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90%患者不知道,这个东西可预防心脏猝死!我国植入率不到欧美1/10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8-09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本文专家:

张澍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国每年有54万人心脏猝死,每天约1500人因为心脏性猝死去世,相当于有4架波音747飞机坠毁的人数”。近日,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举办,全球领先的医疗保健公司雅培提供支持的“一带一路心律失常学术论坛”上,张澍教授列举了这组让人震惊的数字。

抢救成功率不足1%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 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 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常常没有征兆,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患者会在1个小时内死亡,抢救成功率不足1%。


张澍教授介绍,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类:

冠心病患者、

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者、

心脏射血分数过低者、

心力衰竭患者、

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史者、

曾经发生过心脏性猝死者、

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

这部分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早预防,早治疗。

这个东西可预防心脏猝死

我国植入率不到欧美1/10


其实心脏性猝死是可以预防的。据调查,90%以上患者并不知道,进行心脏器械植入治疗,可以预防猝死发生。


张澍教授介绍,“当心动过速、心脏跳动特别快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电击就能把它转变过来,这种植入性的除颤器叫ICD。”


ICD是一种植入体内的自动除颤器,当患者发生室速或室颤时,ICD自动释放有效的电击进行治疗,从而让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


对于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张澍教授提出了“1.5级预防”的概念,“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短阵室速患者、曾发生过晕倒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超声上的EF值)只有25%左右的患者,如果有上述四个指标当中任何一个,就应立即为其植入ICD。”


“美国一年要植入20万台ICD,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五倍,每年植入ICD却只有约5000台。”张澍教授介绍,由于认知程度、经济条件、医疗水平等限制,中国的ICD植入率还不到欧美国家1/10。欧美国家100万人口植入800台心脏起搏器,而中国100万人口只植入50-60台。ICD和CRT这些较高端的医疗技术使用的差距则更为明显。

这些患者应植入心脏器械


 心脏植入器械是治疗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方法,除了预防猝死的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ICD)之外,还有常见的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装置(CRT)。CR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起搏器,通过同时植入左室及右室起搏导管,使得心脏收缩再同步化,从而起到改善心衰的作用。


心脏起搏器主要适用于心跳过慢的患者。正常心跳应该是每分钟60次,心动过缓的患者每分钟心跳低于60次,而且活动以后心跳也不能上升;另外有些患者平时心跳正常,但是会忽然停跳。此类患者的主要症状体现在头晕眼花、胸闷气短、乏力等。


“不管是哪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引起的心跳慢,或者是有停跳现象,为了保证安全都应该要植入心脏起搏器”,张澍教授总结道。

心脏植入器械并不可怕


 安装心脏起搏器还能坐飞机吗?打手机会有影响吗?会不会忽然没电?想到在体内植入一个电子装置,不少患者感到非常恐惧。


张澍教授介绍,以前的心脏起搏器不够成熟,但是现在很多装置已经非常先进,可以防范外界的干扰,安装后能够正常打手机、坐飞机,做核磁共振检查,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起搏器使用的是锂电池,一般使用寿命10年左右,到期后需要到医院更换。


此外,很多心脏起搏器还有远程监控的功能,能够提供24小时监测和记录,一旦有严重异常会及时提醒医生,让病人心脏的一举一动都在医生的“监控”之中。



近些年中国心律失常患者不断增加,这类病人很容易发生心脏猝死,很容易因为心衰反复住院,目前我国在疗法推广和植入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能够开展相关疾病治疗和器械植入的医院相对较少,加强相关领域医生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减少这种差异,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一带一路心律失常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合影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海外交流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张澍教授希望更多的中国医师能够参与进来,加强与这些国家医学专家间的合作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心得,制定适合本区域患者的专家共识和实践指南,促成中外医疗水平的共同提升。

阅读8907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