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那么多时间管理方法,道理都对,为什么对孩子就是没用?

作者:临海教育 来源:临海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08-26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时间管理的书,也尝试逐一用在孩子身上,看起来还是没有用呢?


因为孩子脑子里没有时间,也并不觉得时间珍贵。


遇到的每个妈妈几乎都在跟我抱怨,孩子各种磨蹭啊,一点都没有时间观念啊。


单说叫孩子起床这事儿,都是亲子关系的极大考验。用尽所有招数,还是叫不起来。


做别的事情也是,你催得着急,人家不急不慢……现在多亏是暑假,一到开学季,每天都跟打仗似的,鸡飞狗跳。


可是,假期不养好习惯,开学还了得呀?



跟伙伴们聊到这个选题,大家对此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


市面儿上的时间管理书,多如繁星。要问哪本有效,也说不上来。


道理都是对的,说得也很好,但是,时间为什么管不好?


突然,脑子一晃而过两个疑问:


时间是个什么存在?

我为什么要管时间?


得不到答案……


继续想,假如我是孩子…… 

终究是忍不住想吼一吼:



别动不动说怎样管理时间!


你先告诉我什么是时间!


再跟我说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管理时间?!




孩子的时间感是什么?


研究这个问题前,我承认,从来没想过,也不知道答案。


搜素专业资料的结果竟是:

孩子的脑子里没有时间!



千真万确!孩子的眼里只有“现在”,他不知道什么是“明天”、“后天”以及“昨天”、“前天”。他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所以在成人的眼里,他们不会管理时间,就知道磨磨蹭蹭。


书上说:“人是通过海马体记忆的,在两侧耳朵深处,各有一个海马体。海马体受伤,就会失去时间感和记忆。


海马体对一件事要发出“要记忆”指令的次数多,在事后回忆时,我们就会感觉时间过得越慢。


小孩子因为对各种事物都感到新奇,海马体就会频频发出记忆指令,所以孩子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恍然,小孩子的时间感原来是这样的。


因为他们的世界,需要关注、记忆的事情太多了,持续的刺激会让时间“变长”。


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会越来越快,这是人类共通的感受。


所以,不要用我们感受到的“快”去匹配孩子的“慢”,否则不着急上火、发生矛盾才怪呢?




既然没有时间感,我们该怎么引导孩子去感受时间呢?


在时间感受上,家有迥然不同的两宝,我说一下自己感受。


大大上学,每天早上都在催我:

“妈妈,快点儿!我上学要迟到啦!”

好崩溃,才七点一刻!


小小呢,上校车前一个劲儿磨蹭:

“妈妈,我还有礼物没准备呢。”

“妈妈,不要着急,我拿一支彩笔!”


喏,两孩子,一个爹妈的,对时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何况天底下那么多孩子。


怎么办呢?


有规律地过好每一天,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


学会安排好自己的24小时,才能管理更长的时间。


首先,教孩子认识时钟。



有专家建议,在每个房间都放一个时钟。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时间的概念。


比如,孩子们差不多七点起床,我们会有意识地说:


“快七点了,要起床了哦。”

“短针到7那里的时候,就是起床的时间哦。”


孩子认识时间,是从时刻开始的,因为是简单的数字,比较好量化。有意识引入时刻的概念,慢慢地,孩子就把生活和时间连接起来了。


然后,带孩子去感受时间。


感受时间的方法有很多。


我给大家推荐我家姥姥的管用两招:


招数一



孩子有一阵吃饭磨蹭,姥姥用了一招,孩子吃得又快又多,就是数时间


“我闭上眼睛哦,数数数到二十秒,看看嘴里的饭吃光了没有?”


然后,孩子们使劲儿吃。


招数二



有时候跟孩子们玩儿计时做事游戏。


“我看看,宝贝们自己穿鞋用了几分钟呀?有没有比上次快哦?”


“我消失5分钟,看看你们能不能收拾完这堆雪花片和乐高。”


每次都很见效。


除了这两招,我给大家推荐对我家两孩特有效的工具——闹钟



这源于我早先读到的一本有关番茄钟的高效时间管理法,就想着孩子也需要啊。


立马去买个卡通闹钟。教会孩子怎么使用后,就让孩子们自己来制定计划并设置闹钟了。


太神奇啦!闹钟成为最强帮手,不用我催他们。他们耍浑的概率大降,亲子关系也缓解了。


因为,闹钟在告诉他们:自己的时间,自己管理


其实,感受时间的办法有很多种,只要适用于自家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总之,让孩子越早体验到管理时间的好处,他就越容易建立起自我管理的行为模式。


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帮孩子建立各类自我管理模式,肯定很曲折;无论怎样,保持好的心态,切记不是让孩子照我们说的做,而是引导孩子去感受,有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去学习探索。



好了,让“脑子里没有时间”的孩子,感受到了时间,接下来呢?


