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考不上哈佛, 可能因为你是亚裔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8-10


哈佛大学涉嫌歧视亚裔的事闹了好几年,最近终于曝出了点实锤。

 

逼出实锤的是从2014年就开始和哈佛打官司的“学生公平入学”组织(以下简称SFFA)。SFFA认为,在过去数十年中,相较更符合入学条件的亚裔来说,白人、非裔和西裔反而优先获得了录取资格。

 

四年间,波士顿联邦法院多次与原被告举办听证会,SFFA和哈佛先后交换了超过9万份文件,其中包含哈佛在校生和申请者资料、近六年招生纪录、哈佛录取相关的内部报告等。

 

在SFFA锲而不舍的要求之下,8月初法庭终于公开了哈佛大学招生办的一批绝密材料。这批文件的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15年,涉及16万名申请学生。虽然公开的文件大篇幅被涂黑,哈佛招生的“小九九”仍显露无疑。

 


2015年12月9日,抗议者高举“亚裔反歧视”标语,聚集在美国高等法院外。(网络图)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亚裔?为什么成绩优异反倒要“交税”?这背后,是美国在“公平”与“平等”之间的举棋不定。受热不均,如今成了这个种族大熔炉的死穴。

 

没个性,扣分


“不论是申请学校、奖学金还是工作,选中我的面试官或者招生人员总是说,我拥有一些亚洲申请者普遍缺失的独特性——‘亚洲人都太像了,而你不同’,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事实上,我和我所认识的亚洲人没什么区别——我也很内向、拘束,我也会演奏乐器,我也把暑假都贡献给了数学题,还有一对望子成龙的父母。但我明白一个道理:想要通过一道窄门,一个亚洲人不能只证明自己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证明自己‘与其他亚洲人不同’!”

 

这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亚裔教授洁宁(Jeannie Suk Gersen)在《纽约客》上的自白。

 

这个心照不宣的“惯例”,在此次哈佛公开的招生文件中得到了印证。此次公开的文件显示了哈佛大学最为隐秘的招生标准——个人性格指标(the personal rating)。

 

2017年8月初,美国司法部宣布对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是否歧视亚裔展开调查。(网络图)


哈佛的入学筛选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哈佛把全国分为大约20个地理“备审表”,每个备审表都被分配给一个对该地区及其高中有深入了解的招生官员小组委员会。

 

一般来说,会有一位校友面试官面见候选人,并对他进行评定。此后,两三个招生官员或审阅者会从五个方面对申请者进行评定:学术、课外、体育、个性和“综合”。

 

而此次文件显示,哈佛大学录取委员会给亚裔学生的“个性”评分,要远远低过其他任何族裔,由此平衡了他们遥遥领先的学术和课外分数,从而拉低了他们的总体评分。

 

在看过大量招生文件后,SFFA说,亚裔美国人通常被描述为聪明、勤勉,但不突出、难以区分,这正中了亚洲人刻板印象的红心——他们的个性就是没有个性。

 

不少亚洲申请者所获得的个性描述都极其相似。有的被描述为“忙碌且聪明”,但“和其他人没什么差别”;有的“非常忙碌”但“没有再进一步,申请看起来十分平庸”;还有的“十分刻苦”,但被质疑“她能放松下来享受生活吗?”

 

在7月底的一次听证会上,哈佛拿出了一系列对尼泊尔、越南、印度裔申请者的正面评价进行反驳, “迷人的”、“名副其实”、“为自己的出身而奋斗”这样的赞美层出不穷,但其中没有一个华裔或者韩裔学生。

 

哈佛对所谓的正面人格特质的定义包括:亲和力、勇气、善良、受尊敬。那么是否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亚洲人普遍与世无争、不露锋芒的个性确实比较吃亏呢?


有美籍亚裔团体将哈佛大学告上法庭。(网络图)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此次公开的材料显示,很多面试官其实对亚裔申请者的印象都不错,他们给亚裔学生的个性评分,和白人以及其他族裔的学生的分数基本没有差距。但是最后,是那些坐在招生办公室里、连亚裔学生的面都没见到的人,不管面试官的意见,不由分说地给了亚裔学生打出了最低的个性分。

 

哈佛校友杰伊·马修斯(Jay Mathews)的招生经历也佐证了这波操作。

 

由于在中国做过多年记者,马修斯从1980年代起被哈佛招生办聘为面试官,专门面试亚裔申请人。他在写给《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说,“我见过太多亚裔学生,拿着4.0的GPA、奇高的SAT、还会演奏乐器,结果却被评价为‘太过相似’。”

 

“人们似乎觉得亚裔孩子会拉小提琴,就好像美国孩子爱吃甜食一样,是胎里带的。”马修斯说。

 

他特别提到自己曾经面试的一个亚裔学生,因为觉得学校的校报太无聊,自己创办了一份地下报刊,批评学校的管理漏洞,有些说得还挺在理。这个孩子让马修斯眼前一亮——不但成绩好,不拉小提琴,而且还有反叛精神,足够有个性了吧?

 

马修斯给他打出了很高的“个性”分,并在申请材料上注明“强烈推荐”。然而,这个孩子最终还是被招生委员会的人拒绝了。

 

连学生的面都没见过的招生委员会,推翻了和学生有一对一交流的面试官的评价,这当然不符合情理。但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并不一定出于对亚裔学生的个人偏见,而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一杆秤,名字叫做“族裔比例”。


成绩好,“交税”

 

哈佛大学:亚裔22.2%;非裔14.6%;西裔/拉丁裔11.6%(2017)

 

普林斯顿大学:亚裔22%;非裔11%;西裔/拉丁裔8%(2017)

 

耶鲁大学:亚裔19.1%;非裔10.8%;西裔/拉丁裔12.9%(2016)

 

通过几所常春藤大学的最新录取比例竖向对比,可以看出,所谓“族裔配比制”在美国一流大学中心照不宣。

 

正是为了达到这一“配比”,各大学才出此下策,通过“个性”评分压低学术和课外活动分数均一骑绝尘的亚裔族群。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亚裔学生平均要比白人学生的SAT成绩高出140分,才能获得同等的机会进入一流大学——这140分,被称为“亚洲税”。

 

2015年,哥大统计系学生名单,中国人名字占将近90%。(网络图)


值得玩味的是,“族裔配比制”的初衷并非歧视,恰恰相反,是为了追求平等。

 

在“族裔配比制”背后,是一个叫做“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简称AA)的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起,这个概念就在大范围内被讨论——当时的总统肯尼迪提出,黑人这样的少数族裔因为历史的原因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有必要给予他们额外的、倾斜性的照顾。

 

1964年,AA被写入“权利法案”,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成为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和做法。

 

如今在美国,许多低技术工种都由少数族裔担任,纽约小巷中的大量熟食店和杂货铺的经营者要么是拉丁裔要么是非洲裔,很少能看到白人。这些族裔大多是新移民,生活水平不高,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所以,对不同族裔提供机会均等的学习工作机会不但是一个伦理问题,也能在更深层次促进阶层的流动。 


责任编辑:于蔬菜

资料来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洛杉矶时报》等






阅读8970
哈佛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