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交互设计时代的欢乐颂:音乐app之体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8-26

继2010 年基于化学畅销书《神奇的化学元素》推出同名的、可以3D形式观赏化学元素的应用之后,Touchpress 公司(后在2016 年10 月重组出Amphio 公司,以下音乐类应用均归于这一新公司旗下)便进一步地将可视化、具备多重体验因素的应用开发拓展到其他领域。其中,在iTunes 上归于本公司所有的音乐领域的应用开发产品包括:

以下有中文名称的应用在中国区AppStore中有汉化版本

2012 年:交响乐团(TheOrchestra)

2013 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Beethoven's9th symphony)

2014 年:李斯特奏鸣曲(TheLiszt Sonata)

2015 年:

维瓦尔第的四季(Vivaldi'sFour seasons)

茱莉亚弦乐四重奏(JSQ,Juiliard String Quartet)

斯蒂文·赖奇的拍手音乐(SteveReich's Clapping Music)

基于Apple TV 使用的Classical Music Reimagined Amphio

(重组古典音乐)

2016 年:亨乐图书馆(TheHenle Library)


有三款应用比较偏离音乐:“亨乐图书馆”属于电子音乐乐谱,“斯蒂文·赖奇的拍手音乐”(Steve Reich'sClapping Music)应被视作闯关游戏,“茱莉亚公开课”属于视频订阅类应用,“重组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Reimagined Amphio)可能是把可视化乐谱和乐器演奏部分从这些应用中分离开来的一种形式。

Touchpress 公司的应用在业界除了在品质方面堪为典范之外,给人的最初印象也大致有两个缺点:贵,占用空间大。确实,在苹果应用市场上还未出现999.9 美元且有内购的调律应用CyberTuner 之前,在第一代iPad 的内存上限只有64G的时代,这些普遍超过30 元人民币甚至翻番、占用空间动辄接近2G 的应用实在超乎我们对一个应用的体验想象。

在这其中最受欢迎的应用恐怕非“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莫属。大致由于它的内容,以及提供免费体验版,一上市就获得交口称赞:DG 出版的四个经典版本的全本录音(其中伯恩斯坦版还有视频),对应着两种五线谱、基于钢琴卷帘记谱原理的可视化乐谱,以及大英图书馆提供的手稿全本扫描文件,每一处转调都很贴心地用不同颜色的条带分割,基本上每一个音乐素材、情绪传达都有文字说明,在末乐章中可切换出歌词。获得最大认可的是可视化乐谱与节奏地图(BeatMap)搭配所实现的视觉效果:当乐器奏响时,乐谱会跟着音乐移动,节拍地图的圆点应声闪烁。除此之外还有13 位音乐家的采访,以及类似唱片标配的“名人撰写节目册”单元。这个早已被大家烂熟于心的巨作第一次以前所未有的直观形态展现在每个使用者面前。

