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式亲子综艺的市场热度,为何一直长盛不衰?

作者:传媒圈 来源:传媒圈 公众号
分享到:

08-21

来源丨全媒派(ID:quanmeipai)

原标题丨中国式亲子综艺:以萌娃明星抓眼球,背后却是深深的中产焦虑


美国社会评论家保罗·福塞尔曾在《格调》中写道:生活在中层的人承认金钱与等级差别有关,但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类型同样重要。


国内长盛不衰的亲子节目,似乎成为了新中产缓解育儿焦虑的一剂强心针。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来看亲子节目背后深藏的名与累。


亲子节目循循善诱


全国最早具有“亲子元素”的真人秀节目,可追溯到2003年开播的《饭没了秀》。主持人强子的鲜明风格、孩子们的“皮言皮语”以及每集设置的户外小任务,承包了主要的看点和笑点。


之后如《饭没了秀》之“魔力宝宝找妈妈”、“宝贝赖上大明星”衍生IP的开发,虽然让节目保持了常青的神话,但2012年之后节目的形式基本固定下来,长尾效应逐渐减弱。


主持人强子和邀请的小嘉宾


2013年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开播就频频攻占热榜话题。传统家庭“爸爸”形象的重塑、韩国原版成熟的节目制作以及明星效应,使节目以71城市组3.87%的收视率稳居同时段收视率所有央卫视频道排名首位,继而引爆了国内亲子类节目的电视市场。



继《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爸爸很忙”系列之后,妈妈们也不甘示弱。以场景解决令广大辣妈头痛问题的《辣妈学院》、明星妈妈带萌娃的《妈妈是超人》也相继推出。

 

“辣妈院长”李湘曾提到:“自从《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火爆之后,现在很多明星都开始晒自己的孩子。以前把宝贝藏起来,然后结婚的时候说自己没结婚,生孩子的时候说自己没生孩子……家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除了打造镜头前完美的形象之外,呈现明星婚后的家庭生活也成了综艺节目可挖掘的富矿。



盛极而衰,亲子节目市场的火爆,因一纸“限童令”而一度陷入低迷状态。但“台综”转“网综”、“星素”结合等策略又让亲子节目开始“起死回生”。国内首档二胎题材的综艺节目《二胎时代》就是以“全面二孩政策”为出发点,以“星素”结合的方式成功上位。

 

但过犹不及,《爸爸去哪儿》第四季中“爸爸”帅、“女儿”萌的“蕾力父女”被炒为CP后,也引来众网友强烈的不满和抵制。



抽身《爸爸去哪儿》的谢涤葵在三年之后,再次带着《想想办法吧爸爸》复出。谢涤葵曾坦言,再做亲子节目其实是一次“命题作文”。市场和平台的需求使得从亲子节目制作“隐退”的他又开始重操旧业。

 

如果萌娃不再能成为亲子节目的“王牌”,明星光环却依旧能发光发热。2016年播出的《旋风孝子》以及近期热播的《我家那小子》,通过呈现明星和父母朝夕相处中的情感纠葛、矛盾冲突,频频引发大家对中国式家庭以及中国式教育的慨叹与评判。


教育焦虑的放大镜


亲子真人秀节目为观众开启了全知的镜头,让大家得以用上帝视角,俯瞰明星的家庭生活,体察此间的喜怒哀乐。节目中亲子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最终的和解,成为了现实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问题纠葛的暂时性焦虑替代。


爱的教育:萌娃连连看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传统,因现代女性有了更多的择业空间而逐渐发生改变。学者戴锦华曾在演讲中提及:类似《爸爸去哪儿》的节目看似是女儿对爸爸的依赖,但实则为父亲对女儿的呼唤。

 

现代社会中父亲如果依旧想显示自身的“权威”地位,塑造一个成功的社会形象是远远不够的。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奶爸”不仅是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表现,也是打造全能人设、实力圈粉的不二法门。

 

奶爸辣妈的亲子综艺,生动诠释了爱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从出生开始,其实就开始了与父母分别的倒计时。分离式的教育,多季《爸爸去哪儿》均有呈现,例如黄磊爱的鼓励、neinei让人泪奔的“因为爸爸告诉我要勇敢”,以及max从一刻不能离开吴尊到可以单独和其他小朋友去执行任务的成长蜕变。




不同背景的奶爸以及性格迥异的孩子,总是会引发大家的围观讨论,比如第二季中对多多身上过度“人工雕琢”痕迹和贝儿“放养式性格”的褒贬、第三季中由夏克立父女和其他家庭对比引发的中西方教育差异探讨,等等。


密室中刘烨自娱自乐VS夏立克耐心的陪伴


“在中国,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这句话,曾经一度在坊间广为流传。而亲子节目中,很多爸爸亦把焦虑投射在了孩子的身上。

 

大竣害怕下到泥塘里,林永健用激将法激儿子下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能下去,他们多勇敢!你怎么就不能?!”不奏效时,直接简单粗暴地抱起大竣往泥里放。



在扒玉米比赛中,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输了,轩轩开始哭喊着“我要爸爸赢我要爸爸赢”。节目组让邹市明和农民以拳击比赛再战一场,宣布邹市明获胜,轩轩才破涕为笑。



在《爸爸去哪儿》系列节目中,严格型教育、放养型教育、陪伴型教育因爸爸们的性格和教育观念的差异,都有了分明的呈现。在《超人妈妈》的三季中,妈妈们也都因带娃的差异被贴上了各式标签。

 

自带喜感的“鲫鱼兄弟”让众网友对胡可妈妈羡慕不已:“上辈子一定拯救了全宇宙,才有这两个乖巧懂事的儿子。”而胡可为人母的智慧,也常常为人称道。

 


