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关于大学生活 | 12位“北大”人告诉你不知道的事!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8-17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我的好朋友苏珊和她的公众号。


苏珊:曾在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求学与工作,现居香港。身聚“投行高管,北大学霸,香港小姐,门萨俱乐部(MENSA)会员”等闪亮标签。


苏珊V:青年励志自媒体,一个以自身经历和心理历程为青年奋斗者分享和答疑的新晋公众号。


苏珊V

ID:susanwithlove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



8月,无数莘莘学子即将踏上大学之路。Susan当年坐了24小时火车从桂林到北京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受到我的大学同窗”猴哥“启发,突发奇想说不如写一篇,那些我们特别后悔在大学时期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吧!经过两个月的准备,非常荣幸请到各个不同院系的杰出同学们,一起分享”我们的青葱岁月“ (真的很感谢大家,他们很多在出差的飞机上,挤出时间写下这些文字。更有一位当时的准妈妈,在临盆之前完成我们的约稿!)。他们现在有的是投资人、企业家,有的是医生,有的是金融、咨询才俊、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媒体大咖,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明星乐队...


大学的四年,对一个人的一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希望能给大家展现”北大“燕园的象牙塔生活,给还未进入大学的小伙伴们带来一些启发,给已经毕业的大伙伴们带来一些美好的回忆。


01


方凯

法学院

律师,投资人

(前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国创基金合伙人,

现国禹基金合伙人,

泓岳投资及德珩文化创始人)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学云云未免一厢情愿。我更愿意用一个词,自在。能得自在者,得其所哉。而自在,大抵是让自己与时代的频率与气场相合。自己的频率与气场一半靠努力,一半靠悟性,而时代的频率与气场则是一个系统,改变不了,只能辩识、预演从而成为自己选择的依据。

 

回望毕业后的江湖十三载,凭心而论,至少在我,前三年无谋无划,做过媒体,待过央企,绕回法律,就像个小帆船,在未知的忐忑中跟着风浪前行,直至慢慢有了经验,理解了些许规律才真正得以尝试着选择。而之后的一次次选择之所以越来越从容,大抵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自在: 自知,自识,自御而后知时,识事,御律。

 

如果说一定要找点儿啥干货那就是找到自我和分析规律的方法。

 

说几点儿建议,对不对的欢迎来喷:

1)   花少点儿时间臆想成功,花多点儿时间辩识自我和世界,哲学是打开内世界的钥匙,内世界多大就能承载多少能量,当然也别魔怔:)


2)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无论少年得志之喜亦或是霉星当头之悲,人生是场长跑,得自在者得天下。


3)   不以捷径为目的,但你得知道不是没有高效的方法,越在逆境越需要思考效率,如何高效?要么找到与自己气场相似的时、事、人,要么你有本事把自己的气场调整到符合未来趋势的时、事、人。气场不是神棍的理论,是自己哲学观以及哲学观所形成的行为习惯的外放。


4)   守正出奇,返璞归真。人生三七,征伐时七分术,行路时七分拙。损人利己的事儿别干,因为总有一天拼不得运气,那就把运气存着渡劫,哪尊神下凡还不得度几次劫呢:)

 

得自在者得天下。

 

 

02

 

Mr. Miss组合

 


Mr. Miss简介:

 

声爵士乐男女组合,成立于2009年,2016年11月发行首张专辑《先生小姐》。

 

他们以美国三四十年代叮砰巷音乐和民国上海时代曲为其风格来源,创作出反映当下都市年轻人生活的一系列歌曲,歌词方面强调用生活化、口语化、亲切生动轻松自然的风格,描写当下都市青年生活的喜怒哀乐。因其音乐具有温暖、抚慰、幽默的特点,被称为“解忧爵士”。

 

2017年5月入围第28届台湾金曲奖三项大奖:最佳新人奖,最佳演唱组合奖,最佳专辑制作人。同年6月荣获第28届金曲奖最佳演唱组合成为金曲奖史上首位获得“最佳演唱组合”的内地音乐人。2018年7月获得华语传媒盛典年度新乐队/组合、年度组合两项大奖

 

代表作:专辑《先生小姐》

代表单曲:《明天的烦恼交给明天》、《刚好》


杜凯

历史系+艺术学院硕士

 