相对而言,“交响乐团”中采用时间跨度从海顿交响曲到萨洛宁小提琴协奏曲的八个精选段落,被诟病得较多的一点是曲目不够完整。可实际上,德彪西《“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是完整的,其他作品抽取的也起码都是完整的一个或几个乐章或片段。另外,相对而言,“交响乐团”是这些应用中最具有普及音乐的教育意义的。上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的它基本都有(除了用色彩条块分割转调段落和手稿),每段都有两个视频,画面对准的是由伦敦爱乐乐团正在担当主奏的乐队部分,另一个机位持续从正面对准指挥萨洛宁,在听音乐的同时,三者可以放大、缩小切换着看。另外,可以打开评论模式听指挥或者乐手侃音乐,甚至互相对话,就好像同时打开了乐谱、电视和电台。应用内置的乐器分组和由乐队成员录像构成的常用乐器介绍也非常适合用来当管弦乐队导聆教材,在节奏地图的基础上可以用6 元人民币的价格加购乐器效果,可以长按来淡化其他乐器的声响。在乐器和指挥的介进行360度旋转观赏,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维瓦尔第的四季”侧重点不在维瓦尔第,同样地,“茱莉亚弦乐四重奏”的重点也不是茱莉亚弦乐四重奏。前者展示平诺克(TrevorPinnock)1981 年在DG 录制的全本,在篇幅上所占比重不到整个App的一半,更倾向于展示的是马克斯· 里希特(Max Richter)基于《四季》重组出来的同名新作品,也比较简要地介绍了这些素材是如何被整理成一个更符合当代人审美取向的新乐曲;后者其实展示的是舒伯特《死神与少女》的两个版本——由茱莉亚弦乐四重奏担任的四重奏版本以及由埃弗里·埃莫若(Avery Amereau)和布瑞恩· 泽格(Brian Zeger)演绎的艺术歌曲版本,文案内容也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逐一介绍什么是附点节奏、交响乐团等各种知识及亲民又贴心的选曲,一下子飞升到了直接甩出简化的曲式框架图以及探讨晚期浪漫主义中的死亡命题。两版《四季》都是弦乐队为主的小提琴协奏曲,因此在节拍地图的视觉呈现基础上,App 运用了近似色的圆点,在不同篇章、以及不同乐章中有渐变效果的过渡转换。在平诺克的版本中,文字部分有十四行诗和评论两种选择,乐谱可供选择的版本依然是五线谱和可视化乐谱。在新作中,其他乐器组的功能被淡化无需内购,所提供的三种视频镜头之一不时在担任小提琴独奏的丹尼尔·霍普(Daniel Hope)和他身后乐器组之间切换,表达竞奏的概念,一个镜头负责完整呈现整个乐队的动态,另一个镜头则在经常无所事事的作曲家(因为他只负责播放电脑上早已预设好的电子音乐、按几个琴键)与几乎全程都在奋力拉琴的丹尼尔·霍普之间切换,暗示在这个新作品的演奏过程中对于指挥之席的角力——实际上,在DG 出版的唱片中,这个作品的指挥是由安德烈·德· 里德(André de Ridder)担任的。

视觉效果最简洁的“朱莉亚弦乐四重奏”则是使用一个八度的七个圆点结合了节奏地图和可视化乐谱。四件弦乐器分别用黄、橙、粉红和紫色圆点和条带,也附上了随音乐滚动的五线谱。提供的两种视频角度分别是有选择性的全景、近景,和把画面均分成四块、正面对准四个演奏家的固定镜头。而艺术歌曲部分则把灯光聚焦在埃弗里·埃莫若身上,搭配舞台画面的除了歌词以外只有少量精简的文字介绍,没有提供任何乐谱信息。


“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在视觉效果上比较有喜感。摄像机都是固定机位:穿过钢琴的琴弦正对着史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的正脸、以平视的角度从侧边对着他的半身、另一个从他的头顶向下对着他在钢琴上跳动的双手。由于可视化乐谱只需区分左右手,官方说明中的音符瀑布(NoteFall)非常酷似钢琴游戏Synthesia。在激烈片段的时候的观感就好像在从不同角度看一个老艺术家在非常执着、卖力地打钢琴游戏。文案部分花比较多笔墨对这个作品的结构做了分析,并对奏鸣曲式有进一步的延伸,但这个作品本身的作为奏鸣曲式结构的例子是非常不典型的:它非常庞大、复杂,各种合理的分析结果都适用,并没有绝对的定论。

Synthesia游戏

尽管这些App的制作是如此精良,却未必能够起所有人对它们绝对的热情。对于分析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末乐章、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受过一定音乐专业训练的群体来说,这些音乐App给自己进行细读经典的版本存在各种别扭和奇怪,用作入门导聆的话又太沉甸甸,最大的受众群体大概还是有足够好奇心和耐心的乐迷。在中国区,这些应用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聚集在汉化后:错别字、各种无法读通、机翻感严重的句子甚至是硬伤,而这些支持四种语言的应用竟然不能像“神奇的化学元素”那样一键切换语言。目前看来,汉化后正常些的是朱莉亚弦乐四重奏(但也不是没有硬伤)那款亨乐乐谱。

