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专访丨阿里投资部发声:破“强势”传言 解答与腾讯的竞争

作者:i黑马 来源:i黑马 公众号
分享到:

08-14

点击上方i黑马选择“置顶公众号”

黑马智库,创业必读


更多创业内容请访问www.iheima.com


 

文/石海威

 

早在2013年6月《创业家》杂志名为《大买家》的封面文章中,我们就曾写道:

 

“五年前,马云在阿里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要上“云计算”,彼时就连微软的云计算业务Windows Azure都没揭开面纱,反对声音自然很强烈。但马云毅然拍板:‘需要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用牛刀杀鸡,还可以把导弹当鞭炮放。’如今,阿里要上市,要成为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显然正是需要大手笔收购的时候。”

 

在当时,投资部被视作阿里内部一台极为重要的发动机,其投资策略与马云的概念直接相关。而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马云退休后,哪位人物将接过阿里并购投资的精神权杖?

 

又一个五年之后,蔡崇信和投资团队回答了这一问题。时至今日,阿里战略投资部累积参与投资的案例已高达数百家之多,案例囊括美团点评、滴滴、饿了么等超级公司。

 

与此同时,外界从未停止将腾讯与阿里的战略投资相比较。有人说,腾讯对被投企业的干涉相对较少,阿里的投资风格却鲜明且强势,带有阿里的强烈烙印,而“阿里系”的项目们也自成一派。

 

为此,创业家&i黑马专访了阿里巴巴战略投资总监谢鹰,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找到其饱受争议的原因。谢鹰向我们还原了过去几年在中国互联网混战中,阿里投资的独到之处,以及在阿里内部,他们如何看待竞争、创业生态、并通过投资来巩固护城河。

 

这将对创业者和投资人有所帮助。

 

以下为创业家&i黑马与谢鹰的对话节选:

 

创业家&i黑马:阿里巴巴从早期成立财务投资部门到今天战略投资部的转变,这中间有过哪几次重大突破或调整?变化的关键节点能否为我们还原梳理一下?2006年至今,每次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谢鹰:阿里投资从2006年开始,早期以财务投资为主。2006年到2012年我们投资了美团,优酷,当时最早投资出发点是从财务上去看。2012年之后,阿里业务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需要扩展不同的领域,而用投资的方式最容易去扩展,无疑是效率是最高的。

 

最终,蔡崇信和当时三位合伙人讨论得出,2014年我们决定不再以财务为导向做投资,而是专注在战略投资。

 

创业家&i黑马:外界好奇,目前阿里战略投资部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门间如何协同作战的?在阿里内部,投资决策体系以及决策流程是怎样的?

 

谢鹰:我们内部现在有三个条线,包括新零售、大文娱和TMT及创新领域的投资。

 

我们投资居然之家和腾讯投资快手,可能两个案子的体量和规模差不多,但腾讯和阿里决策机制是不一样的。腾讯要不要投快手或头条,可能由刘炽平决定。 而阿里要不要投居然之家、高鑫零售,不是蔡崇信单独决定的,而是需要和业务部门,和张勇一起决定。

 

所以我们在做新零售投资的时候,会更多地把它看成业务的故事,而不会像腾讯一样把这讲成是腾讯投资的故事,这就是阿里投资跟腾讯投资的一个根本性不同。

 

创业家&i黑马:在内部,有没有遇到过很艰难的投资决策,当遭遇意见分歧时通常如何解决?能否列举一二。

 

谢鹰:小红书这个案子其实比较特别。因为其中的股东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像GGV这样的财务投资人,也有原来腾讯系的投资人,背景很复杂,谈判过程也很辛苦。

 

起初大家会有顾虑,很关心阿里进入之后的态度。因为市面上有一些关于阿里投资风格强势的传言,所以我们更愿意做为一个友好的产业投资人进入,能一起把市场做大。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说服大家相信,阿里的进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股权投资。

 

小红书过去在社区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助阿里的生态体系,可以更好的实现商业化。

 

创业家&i黑马:马化腾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表示,腾讯投资的态度明确:只求共生,不求拥有。在2018年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EO胡晓明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称阿里与合作伙伴共生共存。阿里投资部门是否也秉承着类似观点?何为共生共存?

 

谢鹰:腾讯显然也不是只做参股,最近还有关于腾讯收购快手的传言。所以,对马化腾提出的“只求共生,不求拥有”,我不敢苟同。

 

对阿里而言,只有保证产业链效益更高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有所谓的“共生”和融合。在双方达成共识的状态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使效率更高,是比较好的选择。

 

创业家&i黑马:所以阿里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谢鹰:“共赢”和“赋能”。第一,我们不会在同一赛道投多家企业,会更谨慎的去选择合作对象。我们更看重双方在业务上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朋友之间占个坑,未来只要财务回报就行。

 

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帮助被投企业长大,同时它们也能提供我们需要的东西,让彼此在产品上做得更好。

 

创业家&i黑马:但我们也有同一赛道投资两家企业的情况吧?

