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揭秘】渔业暗藏新商机!这种鱼很“娇贵”,一公斤卖到300多元!

作者:央视财经 来源:央视财经 公众号
分享到:

08-18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逢年过节、喜庆筵席及亲朋好友团聚,中国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道鱼肴。透着喜气的同时,传达着人们对生活“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期许。同时,赞鱼美味的谚语也不少,比如“飞禽强于走兽,鱼鳖可比山珍”、吃鱼的孩子更聪明等等。



作为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国,2016年,中国水产品产量达到6901万吨,其中,中国水产养殖量达到5142万吨。2016年,水产品的消费量已经超过猪肉,成为我国消费者摄入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今天,央视财经频道《深度财经》记者就和大家聊聊一种特别的鱼。


先来看看关于它的关键词


极鲜美味


“娇贵”


喜欢听音乐


触网就死


“长江三鲜”之首


江阴名片


曾遇“断崖式”衰退


猜出这是什么鱼了没?


它,就是鲥鱼(shiyu)。



鲥鱼,爱恨交织


鲥鱼与刀鱼、河豚被称为“长江三鲜”,而鲥鱼便是“长江三鲜”之首。


为什么呢?因为鲥鱼比刀鱼和河豚的个儿头大,属于大型鱼,而且它的肥嫩清鲜之美味,可是一般鱼类所不及的。


有人问了,一种鱼而已,味道能有多鲜美?


在民间就有这样的说法,“红烧鲥鱼两头鲜,清蒸鲥鱼诱神仙”。当地人也会把吃鲥鱼作为美味品尝,“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篓。”


明万历起,鲥鱼成为贡品,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鲥鱼还曾被文人墨客称为“南国绝色之佳”。而张爱玲在《红楼梦魇》开篇也提及,“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如此看来,鲥鱼,真的是被大家又爱又恨,“爱恨交织”啊~


美洲鲥鱼填补长江鲥鱼空白


如此美味的鲥鱼,却从8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断崖式”的衰退,成为许多人隽永的味觉记忆。现在在长江里已经见不到鲥鱼,活的鲥鱼只有在养殖场才能见到。为了填补长江鲥鱼的空白,科研人员便引进了美洲鲥鱼。


鲥鱼为洄游性鱼类,如果能够经过科学养殖,能够将这一鱼种恢复,也是为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水产业也能更好地发展了。


不过,为什么引进的是美洲鲥鱼呢?


因为美洲鲥鱼与长江鲥鱼味道、口感相似,所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从国外引进受精卵,在国内进行孵化。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是国家大宗淡水鱼、特色淡水鱼两大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研发中心,在这里,一个个大池子养着不同的鱼,这个大池子里养的鲥鱼,都是用来做种苗的。


《深度财经》记者这次来到江阴采访的这家养殖场的鱼苗,就是从淡水渔业中心买的。


这种鱼有多“娇贵”?


在江阴,这里的鲥鱼养殖场规模都比较大,都是工厂化养殖。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养殖难度很大,应激性特别强,很是娇贵。



“娇贵”?鱼能有多娇贵?


首先,它对温度非常敏感,不能低于7度也不能高于30度。而江阴这个地方夏天热,冬天冷,只能建造大棚来养殖。而刚捕捞上来的这些鱼不到十分钟时间,就要死了,真的是触网就死。


其次,它对声音也格外敏感,饲养人员每天要在养殖大棚里要放音乐来缓解鱼的紧张情绪,连声音的分贝都要控制。


此外,它还“嫌弃”饲养员的衣服,不能穿红色,不然它们可不干,会在池子里乱蹦乱跳。




看,这鱼美味,养殖起来也是需要悉心呵护的,谁让鲥鱼内心还是位“玻璃心小公举”呢。


“娇贵”,不仅“娇”,还有“贵”,味道极鲜却难养,价钱肯定也少不了~


从鱼苗到成熟上市销售的鱼产品,需要18个月。而这里的鲥鱼上市销售的话,则是160块钱一斤。


160!对,你没看错,是160块钱,一斤。所以,鲥鱼身上的商机还是很值得挖掘的。


鲥鱼不刮鳞


这么“娇贵”又鲜美的鱼,做法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呢?


当然有,差异化也是它们“刷存在感”的好机会。


除了养殖之外,烹调鲥鱼也有很多讲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烹调不能刮鳞。



吃鱼不刮鳞?!!没错。因为鲥鱼的鱼鳞鳞片较细而且富含优质脂肪和胶质蛋白,做熟以后就成了半融化的胶状,吃到嘴里味道鲜美,而且口感很不错,所以不需要刮鳞。因此,鲥鱼也被称为“惜鳞鱼”。


据说,古时还有人用鲥鱼考验未过门的媳妇儿,就是看做鲥鱼会不会刮鳞。


写到这里,小编都有点馋了呢,一定找机会再去品尝一下这人间美味~不过,除了鱼的美味,我们更想传递给你的是关于中国水产、中国渔业的商业秘密。


怎么样,还想知道更多关于鲥鱼,关于鱼的美味和渔业商机的信息吗?那就关注今晚21:45央视财经频道《深度财经》,节目里还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你爱吃鱼吗?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你会喜欢








源:央视财经《深度财经》

本文编辑:张爽

觉得不错,欢迎点赞

阅读8960
商机 
举报0
关注央视财经微信号:cctvyscj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财经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央视财经

微信号:cctvyscj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