大学我心思都在音乐上,在宿舍写歌编曲。生活封闭使我不谙世事极其幼稚,到大四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在修经双学外语申出国,我纳闷真的有那么多人对经济学感兴趣么。说白了就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有切实生活压力时根本不做任何为自己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努力。到硕士毕业时我陡然发现我已经把自己开除出了就业市场,什么公司都去不了也不想去。于是我走入了自由音乐家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今天。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也为之承担了后果,但好像不那么后悔,现在也很快乐。真正后悔的可能是过去没好好锻炼身体吧。身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刘恋

考古系

 


 来北大意味着两件事,第一件是我进入了中国最高学府,第二件是我终于从两点一线的百无聊赖中毕业了。显然,当年在学校里我无限放大了后者,把有限的青春投入进了无限的恋爱与歌唱事业,然后凭着高中时习得的一身应试本领拿着高绩点,却荒废了求知欲,浪费了北大图书馆及向各领域学者讨教的机会。直到这几年我才重新把当年丢掉的脑子找回来,但是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已不如少年。希望各位新同学引以为戒,爱护自己的求知欲,毕竟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思想不自由。

 


03


彭琬懿

经济学系

私人银行

 


十八岁之前的我,吃饭睡觉上学,过着中规中矩也还算勤奋顺利的生活。本就住在一个喝茶聊天晒太阳的城市,安逸成了我们DNA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乎直到我满心欢喜的搬到大城市住进学校安排的宿舍时,才发现“啧啧啧,我前后左右的新同学,不是各地状元榜眼就是各种竞赛金银牌得主!”看来之后的日子不好过了,可是转念一想,我可是多了那么多可以请教学习的伙伴呀。于是除了本专业经济学,入学第二年我又报了个第二专业心理学。前者是为了毕业能找个薪水高一点的工作(没什么背景没什么关系,要先填饱肚子才能丰满理想,我当时就这么想^_^),后者纯粹是觉得有意思,那就研究研究吧。怎料两个专业我都顺利毕业了。所以既然学校有这样好的资源,我们就尽可能多的获取点吧,除了专业课,还有很多名家大师的选修课,不论正课还是旁听都会有所收获。

 


既然上了大学,学习就不再是唯一。GPA 3.5 跟4.0不再是能否进入研究所或是世界500强的唯一标准。要踏出象牙塔,融入大社会,社团就是我们最好的训练场。只可惜当年我没进几个厉害的社团,选个领袖干部啥的:P。其实我自知我不是那块料,就去了学校交响乐团拉琴-跟着参加比赛和暑期全国巡演,去轮滑社溜冰-大半夜跟着大部队从学校一直溜到天安门,还有个山区支教的什么组织-去了湖南一个山村当老师。哦对了,还组团(当贝斯手和和声)参加了学校十佳歌手比赛!虽然缺失那么些领导力组织能力什么的,可是谁知道呢,多年以后,我的这么些爱好,让我在纽约结识了谋投行的大banker,拿到了找工作的第一封推荐信,在09年经济危机、雷曼倒闭、金融机构纷纷裁员的大环境中成功进入JP Morgan开始工作。所以说除了学知识,多尝试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当然不是说我们坐等运气来就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要先具有相应的能力吧。所以此处省略一万字当年毕业后去纽约追梦的日子:)

 

最后,重点来了,有机会谈场恋爱吧,或许有情人终成眷属双宿双飞,我知道的就有几对大学毕业结婚的,或者一起出国的;或许荡气回肠刻骨铭心,这样正值青春年华的校园恋情过了可就再没有机会了。

 

或许世道已经变了,我这些老挂念已经过时了。但无论如何请享受你的大学时光,多交些朋友。北大让我们能战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高更远,那我们就继续加油吧!嘿!你北大的哦!


 

04

 

Kevin Lee (美国籍香港留学生)

光华管理学院

餐饮业企业家



还记得那年的夏天,从西门迈进北大那一刻,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满怀期待。现在回想在北大那四年的点点滴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也因为北大,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古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广大无边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人文精神。在北大的氛围下,每分每刻都能学习探究事物的原理,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学的能力,毕业以后保持对不同的事情探索的好奇心;学会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人生漫漫长路都能迎韧而上;同时提高待人接物的处事能力,毕竟人离不开社会生活,必须懂得人情世故。

 

大学这四年将会是一个人这辈子最自由、最痛快的时候。只要你主动争取,一定会有机会去表现和提升自己。在学校多交朋友,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都是在大学认识的。好好享受校园生活,珍惜学校赋予你的自由,可以天马行空地设计不一样的路,尝试不同的人生实验,开拓自己的爱好。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一个热血青年,失败了不要紧,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能力,对自己将来才能有更好的规划。记得要抓紧这宝贵的机会!

