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拉长轴距不是真的“长”!汽车的修长感应该这样体现

作者:车辙 来源:车辙 公众号
分享到:

08-14

当修长这个词被用作定语的时候,它形容的对象往往都会有着非常不错的姿态和比例。如果再加上一点精致的成分,那么就可以用颀长来形容这种姿态和比例上的美。这种对于姿态和比例上的美的诉求,其实才应该是美的最高标准。



汽车需要修长感


同理适用于整车的设计,修长感营造得到位的车型往往会赢得市场层面更多的好感,比如说在最近几年里呼声越来越高的旅行车,就整体姿态上来看,确实要比那些“短胖黑粗”的SUV协调得多。


图|马自达阿特兹Wagon的侧面姿态是这样的


图|马自达CX-5就变成了这样


当把马自达CX-5的车顶高度稍稍降低点,变成了CX-4这幅模样,好像又漂亮和舒服了不少。



很显然,这就是修长感被提炼之后的功劳。至于为什么总用马自达阿特兹Wagon举例,是因为这辆车的整车姿态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


再举个例子,同样是三厢轿车的设计。在中级轿车上,三厢车的上装线条设计就可以做成这个样子。



即便是在经过了岁月洗礼之后的老车型,这种范儿依旧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但是,当这一切出现在一辆小型轿车上的时候,就成了这个样子。



所以也难怪,乔治亚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设计了第一代大众高尔夫之后,就坚定地成为了掀背车的粉丝。在老爷子眼里,紧凑型以下的车型都应该是掀背的。由此可见,修长感对于一辆车的重要性。


可以这样讲,除了像smart这一类以可爱路线为主的小车之外,修长感几乎是所有车型在设计过程中都要去考虑的第一要素。而一旦散失这种修长感之后,那么就会变成三门版普拉多的这个样子。



在车辙君看来,LC150系的普拉多三门版在造型上是失败的,单纯以五门版车型取消后门构成的形象比起同样是三门版的帕杰罗V87差出了不少。这是后话,现在暂且不表。


拉长轴距不代表修长


既然修长感在整车造型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不负责的答案就是拉长轴距,加大车身尺寸。这样一来,至少长是可以保证的。而之所以说这个答案不负责任,是因为“修长”和“长”,确实是有差距的。



例如大众途昂,五米多长的车身已经足够巨大,但是这辆车上所有的特征都在有意无意地将视觉重心朝着下装部分引导,使得它在足够长的同时,又收获了一份肥硕。所以,不能够得上修长的标准。


而如果跨界举一个例子的话,就能够更好地说明问题。


图|这是歼7


图|这是在歼7的基础上放大机身得到的歼8


这也就说明,尺寸对于整车修长感的营造,只是一个基础条件。相对较大的尺寸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营造修长感的可能,而绝非是一个限制因素。


好的设计是可以跳脱尺寸束缚的,例如本田锋范的比例。虽然是辆小型三厢车,但是锋范竟然营造出了不错的比例感和修长感,这实属不易。



整车比例的把握是关键


所以,对于整车修长感的提升,一个负责任的答案还是要回到对于整车比例的把握和对于细节的控制上。


一般来说,从车辆上装设计的角度来突出车辆的修长感,无外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加长车顶的线条尺寸,而另一种则是加长车尾的尺寸。


加长车顶线条来营造出车辆的修长感是眼下最为流行的一种设计趋势。通过车顶线条的增加,可以在视觉上产生车辆向后无限延伸的效果,继而达到一个更大的体量感和修长感。在这一点上,两厢车或者是SUV的后扰流板最能说明问题。


图|这是没有装后扰流板的三菱帕杰罗iO,看上去会有些驼背,车顶线条直接过渡到了C柱


图|而当加上了后扰流板之后,小越野车的层次感就体现出来了


而旅行车之于三厢车,修长感得以更好的提炼的最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车顶线条一致顺延到了D柱的位置。


对于三厢轿车而言,通过延伸车顶长度的方式来提炼修长感最直观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将车顶线条和C柱线条合二为一,弱化车顶线条、C柱以及车尾线条三者之间的转折关系。


