时俱进、处处标新立异,而让大众所喜欢的 “王小毛,终究,也有大家不愿意让他改变的地方。


 海丨派 


问葛明铭,如果让他现在继续写王小毛,会怎么写?


葛明铭想了想说,会写得更加海派


其实到节目的后期,王小毛已经越来越海派。比如有一天他发现王妈妈老是低头看蚂蚁,一想,哦,老人没事做,很寂寞很孤单,他就带妈妈去音乐厅,听柴可夫斯基。结果他妈妈又听不懂,在音乐厅里呼呼大睡,鼾声大作,被边上的人狠狠批评,王小毛只好带着妈妈赶紧逃出音乐厅。他反省要让妈妈干些她觉得有劲的事情,于是又张罗着让妈妈去老年人活动中心、跳舞打拳。


从最开始带着八只老母鸡进城,和女朋友约会一人吃一只苹果,到去音乐厅听柴可夫斯基,无论是哪一个王小毛,都是上海这座城市,城市精神的代言。就算把王小毛放到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看,他依然很符合如今上海的城市精神。


王汝刚说,


“海纳百川,王小毛总是第一个尝试新鲜事物;追求卓越,王小毛做事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开明睿智,王小毛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青年人;大气谦和,王小毛大气到有时候甚至有点十三点兮兮……”


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上海从之前羊肠小道、老旧建筑的景象,摇身成为如今摩天大楼欣然林立、商贸街区随处可见、拥有2300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很多人都讨论在上海的城市精神,但王小毛早已演出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里宽阔的胸襟,演出了追求梦想的青年人找到了公平公正环境,演出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王小毛”和“王妈妈”与观众见面。左起:姚勇儿、沈荣海、林锡彪、吴媚媚、王汝刚


 陪丨 伴 


哗啦啦——哗啦啦——”走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个清晨的上海弄堂里,家家户户都忙着开始新的一天。走近一看,那一排排整齐的水龙头都各显神通地被上了锁,有的用铁锁拴着、有的用罩子罩起来、有的把开关弄牢…… “共享空间的弄堂里,上海人坚持着有些做人家的处事门道,那股我不占你一分,你也不要占我一分的不卑不亢,至今仍是上海人血液里的契约精神


共享空间的弄堂搬到高楼林立的公寓房,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城市变化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上海人更是忙忙碌碌地追逐一个又一个新浪潮,生怕自己被这个时代摔在了身后。


王小毛也是时代里追风青年,他跟风买过BP机、又买大哥大、炒股、又开公司,也在公交车上捉小偷、拾金不昧还金表,更对女朋友用心呵护、还对老人关爱有加……在那些充满变化和蒙太奇色彩的岁月里,好像是王小毛陪伴我们一起走过了平凡而又激动人心的生活。王小毛是每个人变化的映射,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王小毛好像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他身上既有跟着时代做吃第一个螃蟹人的勇气,也有诚实守信、忠厚老实、有正义感始终如一的品质。王小毛是每个人变化的映射,也是整个社会的映射


王汝刚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到淮海路,有一个女同志挺慎重地拉住我,说王老师我要跟你讲件事,我说你有什么事啊?我一看她戴了个黑纱,问她谁办丧事?她说她爸走了。我说那很遗憾。她说,我爸去世了,临走讲了什么你知道吗?我说我不知道。


原来这家人家的爸爸,是王小毛的热心观众,生病的时候一直听王小毛。后来不久于人世,就把他的子女都喊了过来,跟他们说,我身体不好你们也知道,最近要走了,挺难过的,人生就是这样。但是我要讲一件事,我想要你们帮我做件事,带我到电台里去,王小毛这人很好,但是导演一直不给他结婚,他说这是不人道的,应该给他一个幸福的家庭。


听了这些话,当时我眼泪都要出来了,虽然王小毛是虚拟的人物,但是听众却想着要他获得幸福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我听了真的非常感动。”


对于经历过从19872012的人们而言,王小毛是一个时代的集体缩影,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爱不释手的符号。在每一个听众心中,每一个王小毛都有不同的模样、不同的解读,但毫无疑问,在许许多多听众心目中,王小毛早已经不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他们更愿意把王小毛当成自己的孩子、兄弟、邻居、同事、朋友……王小毛一直都是我们身边,一个倍感亲近的人。


25年,是上海高速发展、社会巨变的时光,对于很多上海人而言感到很庆幸,有一个叫王小毛的青年人相伴,让生活笑也是乐、乐也是笑,用永远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


 不丨变 


2012年,葛明铭退休了,因为找不到接班人,王小毛就此画上了句号。


最后一集王小毛,叫 《关门大吉》,其实不是说王小毛这个节目关门大吉,而是说上海最后一个公用电话亭要关门大吉了。


王妈妈正是这座公用电话亭的接线员。她在这座公用电话亭工作了十几年,很有感情,决定站好最后一班岗,一直值班到零点电话亭正式关门。


这一天是大年三十,王小毛给妈妈送年夜饭,本来以为在公用电话亭里两个人会冷冷清清,结果不一会儿,街坊邻居都来了。有以前在电话亭跟王妈妈吵过架的,特地来赔礼道歉。有以前打电话赖过账不付钱的,专门把钱给送过来……一众街坊领居热热闹闹的挤在小小的电话亭里,大年夜的烟花升起来,炮仗响起来,只有欢喜没有伤感。


时代在变,有的东西会消失不见,但有的东西永远不会。


来源|周到上海APP

推荐阅读




丈母娘送的十二万戒指不慎掉河里!小伙一个办法10秒就找到了



记得给晨报君加油点


阅读9611
上海 
举报0
关注新闻晨报微信号:shxwc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闻晨报

微信号:shxwc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