 

勿忘初衷,不管前方有任何困难,我们都能披荆斩棘。祝愿大家在大学生活中能留下踏实的足迹,竭尽全力,青春无悔!

 


05


BD歪歪

医学部

妇产科医生

 


看到题目瞬间就回到了那个夏天,仿佛又看到开学典礼那天父母远离校门时渐渐被泪水模糊的背影,在古朴大气的红楼典礼上我竟然什么也没听进去,任泪水浸湿着诺基亚粗糙的键盘。当时那强烈的背景离乡的孤独感又一次涌上心头,心有余悸。

 

而这样的心绪在和好久没见的Susan偶然相遇继而在未名湖边抱头痛哭、然后带着冰激淋回宿舍和三个女孩天南地北聊开后戛然而止。从此一片新天地。

 


所以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即使身处陌生的环境,也请在最美好的年华尽快开启最真诚的心,去交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会是你能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各种专业的人的第一次机会(对于学医的人来说,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机会,苦笑脸……)。而且将来的岁月里,即使咫尺天涯也要常常保持联系。因为在你跌宕起伏的人生里,任何时候的一句问候都有可能成为一次安慰、一次鼓励甚至促成一次合作。

 

前些日子,为了赶120年校庆的尾巴又回了一次北大。重新走在本来已经陌生的路上,突然当年为了一张芭蕾舞票在讲堂彻夜排队、在静园草坪上闻歌看别人起舞、高数考试前在理教门口找五叶丁香花瓣的场景又一次在眼前闪回。只是遗憾,这记忆好像太少了。遗憾当年参加了好多社团,初期热情如火,而后不了了之,遗憾没有在短暂的两年里做一些勇敢的尝试。可能是因为懒惰,可能是害怕挑战,可能因为自己设立的融入感不足。想来实在遗憾,感觉青春少了许多色彩。

 


所以想跟后来的你们说,不要畏惧任何一个新事物新挑战,也不要害怕因为付出而会经历的苦难,更不要浪费任何一分一秒。因为你们现在的年华,将是你此生最头脑清明的日子,是你们选择在自己身上着色最自由的日子,每一分的付出将来都会是馈赠。就像读书,你的所有经历都将“融入到你的骨子和血肉里”,变成那个更好的自己。

                              


06


西伯利亚铁匠

历史系

深圳大学历史系教师



和众多北大学霸比起来,我可能就真的会被定义为学渣……

 

我一直想读北大中文系。可是十五年前中文系在我的家乡不招生。思前想后觉得文史哲不分家,于是填了历史系。后来发现历史系的知识很不错。

 

北大宿舍晚上11点熄灯,一阵骚动之后就是点着应急灯度过的夜生活。我一般会摸出一本小说读到深夜。白天的时间要留给学业,但我一旦遇到爱读的小说,会毫不犹豫用一整个通宵读完,经常能听见北大36楼窗外树冠上喜鹊在清早的啼鸣。作为学渣,我读的小说绝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百年孤独》那种世界名著。大部分是《收获》、《十月》之类文学刊物上刊载的作品。万幸的是那时候网文还没有那么多,不然我估计现在自己学渣的浓度还要更高一些。在北大十年,究竟看了多少小说我已经数不清了。只是,搬离北大的时候,卖掉了一整书架的小说。

 


后来机缘巧合,我认识了电视剧制作人黄澜女士。在她的帮助和指点下,新世界的大门瞬间打开。陆陆续续读了不少电视剧剧本,还有机会与电视剧策划人一起思维风暴。挑灯读小说的经历培养了我还不错的想象力和对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把握、历史系教会我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并赋予我还不错的知识储备。在和电视剧策划们一起讨论时,我总能从自己的逻辑链和历史理解中提供更好的故事发展的方案。

 