 

谢鹰:应该没有。可能有人说我们投资了华谊,也投资了光线,但这算是全新赛道,电影市场很大,被投企业间也没有一定要弄的你死我活。

 

创业家&i黑马:有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阿里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等方面,阿里如何通过投资巩固并提升集团业务?

 

谢鹰:举个例子吧,比如说物联网。从4年前我们就开始关注物联网,花了很多时间去梳理整个物联网的行业策略,投资策略,包括未来的布局。两年之后我们自然而然的成立了这样一个业务部门。此外,为了抓住我们在云端的优势,我们在芯片、硬件、算法上做了大量工作,更好的巩固我们在这块的优势。

 

创业家&i黑马:一位接近阿里投资的VC告诉我们,接受阿里的投资并不意味着对企业有直接的资源供给,反而需要企业自己去奋力博取,否则将在残酷的被投企业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阿里如何权衡被投企业的价值并给予支持力度?我们对被投企业是否也存在“赛马机制”或末位淘汰?

 

谢鹰:第一,我们每一个投资项目,都会有一个业务合作协议,协议中会清楚标明未来企业和我们要分别做哪些工作,以达成何种目标。

 

第二,我们为每个项目安排了一个业务Sponsor,这个业务部门会具体负责对接淘宝等之前在协议中所设定的落地部分。

 

阿里是一家大企业,有很多不同的业务线,即使在我们内部合作的情况下,创始人也有必要跟业务团队多一些连接和沟通,仅靠我们投资部门显然是不够的。

 

我们对大部分项目都不会有业绩要求,更多的是业务合作,希望被投公司做大做强。

 

创业家&i黑马:我们采访了与阿里接触过众多创业者,有人表示,阿里对核心业务条线相关的企业会提出控股要求,他们很难接受。有种论调认为,腾讯对已投企业的管控相对较少,而阿里对已投企业的掌控欲更强。真实的情况是什么?

 

谢鹰:如果从少数股权投资角度来看,我不认为我们和一般的VC、战投的要求有什么太大区别,在投资条款设置上也并无两样。

 

腾讯以财务回报为考量,与阿里的出发点不同。腾讯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双百”计划,但从我跟这些被投企业的交流来看,腾讯投资4%-5%以后,与被投企业的协同基本上比较少。所以我并不清楚腾讯投资这些公司的真正目的,至少很难看清他们的战略意图。

 

所以更多的是风格不同。我们希望被投企业能够与阿里业务多做一些结合,但腾讯可能以财务投资为主要考量。VC们的需求更简单,只要能在每一个项目赚到足够多的Cash就可以。对一些被投企业而言,拿VC的钱可能更舒服一点。


创业家&i黑马:与腾讯投资相比,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谢鹰:与腾讯相比,我们的优势是商业变现能力。

 

创业家&i黑马:劣势呢?

 

谢鹰:劣势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外莫名其妙地风评不好。

 

创业家&i黑马:近些年的投资过程中,有没有错失一些项目?内部是如何复盘的?

 

谢鹰:我们内部会每月开会复盘错失案例,不管是战投还是VC,永远都会有错过的赛道和项目。过去两年,假如我们在ofo、摩拜等项目中更早布局,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如果我们把重点领域的赛道划少了,那就是整个系统上的失误。但整体上,每一条赛道都会有我们的身影在,只要我们最终没有错失这条赛道的,都不影响最后结果。从布局的角度看,我们对市场足够了解,不会有焦虑。

 

创业家&i黑马: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超过半数独角兽与BAT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估值超过50亿美元的独角兽中,和BAT挂钩的占比超过90%。BAT战略投资对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贡献和影响是什么?

 

谢鹰: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想把公司做大,BAT的出现使得他们能够有个多资源来实现这一梦想。

 

消极的一面是,大家还是会担心,随着BAT业务范围的扩大,自己所在领域会被威胁。但从我们的角度看,每年都会有新的行业和新机会出现,创业者不必固守成规。原有行业还是会有价值,但一定不如新出现的行业机会价值来的大。

 

很多时候大家只是被吓到了,当你自己真正走进去以后,发现BAT的存在并非那么可怕。

 

 


* 本文由黑马投资家(ID:heimatzj)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石海威。让创业不再孤独,提升普通创业者的成功率,欢迎关注i黑马。


i黑马,让创业者不再孤独。

商务合作:15801105017(微信)


☞戳“阅读原文”,报名参与↓↓↓ 

阅读8796
阿里 
举报0
关注i黑马微信号:iheim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i黑马”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i黑马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i黑马

微信号:iheima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