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教育丨是不是爱一个孩子就该一手操办他所有的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8-13


“我真的受不了了,她……她对我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个女孩脸上全是泪水。“老师,你知道么?这些年我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回家吃饭、睡觉,每天吃的水果种类,交的朋友都是她规定的。今年开始,晚上睡觉前必须吃钙片或者喝一杯牛奶,如果拒绝,等待我的就是一顿臭骂。我没有……一点点的自由。”女孩咬着嘴唇,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绝望。

图/摄图网(此图为意向图,画面人物与本文无关,以下同)

我的心一紧,这幅图景多么熟悉。几天前,女孩的母亲也在同一个地方和我交谈。哭诉自己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如何煞费苦心为孩子制定成长发展规划,认真去执行。但孩子长大了,不似初中时听话,在家时开始放松学习,整日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晚上都将房门一锁,独自上网到凌晨,成绩下滑得厉害。自己好说歹说,孩子要么无动于衷,要么痛苦地沉默以对。两人之间没有交流,只有争吵,吵到激动处,还大打出手。她,也绝望了。

和我哭诉的女孩母亲不知道。她女儿在学校除了上课偶有打瞌睡,作业有时缺交,学习方法不是太得当之外,上课挺认真,积极回答问题,笔记记得不错,对老师恭敬有礼,和同学团结友爱,并不是她口中极度不堪的样子。只是在一次家长会后,我从讲台上捡到了一张折得小小的藏在角落的纸片,上面写着触目惊心的几句话:

你以为我会像其他人一样温情脉脉地向家长表达我的心思和情感么?我永远不会写那些。你不知道,你假意地关心我,其实就是想知道我的学习成绩的样子多么令人恶心!我不想告诉你任何事情,反正你也不会真的想了解。我也不愿听你说话,唯一希望你做的就是,闭嘴!

家长会之前,我让孩子给爸妈写一封信,和他们谈谈最近学校的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用书信的方式来交流,拉近彼此之间随着成长而拉开的距离。可没想到竟看见了女孩强烈的愤怒。

纸片上的字是属于那女孩的,当她妈妈哆嗦着读完那纸片时,发出令人心碎的疑问:“我做这些都是因为爱她,为她好,她为什么不懂呢?”

不是不懂,她肯定明白,父母为她做的很多事情的出发点是爱,但让她迷惑的是那些表达爱的方式。是不是爱一个孩子就该一手操办他所有的事?是不是爱一个孩子就该把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一股脑地塞给他,不问他喜不喜欢,高不高兴,愿不愿意,无论如何都要把他塑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走自己铺好的路?

图/摄图网


在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中,她把那些操控孩子的父母称为“控制的父母”。这类父母在中国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因为受传统文化中“顺从”观念的影响,“控制的父母”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同质表达,无论是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小说《祝福》里祥林嫂的婆婆,活跃在各种肥皂剧中的父母,还是前阵子引起轰动的朱雨辰的妈妈,都从各个方面和角度控诉“控制的父母”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这类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他们的父母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孩子。却没想到,残酷的真相是,自己的孩子在与父母亲的控制和反控制的拉锯战中,最终都用怨、恨来“报答”父母“一切为了你好”的爱。

其实,“一切为你好”之下展示的不是爱,是“比不过别人”的焦虑,是对孩子和自己缺乏信心的体现。作家龙应台曾写过这样的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少父母也心有戚戚焉。看着“别人家的家长”教育出来自己理想中的人设——“别人家的孩子”,他(她)都恭顺明理,成绩优秀,又有特长,接人待物游刃有余。他们心中不禁怀疑起自己孩子的智商、能力等一切,开始怀疑自己的家长身份和能力。当孩子没有能按他们的理想“人设”成长下去,心中的焦虑和恐惧就会化身为控制,希望通过控制来保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努力留下那个逐渐走远的背影,让他(她)永远定格在父母的荫蔽下。

而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之中,因为没被当成一个人来得到尊重,被信任,没有隐私、没有自由,便会产生强烈的不安。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触了父母的逆鳞,挫折感也就油然而生。渐渐地,这些被控制的孩子的心门封闭了,不再信任父母,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要么极度谨慎小心,唯唯诺诺,要么走另一个极端,叛逆无度,叫你猜不着我想干嘛,而我干出来的事可以吓倒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濒临破裂的边缘。

有些人认为,摆脱控制困境的办法就是父母的放手。但“控制”是父母与孩子间根深蒂固的相处模式,想要一朝改变,确实不易。修复这种关系,摆脱控制,重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并不只是父母的行为,应是双方面的努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会给“控制的父母”和“被控制的孩子”的建议就是几个词:充分信任,理解同情,多找办法,自觉反省,共同成长。但因为接触时间长短和教育理念冲突等因素,更多的时候,我帮助修复关系的对象是像写纸片的女孩子那样的孩子。

许多帮人摆脱“控制的父母”的书籍都告诉我们,要在自己足够强大时,与父母对峙。如果在父母的行为变本加厉,那么就斩断和他们的关联。可在青春年华,就斩断了根和叶之间的关联,让心漂泊,失去温暖,对于这些稚嫩的孩子来说怎么能行?作为老师,我还是希望家是爱的窝,离巢的鸟儿都有栖息的地方。

图/摄图网


于是,我告诉那女孩子,首先,你得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把自己的情感、观念的主动权还给自己。其次,如同希望她妈妈转变角色做个“听话的家长”一样,我也建议她做一个“听清父母话的女儿”,通过读书和沟通交流,重建彼此的信任。走好脚下,不记来路。设身处地用父母的视角来看眼前发生的事,倾听父母的心声,了解他们情绪的变化,明白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不是生来就是你的爸爸妈妈,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和妈妈。所以作为儿女,我们应带着理解和同情来作出自己的判断。正如作家素黑所说,出生于现代的年轻人,好歹也有书读,无须辛劳养活家中老幼。若父母无知,不懂得教儿育女,他们应该可怜父母,感谢上天给自己不再无知的智慧,好好活出自己的才能,超越父母的缺失。

不只盯着自己曾经受到被控制的痛苦,懂得去信任父母的爱,关系的修复才有希望。且这种“听清父母的话”的方式可以是面谈,是书信,也可以是双方都愿意接受的方式。当下特别流行的“正面管教”是针对父母的,提出“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因为孩子只有感觉好,才会做得好”。其实,我们反过来用也是可以的。我们和父母现做了情感的联结,彼此都控制一下情绪,信任彼此都一定有改变和成长的可能,那么关系的修复才存在可能,才能重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有对母子,在儿子高三时,两人通过共同努力摆脱了“控制与反控制”。他们使用的方法有趣又温馨。孩子妈妈在充分了解儿子的兴趣和意愿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家长都吃惊的决定:每周日下午给儿子彻底放假。这个下午,她和丈夫领着儿子去KTV,一家三口在灯光闪烁的包厢里一起放声高歌,释放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刚开始孩子还很拘谨,久而久之,三人不仅唱得兴奋异常,还在唱完之后,互相交流这一周的各种见闻,倾吐着心声。

那个男孩在高考结束后阳光灿烂的下午,激动地告诉我,那些一一流逝的日子里,一家人唱着美好生活之歌,这是他拥有的最特别、最美好的成长礼物。



大家都在看这些

阅读8839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