我为什么要管理时间?


时间多得是,不觉得珍贵啊。孩子仍然没有概念!


有价值,让时间变得无比珍贵。



同事H老师跟我讲了最近她家儿子钢琴考级的事。


快考级了,每天安排两小时的练琴时间,都磨磨唧唧的,还常常完不成。


某一天,她儿子练嗨了,突然问H:


“妈妈,我可以跟音乐老师合奏钢琴吗?”


“当然可以啦!”


“那你下学期给我报学校的钢琴兴趣班嘛,我想跟老师合奏。”


“没问题!但是,如果你这次考级没过,怎么好意思跟老师合奏呢?”


“对哦,还有一周了,我赶紧练琴去!”


令H欣喜的是,娃竟然自己开始制定练琴计划了。


看出来孩子为什么要管理时间了?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这件事有价值、值得做!


比如发自内心的梦想,比如很想做什么,比如兴趣所在,他自然就会知道时间的珍贵。


作为父母,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孩子发掘这个点。


因为,这是孩子的内在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就可以把目标进行细化和倒推,他就会知道,我从现在开始,需要做什么?才能解决“我凭什么要去管理时间”这个问题。



对于孩子的这个年纪,谈“梦想”可能有点难,或者有点大。那我们将孩子已有的、觉得很重要的东西,跟时间绑定起来,产生很自然的行动力。孩子自然就明白,我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所以,蹲下来问问孩子:

“你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或者,


“你这么喜欢跑步(或者别的什么),想不想跑个马拉松?”


鼓励孩子:

“我相信你一定会实现!”


然后呢?


“那我们看看怎么去实现呢?今天要做什么?这月要实现什么?今年要怎样……”


鼓励孩子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于他而言有价值的事,他才听得进去后面的事情,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时间的珍贵。


当你还在嫌孩子磨蹭、拖延的时候,换位思考以上,会不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孩子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而时间管理,又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我们成人尚且搞不定,何况孩子呢?


说到底,都是为了教育好孩子。那,好的教育是什么?


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什么,像算盘上的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而是,让我们一起去更多地了解孩子,慢慢开启他对时间的感觉,尊重并引导孩子尝试他认为有价值的事;让他懂得时间的珍贵,从而真正激发其内在动力。


然后呢?


我们才能谈论时间管理这个事儿,时间管理的招数才能够慢慢用起来。


01


常有读者朋友向我咨询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用一篇文章的篇幅统一来说一说。


时间管理有用吗?当然。


生命赋予每个人每天24小时,谁也不比谁多。


刨除天赋机遇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因素,导致人与人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看你把这份宝贵的资源用在哪里,以及,怎么用的。


用在哪里,决定了我们选没选对适合自己的方向路径,怎么用的,则决定了我们的前进效率,即:是否最大限度地做了有用功,行动是否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以小明同学为例,看看在时间管理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小明同学对未来已有了大体的规划和打算,对自己要求也蛮严格,每晚躺在床上即将入睡时,都在脑海中大致规划一下明天要做什么。


这一点他做得很好,我们每个人最好都对将来有个宏观的展望与愿景,确立好大方向,在日常低头苦干的同时,隔三差五抬起头瞄一眼,一来防止自己走偏;二来观察一下环境变化,看是否需要调整;三来方便将宏观愿景切割成中观的阶段性目标。


接下来便是落实到每一天的微观执行,一夜过去,新的一天开始了。


02


起床后,小明为自己设置了今天的任务表,在手机便签上写好今天需要做的几件事。


(1)完成今晚前要上交的策划方案。


(2)为考取某个证件准备1小时。


(3)健身40分钟。


(4)做10分钟一直不想做的事。


(5)碎片化时间阅读文学经典,听一节网络赏析课。


这份任务表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讲究在里面。


首先我们注意到,小明并没有细化到几点到几点必须做什么,而是只列事情,不做硬性要求。


这样保持了计划的弹性,因为每个人,每一天,每一时段的状态都会有差异和起伏,而时间管理的一个内在原则就是:趁状态好时多做事情,状态差时就尽量不做。


我们总是喜欢在相同的时间内制定等量的计划,表面上看着工整有序,却反而让我们在状态好时没能做正确的事,这是很低效的。


其次,在这份任务表中,小明将比较紧迫的事情放在了今天的最前面执行,这也是比较合理的。


我们常去纠结到底是先做重要的呢还是先做紧急的呢,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要做就先做紧急的,因为紧急对你来说就已经足够重要了。把紧急的事先完成,甭管完不完美,确保先完成再说。