这种符合自己爱好又和自己专业沾边的事,做起来总是充实而成就感满满。曾经有很多次机会进入影视剧制作行业工作,可是我还是选择了讲台和书桌。原因只有一个,专业需要系统性培养后才具备向精深方向发展的可能,如果自己的爱好要背负“生存和发展”的成本重担,那爱好就不太纯粹了。

 

我的想法对不对?可能还需要更多一点时间来验证吧。

 


07

 

周凯莉

新闻与传播学院

媒体界大咖



作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03级本科学生,恰好遇上了传媒业最后的“光荣与梦想”,从大学本科开始就辗转在国内外各大媒体实习,比如新华社、中国青年报、CNN北京和其他时尚类媒体。

 


记得2008年在CNN北京实习时,跟着一位韩国记者去天安门直播烟火盛宴,长安街一片欢腾,小三角的五星红旗和人们脸上的五星标记相映成趣,十年过去了,这一派盛世景象依然历历在目,让人忍不住流连流逝的好时光。当然这一次实习也造成了我的小小“经济危机”,每天中午得自费跟着CNN的外国出镜记者吃60块钱一份的“菜叶”(沙拉)——根本吃不饱哦,而且十年前的60块人民币对学生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干完活儿之后,大家成群结队吆喝着要去酒吧喝一杯,酒精过敏的我只好早早打包回学校睡觉。

 

种种轶事,想起来都是校园生活的有趣与自由,但唯一的缺憾是,在学校“折腾”的时间太短了,就跟指尖的流沙,把不住时间,更没有好好谈一场“要死要活”的恋爱。

 

如果真的有月光宝盒,希望能回到2003年初入北大南门时那一个穿着棉布连衣裙的小姑娘。那时的天好蓝,学三食堂的香辣鸡腿饭只要7块五一份,学一的冬菜包子也好吃的不要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胶原蛋白,和不灭的好奇与野心,唯一能抚慰即将中年的自己可能是这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

 


08

 

Aleyonce

信科电子系

冰鉴科技数据科学家



漫谈三件本科时候的小事。

 

每个学院总会有师兄师姐流传下来的经验荟萃,大到选专业就业指南,小到选课教材和刷夜地点,但大学四年反观自己的成绩单,成绩最低的反倒是当年用我大信科刷课机抢的风评给分最高的那些课;本科一直穿梭在院学生会,最后在三教107和学生会主席之间选择了前者,因为怕影响学习,毕竟我们是四大疯人院,最后选了折中的学生会副主席;当年特别痴迷爵士舞和声乐,应该是从那时起视Beyonce为role model,所以本科开始办爵士舞队学爵士舞,也同时在外面学声乐。

 


再疯人疯语几句。如果你是那个独特的个体,那么普适真理一定不适合,因为你的性格禀赋和起点终点只有自己知道,把这些交给别人不是偷懒就是博傻。本科时候最美好记忆的课是戏剧歌剧等爆冷的课程,不管经过还是结果。现在本科朋友搞电子通信计算机,研究生朋友在金融圈,我是FinTech圈的数据科学家,同行者寥寥,但我心甚慰。

 

从来没有什么折中的选择,最后也不过是学生工作也没有做好,也并没有好好做科研。一上来就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如果要做就奋力一搏,最后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强大,做B就做不好A这种基础假设要提防。

 

最后算一算快10年了,现在是中级爵士舞教练,依旧每周学声乐,还是同一个老师,老师上次说,你变了,以前就觉得你是个有梦想的小孩,现在觉得是特别刚毅。OK fine,有图为证说的不是长相。


 

09

 

吴殷

国际关系学院

英学国际教育副总裁、合伙人

 


太多美好的青葱岁月不知从何下手……半夜吃西门鸡翅、翘毛概邓论课、斯卡拉通宵唱K、夜夜宿舍卧谈、未名湖滑冰刀、天安门守夜看升旗……十五年前的大学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十五年前的9月份,全家人非常开心地把我从福建泉州护送到了北京大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独自在北方生活,并且是在中国最高学府这林子里,身边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精英,紧张、新鲜、兴奋……


