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这些佛像有一张“希腊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8-15

在近期播出的文博脱口秀《博物奇妙夜》第二集中,嘉宾们“夜访”云冈石窟群中的昙曜五窟。除了被石窟中壮观的佛像群震撼,大家也注意到了石窟中早期佛像风格上的“希腊味”。

 

云冈石窟群中的昙曜五窟

 

这些佛像在外形上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脸型大都呈椭圆形,鼻梁高挺,眼窝深邃,眉目端庄,头发呈波浪形而有顶髻,身着希腊式服装,有些佛和菩萨像还带胡须等。这种佛像风格正是犍陀罗佛像的典型特征。因此,犍陀罗艺术也被称为“希腊式佛教艺术”

 


虽然在雕塑风格上有“希腊味”,但犍陀罗佛像的神态,往往却是静穆庄严的,带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美感,充满着东方的神秘。


弥勒立像,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佛像,现藏于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

 

那么,为什么犍陀罗艺术中会出现东西方元素的融合呢这还要源于犍陀罗特殊的地理位置。

 

古代犍陀罗地区示意图

 

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为列国时代十六大国之一。古代犍陀罗地区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印度河西岸,即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谷地、斯瓦特以及阿富汗东部一带。

 

特殊的位置也使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文明。在繁荣的时期,这片核心面积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却成为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

 

白沙瓦博物馆内部

 

借助丝绸之路,犍陀罗艺术从中亚向东扩散,东渐中国、朝鲜、日本。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云冈石窟,包括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在内的早期佛教造像,都被认为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佛坐像,敦煌莫高窟第431窟

 

著名佛教史研究学者孙英刚,把犍陀罗称呼为“佛教的飞翔之地”。在他看来,佛教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兴起,之所以在公元2世纪才从印度的一个地方性宗教突然在中国等亚洲国家蔓延开来,其变革就发生在犍陀罗。

 

孙英刚认为,犍陀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佛教在那里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造。希腊的哲学、神学、美学,和印度发源的佛教、印度教、地方神祇,以及伊朗系文明中的琐罗亚斯德教,乃至弥赛亚信仰,彼此激发,形成了影响整个东方文明的佛教文明体系。


孙英刚

 

5年前,孙英刚和犍陀罗艺术收藏家、独立学者何平决定共同撰写一本能够全面介绍和研究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图书。为了获得更多与犍陀罗相关的遗址和艺术品影像资料,从2014年开始,何平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拍摄工作,途中一路颠簸,虽然辛苦,却获得了大量的图像素材。


何平

 

2018年,二人合著的《犍陀罗文明史》出版。这本书也被认为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首部对犍陀罗佛教艺术做深入研究和全面介绍的图书。

 

同时,为了让你更好地读懂犍陀罗艺术之美,孙英刚、何平也首次以音频的形式,在三联中读推出课程《丝路上的美学飞跃——解密犍陀罗文明和艺术》

阅读9118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