眼下在三厢车上越来越多出现的大溜背设计就是这一理念下的产物,通过大溜背的造型,包括后备箱在内的线条都被整合成车顶的一部分。这大概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无限接近于快背车的设计方式。


图|比如本田第十代雅阁、第十代思域,都是这种设计理念下的产物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快背车曾一度是运动型车的经典设计方式。通过大幅度提升C柱的倾斜度,快背车实际上也同样起到了一个将车顶线条向后延伸的作用。所以,彼时的快背车,看上去同样是修长感营造非常到位的方式。


当然了,这种大溜背的设计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不同于两厢车的是,大溜背造型的车顶线条的视觉延伸方向是向下的。稍有不慎,溜背就会变成驼背,比如说新一代的奔腾B70,就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案例。



通过长车尾的设计来形成修长感的设计方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非常流行。例如1989年亮相的第一代雷克萨斯ES,很典型的长尾设计。



还有就是这辆第四代本田雅阁,标准的长尾三厢车的造型。



如果要追根溯源的化,长尾车的设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美设计风格。



相比于以增加车顶长度来提炼出来的修长感,长尾的设计是将整车的视觉重心放在了以肩线为主的部分,通过从车头到车尾的贯穿作用,使得整车的修长感在车辆的下半部分呈现。而前面讲到的以增加车顶长度为主的现代化设计,则是把修长感放在了上装部分来呈现。也正是由于这种下沉的视觉中心,使得长尾车的形象会呈现出大溜背车型所不具备的典雅感,并且因为长车尾的作用,车辆的前后部分比例也会更加平衡。


图|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产风度


所以,在一些高端的三厢轿车上,这种长尾的元素依旧会得到保留。例如奔驰眼下的一个家族化特征就是通过腰线的下沉处理,将车尾的形象进行提炼,由此构成了一个视觉上的长尾形象。



对细节的控制同样重要


从形体的角度来看,比例的构成是最为重要的营造修长感的方式。除此之外,一些细节上的设计也是构成修长感的重要保证。


例如从大众新一代Polo的形象上可以看到,一根连贯并且有明确的视觉导向作用的腰线,对于一辆尺寸并不大的车型而言是非常适用的。



而且,相对瘦削的型面也是提炼出一辆车修长感的重要保证。举个例子,宝马X3就会比奥迪Q5L看上去俊朗和修长一些。



另外,好的光影营造也是可以构成不错的修长感,比如说马自达的这两辆概念车就突破了传统的光影构成方式,效果也同样不错。


图|马自达Vision Coupe Concept


图|马自达Kai Concept


不过,这些细节方面的构成,都只是整车姿态构成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就好像是志玲姐姐,美丽的前提还是因为其标准的身材,五官的精致属于锦上添花。


公开课》| 作者:卫斯基

《公开课》是车辙的一档以分享知识、拓展视野为主的偏科普类栏目,今后该栏目还将侧重买车、用车等实用技巧的专业分享。对这一栏目有任何想法,请不吝您的建议。

| “人车沟通感”到底是什么?说白了是个信息量的问题

| 为何一个车标能值三万?起作用的可不只是品牌  

| 以小充大是诚实?那些在小平台上造的大车是怎么回事

| 都爱轿跑风?Coupe设计成为SUV的主流并非平白无故

| 诞生100多年汽车,即将死在智能化和新能源化上?   

| 满城尽是前驱车,为什么前置前驱会成为主流?   

| 上市4年就匆匆换代的宝马X5,带来了哪些改变?

| 买车时都想要的ESC/ESP,真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 新途锐亮相,诞生这款车的MLB Evo平台是个什么鬼? 

| 东风本田摊上大事,CR-V机油越开越多怎么回事

| 不黑不吹,开车这事没“耳朵”真不行

| 欧洲汽车设计正式进入家族化设计死胡同?



欢迎订阅车辙微信公众号:cartracks

世界纷繁,我们只呈现有价值的思考

阅读8809
汽车 
举报0
关注车辙微信号:cartrack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车辙”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车辙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车辙

微信号:cartrack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