记得第一次进澡堂子,放眼望去,一排排水龙头下白花花一片都光着身子在冲澡。天啊,我张大了嘴,这对于南方长大的从未进过澡堂的孩子来说,眼前的景象实在太奇特了,我“唰”地一下子脸红了,愣住了,羞地就往宿舍跑,我不洗澡了!可是怎么办,不洗澡不行啊。于是,我跟着宿舍同学,硬着头皮再次来到了澡堂子里,我告诉自己,这次闭着眼睛也得洗个澡。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在澡堂子里随便冲洗了个澡。有了第一次之后,慢慢地,我发现澡堂子洗澡乐趣也是多多,不仅可以跟宿舍同学一起搓搓背,还能大家伙一块聊天,多愉悦的事情呀。就这样我适应了北方人的澡堂文化了。



2003年的冬天北京特别的冷,早早地下了第一场大雪。第一次见到雪,我激动得冲出宿舍大喊大叫,蹦来蹦去,在雪地里直打滚,还拉着同学半夜去看雪中未名湖。一位东北同学一脸鄙视地看着我们,“雪地里打滚的一般都是南方来的没见过雪的娃”。哈,确实是,我那兴奋劲至今都在我脑海中绕印着。我在雪地里尽情呼喊着、雀跃着,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渐渐地,我也开始习惯了北方有雪的日子,看到了雪也很淡定了。


记得刚到北京时,北方的同学总是喜欢逗我,你喜欢吃“漏”(肉)吗?我总是很认真地回答,我喜欢吃“漏”。紧接着,一片大笑。于是,我开始很认真很努力地学习京腔,在各种词后面加儿,平舌音都变成翘舌音。就这样,我越是努力说京腔,大家越是笑我的发音,我懊恼极了。最后,我还是觉得说着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是最舒适最好听的,做自己就好。一直到现在,我经常参加各种演讲,我仍旧操着一口闽南普通话……


就这样闹腾地过了大学四年,四年里我尝试、经历了人生多个第一次,有酸甜苦辣,有欢乐有泪水,有成功有失败,正是这各种各样的经历,让我的人生更加的丰满丰富丰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入学至今已经十五年了,如今的我已经为人妻、为人母,这些青葱岁月仍历历在目。而我的大学同学们至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祖国的四面八方。虽然我们不常见面,但是我们的情谊是一辈子的,我们惦记着彼此,我们永远都是彼此的家人和财富。

 


10


小陈_特洛伊

光华金融系

金融才俊



我的北大四年,前两年过得特别慢,后两年过得特别快。


2003年进入光华金融系,那时还叫“金融实验班”。第一次班会,班主任平静地说,咱班有13名省高考状元,大家未来都要努力了。听完瞬间感觉空气都凝固了。而所谓“实验班”,就是光华尝试与国外商学院接轨,用海外教材、以英文授课。我以为自己是南外毕业的,英语估计问题不大,结果发现“实验班”对英语的重视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大一课程一大半是英语特训,老师都是从英语系请的,差点以为自己读的是英语系。印象最深的是位叫梁菠的老师,很年轻,却是大名鼎鼎的《菠菠语音》的创始人。他推荐我们看Friends,再存到MP3里听、反复地听。后来我把十季Friends听了10遍,越听越有感觉。


北京的初冬,冷的很早。11月初,期中考试刚结束,就下雪了。看着银装素裹的校园,突然很想家。不久雪化了,想家也烟消云散了,因为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发现了北京更多好玩的地方。12月底,未名湖就可以溜冰了。不管会不会的,都不想错过在未名湖溜冰的机会。以至于很多年后在纽约的洛克菲勒广场溜冰,脑海里还是浮现出未名湖的场景。


大一寒假后回到北京,就再也没有想过家。准确的说,是连假期也不想回家。接下来的几个假期,不是在外地、就是在去外地的路上。与院系社团朋友一起坐绿皮火车,去塘沽、去坝上、去白洋淀、去平遥古城、去鼓浪屿。坐在晃晃悠悠的绿皮车上,醒着的时候打扑克,困了就听着MP3打盹,听许巍的《旅行》。


大二开始,专业课猛地多了起来。大概是教授们都知道我们受过英语特训,所以直接英文授课。同学们大多囊中羞涩,买不起原版教材。班长就带着几位同学,去海淀图书城团购影印版,用手推车推回来。临近期末,居然能一周啃完几本教材,边啃边自我升华。这大概为后来踏入咨询行业打下了基础,就是不论什么资料,一周基本能融会贯通,俨然半个专家。