除此以外,让乐迷最欣喜的,乐谱与演奏之间的高度关联却是最让我感到困惑的。为了降低读谱的门槛做到普及音乐,每款应用都配备了可视化乐谱,尽量配以节奏地图。简化的乐谱虽然现在已经能在诸如The One智能钢琴、类似Synthesia的这种游戏中对键盘乐器演奏的学习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但这种卷帘记谱法暂时未能真正取代钢琴中五线谱记谱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它以一种太过于绝对的方式表达了实际上具有相对空间的音乐。举例:某个音有三个四分音符时值,可能长三秒,也可以是两秒,但在这种midi式思维的记谱中,它只能是具体、扁平的一块长三秒的规整条块。这种切换并不是macOS和Windows、不同语言对某一段文字互相翻译的切换,可能更近似二相箔的降维攻击。几乎很难能想象,有哪种给人阅读使用的乐谱是如此绝对的。在大多数的记谱法中,乐谱的标识系统无论繁复、清晰或是散漫,从谱面到演奏者再到触发声响的信息解读和传递过程中,都存在一种想象的抽象空间。正由于这空间的存在,无限种不同的演绎才能被构想和接纳。而这种以可视化的块状来对应音高、强弱起伏的方式则是直接把所有信息代入到不同乐器或人声中,消灭了这一空间的存在。这种具有强大执行力的记谱显然更适合机器而不是人类。关于真正落实到认读乐谱的问题,Amphio的态度也很保守。自家的亨乐电子乐谱提供的就只有五线谱,没有做折衷的任何妥协。不过,排除对简化记谱法形成依赖的忧虑,我还是宁可相信在对个别经典作品的赏析这个语境范围内,降低读谱障碍的有效性非常强。

此外,很遗憾的是,在所谓的完整乐谱中也存在乐谱不精准的情况。比如贝九末乐章的打击乐组中有:定音鼓、三角铁和“打击乐器”——这个所谓的打击乐器其实包含大军鼓和钹两件,它们被缩略并成了一行。乐谱展示的不公平还存在于马克思·里希特的新编版《四季》中,购买时非常好奇电子音乐的程序该如何置入某种记谱法,可制作团队的处理方式是:有比较清晰可辨是乐队声音采样会在原乐谱中不添加“电子”声部,而是分散地记在某几件乐器的那行上,其他电子音乐的声音在两种谱面上经常都是一片空白。

其实,这些应用中的节奏地图、可视化乐谱的效果对于色觉异常者或联觉者也极度不友好——这点或许看起来过于挑剔(对于联觉者而言雪上加霜的是贝九中看起来贴心的,表示不同调性的条带)。折衷的做法也有,比如像在《四季》中使用的类比色圆点就好过对比色,或者干脆照顾周全,改为包括灰阶在内的多套色彩方案或者干脆自定义色彩。其实这个要求并不算苛刻。除了照顾少数群体的必要性,我们总也希望音乐教育从一开始就不要有限制受教者想象力的导向。

而个人很喜欢这些应用的地方可能却相对隐蔽:在交响乐团、朱莉亚弦乐四重奏以及李斯特的奏鸣曲中可以开启的音乐家随着音乐和乐谱的行进唠嗑的模式。这是一种完全有别于单纯的课堂、音乐厅、录音、录像、电视、广播电台……的聆听体验,也可能是最贴近音乐家们在台下排练音乐时的状态和心得体会。

十分建议大家可以都先入手史蒂夫·莱希的拍手音乐来体验一下制作公司的魅力。这款应用不但体积小,还是免费的。足够有趣味性,也足够难。

当问题涉及音乐普及,实在有太多话题可以深入:对于古典音乐,识谱真的是欣赏道路上必须的敲门砖吗?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只能围绕乐谱展开吗(既然早已有理论上不需要记谱的电子音乐)?“标题音乐、xx时期好入门”,算不算一种刻板印象?在此,不妨先暂且把这些问题搁置,留给心明眼亮的读者去思考吧。

文:周河清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爱乐》2018年第8期」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阅读9155
音乐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