已经是三个孩子妈妈的贾静雯曾透露,自己在产后其实经历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情绪低落,身体不适,记忆减退……但上过两次节目的贾静雯在镜头前已经十足的淡定,获得了“模范妈妈”的称号。



第三季中嗯哼与妈妈霍思燕组成了“脑洞清奇母子档”,化身暖男的嗯哼,给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甜掉牙。而对于嗯哼“亦师亦友”的霍思燕,凭借张弛有度且鼓励式的教育理念,博得了众多路人粉的好感。



而对孩子过分担心、过分保护的马雅舒以及对孩子缺少陪伴和理解的包文婧,则成了经常被诟病的“反面教材”。马雅舒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是“不可以”,怕孩子被磕到,索性撤走了客厅里的所有物品。此前做饭和哄宝贝睡觉技能为零的菜鸟妈妈包文婧,只能在节目设置的活动中一步步成长。


马雅舒和宝宝们


菜鸟妈妈包文婧


一直走苦情路线的黄圣依,谨小慎微地试图消除与“徐水道明寺”安迪的生疏与隔膜,开始逐渐被孩子接纳。



姥姥和奶奶参与日常的育儿,因着代际差异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有时也会让妈妈们顿感无力。溺爱固然可以增加孩子天然的亲近感,但一味的迁就与纵惯也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埋下隐患。


姥姥想要给轩轩买玩具被妈妈拒绝


为安迪修建滑雪场的奶奶


然而全家带娃只是综艺中的昙花一现,“丧偶式育儿”才是真实的生活。《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数据显示,女性观众近三分之二。而《超人妈妈》则更是女性观众占绝大多数。爸爸在教育关心子女中的缺位,让众多想要展现全能魅力的妈妈们更加不堪重负。



从“爸爸去哪儿”变成“偶像去哪儿”,从“妈妈是超人”变为“我们都一样”,明星效应和中国家庭的特殊化结构,使得明星亲子类节目成为娱乐中缓解焦虑的致幻剂。

 

但如果“超人妈妈”忙不过来,那就需要留守老人的“倾巢出动”来承担带娃的重任。由此猜想,除了《花样爷爷》外,之后类似《超人奶奶》等节目也有可能成为亲子综艺市场上的一匹黑马,暂缓父母们的育儿焦虑。


巨婴国:中年之“惑”


早在《旋风孝子》的亲子节目中,过分溺爱包贝尔的包妈妈偷看儿子上厕所,强行带儿子去医院体检等行为,就引起过众多的争议。



而包贝尔一味地“屈从”,在无奈之余可能连他自己都很困惑“听妈妈的话”是否是一个做儿子的本分。母子双方都觉得自己有亏欠,都在极力地弥补聚少离多而缺少陪伴的那些年,但过分地迁就和一味地忍让,多少都让这份爱疲惫不堪。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出过“巨婴”的概念: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包妈和包贝尔


近期热播的《我家那小子》24小时跟拍单身大龄明星的独居生活,其间长辈催婚、催生的焦虑以及空巢青年的孤独与无奈展露无遗。以“母亲”为核心的探讨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而朱雨辰妈妈的一番言论则成为了公众争议的焦点。


衣食住行、事无巨细,儿子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的朱妈妈,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完全没有自我,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对未来的儿媳要求,则是“女人就该做贤妻良母”。



曾经的朱雨辰曾想过逃离,但生活最终还是360度被母亲牢牢掌控着,于是慢慢地从逃离变成妥协,直到让这份沉甸甸的母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



在血气方刚的少年时期,或许还可以大声说出“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但逐渐被“无死角”的爱填充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苹果和鸡蛋”也就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不可”的爱的供养。


《少年说》片段

 

纪伯伦在一首《致孩子》的诗中写道:“孩子是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把养育孩子变成一种毕生经营的事业,这份“无私”且崇高的爱就铸造起禁锢自己与孩子的“围城”,终其一生都只能在其间游荡。

 

朱雨辰对母亲掌控欲的无奈妥协、武艺对完整家庭的渴望、钱枫对感情的恐惧…也让很多人把众多的现实焦虑归罪于“原生家庭”。

 

《小偷家族》故事里的每个“坏人”,似乎都在“逃离原生家庭”,但逃离之后如果无法抱团取暖,也只能感受“寂寞沙洲冷”的“无枝可栖”。


现实焦虑症候群


传说中最稳定、最理想的社会类型,是中产占多数的橄榄型。世界知名财富智库NWW(New World Wealth)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近10年来,中国私人财富增长了198%。


世界各国/地区私人财富增幅 来源:New World Wealth


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逐渐消失的当下,中国国民收入依旧在逐年上涨,中产的绝对数量也在增加。

 

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却让中产们的生活不堪重负。很多机构都曾预测,孩子的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新中产家庭的最大负担。


但不断增多的亲子节目,也无法为父母们几何式增加的现实焦虑买单。在中产还在为子女教育发愁的同时,类似“杀鱼弟”的家庭悲剧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频繁发生。


日本中流(中产阶级)崩溃后,迅速滑入“下流社会”陷阱。日本作家三浦展写过一本畅销的《下流社会》,将“下流”人群定义为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的“社会人”。在日本“蛰居族”不断增多的同时,深圳的“三和大神”们也逐渐为外界所知悉。


用焦虑对抗焦虑无果后,“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的年轻一代也许将不再需要亲子节目来缓解焦虑,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中,也许只能容得下自己。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剧照


未来还未来,但愿“逃跑虽可耻但有用”不要成为中产阶级们的墓志铭。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阅读8786
举报0
关注传媒圈微信号:chuanmeiquanz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传媒圈

微信号:chuanmeiquanz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