这样可以卸下你的心理包袱,防止一天的节奏都被事压着。


03


接下来,我们看到小明的给自己设置的第二项任务叫做:为考取某个证件准备一小时。


注意,任务表,就是人对今天自己的要求,而要求的“说法”,也是有规律的。


小明的第二项任务,并没有给自己设定程度性或结果性的目标,而是设定了一个过程性目标。


也就是说:他不要求自己要做多少,学到哪种高度,而只是简单要求自己:抽出一小时,在这一小时内,专注认真地为某个证件考试做准备,即可。


这样做的原理在于:备考对于小明来说,是个长线工程,周期长,反馈到来的也晚,且这个大工程不是一口两口就能啃下来的。


对待这种长远目标,对自己的要求最好是放在过程上,这样每天不要求别的,不去想能不能考多少分,或者到底要读多少页复习资料,只是要求自己:专心认真做它一小时就行了。


如此,一来,可以保证步伐沉稳踏实,心态稳定平和;二来,每做好一次就会有一次完成感的正面反馈给你,积极性就能长远地保持住了。健身40分钟,也是这个道理。


04


再来看任务四:做10分钟一直都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两件事长久在心里藏着。


这样的事情要么是比较难,比较复杂,要么则属于你提不起兴趣的一类,所以你总想拖着。


无妨,要求自己做10分钟就行了。


比如一项枯燥冗长的毕业设计,或者是一本数学习题册。


这类事物每多搁置一天,你对它们的抵触感和恐惧感就多增长一分,最终往往任务量和难度没变,你的心理障碍却积少成多。


这时可以试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接触它们十分钟,比如,今天为毕业设计做十分钟的资料准备,或今天花十分钟做一道题。


注意,就十分钟,哪怕十分钟后还有余力,今天也到此为止,明天继续;如果只做到五分钟就受不了了,好,那就五分钟,明天试试六分钟。


小步伐的接触一方面可以让你在心理上把放大了的负面感受压缩回合理范围,甚至产生兴趣或动力;


另一方面,可以让你对这个大问题有个具体的把握,每天10分钟,持续一星期左右,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会被你撕开,节奏也被荡起来,不需要再动用初始时期那么多的毅力与坚持,惯性自然就推着你往前走了。


05


小明为自己设置的最后一项任务针对的是每天的碎片化时间。


他对自己的要求是:用碎片化时间去阅读文学经典,并听一听网络的作品赏析课。


其实碎片化时间用来做任何有益的事情均可,但自我提升也要结合自身,做明智的选择。


比如小明,从他的第一项任务看出,他的主业是文案策划方向,隶属文字与表达大类,那么阅读文学经典,培养语感,拓展表达方式对他的主业来说,就是有辅助促进作用的。而且文字与表达能力是基础性、百搭类的技能,哪里都能用得上,是个人提升的最佳选项。


此外我们注意到,小明同学贵精不贵多,碎片化时间很丰富,他却有意识地将碎片化时间归纳集中起来,做整块的事,这很聪明;同时,听一听作品赏析课程,也相当于给自己设置及时反馈,有引路人,既保证了高效,也符合刻意练习原则。


最后,关于时间管理,我们还需要重视到一点,那就是休息,正确的休息。


张弛有度,休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人在休息时总爱玩手机,以为这样就放松了。


这是个错觉,玩手机看似没有工作,却在持续调动你的注意力。每个人每天的注意力资源十分有限,恢复精力的最好方式是平躺小睡一下,不要超过二十分钟,出去散散步亦可。


至于如何把握工作与休息的频率间隔,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简单说即:每25分钟左右为一个番茄钟,每工作完一个番茄钟就主动休息8到10分钟,休息时就纯休息,番茄钟内保证专注、沉稳、心态平和就行了。


以上,我们以小明同学为例,跟大家分享了些时间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心得,希望你能利用好时间这个最公平、最有力的武器,它是不会辜负你的。



主编丨昍 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教育碎碎念!

阅读8511
举报0
关注临海教育微信号:gh_868620bd33d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临海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临海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