大二以后,同学们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大家就都“原形毕露”了。北大宿舍真是复合了堕落与勤奋两种元素的奇妙世界。宿舍是喧闹的游戏厅和棋牌室。转角到了自习室,马上是求知的殿堂,只有簌簌的翻书声和沙沙的笔记声。北大学子就是这样自如地游走于两个世界,忠诚地践行“work hard, play harder”。


大学后两年,时间仿佛过的特别快。大三上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半年,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发达资本主义”。中大没有“实验班”,因为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全部课程自然用英文授课。中大附近也买不到影印版教材,因为图书馆有所有原版教材、课程系统里有全部课件。2005年的那个秋天,我看到了北大和中大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也看到了北大努力从自身开始做的改变。



从香港回来,就到了大三下。半年不见,同学们都成熟了很多。越来越多的同学穿着正装,穿梭于各个教室,下课了就不见踪影。大家都在疯狂地找实习、做兼职,不断往简历上加内容。当时有一本《从无领到白领》,在光华同学圈广为流传,一时被奉为求职圣经。


到了大四寒假,同学们基本都确定了毕业去向。金融系40多个同学,大约80%工作,10%读研、10%出国。仅有的9位男生中(本来有10位,后来有一位北京文科状元,读了一年觉得中国社会更缺法制,决定学法报国,转系去了法学院),有两位拿到香港大摩的offer,是我们这届的传奇人物。我也拿到心仪的offer,去了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转眼到了最后一个学期,结束了忙碌的求职季,大家突然意识到马上要毕业了。于是开始各种聚餐和“腐败”:西门鸡翅、南门烤肉、钱柜、17英里…到了7月,学士袍一穿、学士帽一抛,就真的和大学拜拜了。


有时会想,如果能重回北大,我最想回到哪一天。当我听着许巍的《旅行》,我想,北大就是一场四年的旅行,每一天都有难忘的经历。四年前走进燕园,就是为了四年后不一样地走出燕园。



11


侯斌

历史学系

管理咨询& 曾经的HR小哥

 


最近开卡丁车的经历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与高手同场竞技或独享空无一车的赛道,哪种更有助于跑出最佳成绩?我想应该是前者吧。那么在北大就读的乐趣,不就是与一群牛人共同体验、相伴成长嘛。

 

当然,前提是别丢下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功利角度讲,成绩只是未来深造或工作的准入门槛,踏过去即可。但真正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是学习习惯和处世之道,比如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持续钻研直至有所洞见,和学友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亦不钻牛角尖。

 


还可以和牛人共同体验什么?举5个例子。

 

1.双学位

我们很少有机会和不同院系的同学交流。修双学位是最好的方式。选个自己当初报志愿时心心念却没上成或者最神秘的专业,不必随大流。我当时选的社会学,因为觉得很好奇也适合与历史学互补做学问(然而并没有走学术路线LOL,所以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随心就好)。

 

2.出境交流项目

在校期间,我只参加过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学期交流项目,也正因此结识了美腻优秀的博主susan。一定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学会当地语言,体验local生活。

 

3.轰轰烈烈或平淡如水的爱情

大学期间没时间谈恋爱?我认为就要谈一段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甚至上Pie版玩票大的。感情经历会让我们变得柔软,懂得取舍,值得回味。

 

4.基于爱好的社团活动

三角地每到秋季都会“百团大战”,身边各个藏龙卧虎。可是我没有特长怎么办?在发展爱好的同时,学会在圈子里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是大牛也可以树立影响力。

 

5.实习

整个研二研三,我都在实习兼职中度过。凤凰卫视3个月,是通过在北京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时认识的北青报资深编辑推荐的;新浪1年,是看到网上信息主动投递的。从实习中积累的人脉、信任、扎实地做好了哪些基础工作,是我们未来正式进入职场的关键台阶。

 

各位在校的师弟师妹和各位朋友,让我们一同享受生活的乐趣,相伴成长吧!



关注【苏珊V】回复关键字“香港职场”、“投行”、“饭商”、“护肤”、“瘦身”、“穿搭”、“眼妆”、“校花”、“向上管理”、“上班妆”等等可查看苏珊的原创文章。

更有苏珊同款福利产品不定期赠送粉丝


长按二维码关注


推荐阅读

   

阅读9525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