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宫斗剧总是发生在清朝?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8-29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大唐雷音寺(ID:datangleiyin),作者袁榭。


最近清宫戏又火了,《延禧攻略》、《如懿传》大热。国产古装戏中,清朝宫斗戏是近30年里占比最多、被讨论最热烈的剧型。

 

这就不能不令人好奇了:清朝真有这么多后宫妃嫔间的争斗么?为啥电视剧总是拍不腻啊?

 

如果了解历史,在古代中国的各政权中,清朝的后宫争斗算反而是最平淡的——

 

清朝的宫斗既没有汉唐的血腥重口味,投毒暗杀、绿帽扒灰不是常态;


清朝的宫斗也没有宋明的戏剧化,宫女不会被欺负得要半夜勒死皇帝;皇后与下级妃嫔们打架撕逼时也不会一耳光误扇到皇帝脖子上——挨这一耳光的宋仁宗还是“狸猫换太子”的男主角。

 

为了在最集中最跋扈的皇权里分享更多的份额,后宫妃嫔间的争斗方式,不外乎通过操纵皇帝的感情直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或者通过生育来影响皇位的继承交接,间接提升地位插手权力。

 

不巧的是,清朝的政体特色,正好把这些通道统统堵死了。



01

 后宫嫔妃的话语权主要靠娘家


首先,在当代清宫戏描述最多的顺康雍乾时代中,皇帝的妃嫔们,不可能通过操纵皇帝的感情来争权。当时清朝后宫中最有地位的妃嫔们压根不需要争,自然就会有权,甚至是皇室求着来分享权力的。

 

为何?因为她们在出嫁前都是漠北、漠南、西套诸蒙古宗王的女儿、姐妹、姑姑,她们的婚姻在大清国是宪制性基石的制度安排,代表了“满蒙共天下”的承诺,从亲缘和制度上确认满清皇帝同时也是蒙古诸部共拥的大汗。

 

清朝从立国开始,就面临着最严峻的军事考验,与漠西蒙古、汉地军阀的数次战争,来援的蒙古骑兵,带队将领不是太后的侄子,就是皇上的亲家。这种维系政权稳定的根基,是低档次的小老婆们通过撒娇作态就能改变得了的么?

 

了解这种背景,才能更好理解清朝历史中不多几次公开的后宫风波。比如顺治帝废后,只有当代的电视剧观众才会把此事看做夫妻感情不和谐。

 

真正的症结在于,当时清朝宫廷中不被皇帝掌控的那股势力太强势。皇帝的妈妈和老婆都是科尔沁蒙古的公主,皇帝的“辅弼”是有兵有实权的叔伯和老仆们。顺治帝名义上是帝国的至尊,结果公务得被老头子们指点,私生活得被舅舅家安排,随便哪个二十来岁的青年都不能忍,不发飙才是怪事。

 

当时后宫中真正有权的妃嫔多牛逼,连外国人都知道。朝鲜使臣是这么跟本国汇报的:“失宠黜还其国,而生子,年今十四,清人屡请于蒙古,而终不送还。” 顺治甩掉的那个老婆,一点没有废后的凄惨,带着儿子回娘家说走就走,永世不再和清朝皇室搅和。那些娘家势力小的妃子就盼有儿子可以争接班人地位,但科尔沁蒙古的公主却要把自己的儿子扣着,给皇帝脸色看。

 

这样天生C位的女主,还需要宫斗?



02

满清主要是兄弟斗


妃嫔想靠生儿子抢接班人C位,在清朝后宫中的可操作性其实不高。因为按满清政权的基础制度安排,皇权并不特别集中,皇位甚至不一定是自动父死子继的。

 

按清太祖的安排,帝位的继承应该由八旗掌旗贝勒开会决定,不能选出大恶人。“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强梁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自肆,获罪于天”,“尔八王中择其能受谏者,即嗣父为国君。若不纳谏,所行非道,尔八王即更择其能受谏而好善者立之。”

 

虽然之后没有任何一届君主是严格按此制拥立,但这个基础制度给帝国的继承定下基调:排斥按妻妾地位的“立嫡”和按年齿顺序的“立长”。所有君主,至少要在宗室内满足“选贤与能”的标准。

 

所以皇帝的大小老婆们,靠生儿子就要抢当下直至之后的权柄,那是休想。清朝三分之二的君主,生育的儿子都不止一个两个,继承制度又是选拔而非排序,要是某皇子的老妈太跳,反而会毁坏儿子以后接班的希望。

 

正是由于清朝的这种继承制度,造成了康雍两代的另一种“接班宫斗”,给后世的影视编剧们留下了无穷多的素材。

 

雍正他太爷爷皇太极的接班算是先皇中最顺利的,叔叔伯伯哥哥弟弟们开会,不到半天就决定,由声望和战功最显著的人接位。就算这样,也有正蓝旗主阿敏差点带蓝旗兵分家拆伙的插曲。

 

雍正他爷爷顺治帝接班的过程就刺激多了,重臣与宗室的讨论接班会议上,有按威望拥立先帝之弟的动议,有按遗爱拥立先帝长子的动议。结果索尼与鳌拜调兵“张弓环矢”“保护会场”,在议事现场“佩剑而前”发言。大家捏着刀子开会,才有“先帝第九子接位、先帝之弟辅政”的交接班安排。

 

相比祖辈动刀子,雍正帝与哥哥弟弟们争抢接班人位置,算是很尊重传统、积极参与选拔的淘汰赛。但雍正帝登位,是因为党羽封锁先帝行宫和首都,抢先散布康熙“决定接班人的口头指示”,这在选拔制中属于作弊。论势力,掌握八旗大部分军力的皇子不是雍正;论声望,比雍正口碑更好的亲王至少有三四个。结果雍正帝靠可疑的幕后操作出线,实在难以服众。无怪之后十多年的政局中大清洗不断,批判材料多到能养活一大批现代网络写手和编剧。



03

清宫宫斗剧的历史脉络

 

清朝后宫会不会有类似现在宫斗剧中的复杂感情纠葛呢?有是有的,但结局绝不喜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后的妻妾中,乌拉纳喇氏和他感情最好。因为这个老婆年轻,有近三十年的年龄差距;还漂亮,“饶丰姿”;还聪明,“有机变”。是不是很像现在宫斗戏的女主角们?聪明漂亮,和老公亲密。结局也应该“最后他们幸福地永远在一起”吧?

 

呃……某种意义上讲是没错啦,努尔哈赤病重时给儿子们密留遗嘱:“肄吾终,必令殉之”,在他死后,满洲诸王们忠实地执行了先帝遗嘱,将乌拉纳喇氏殉葬。两个人在坟墓里幸福地永远在一起了。

 

如果清朝从制度上就不是宫斗最烈的王朝,那么为啥现在宫斗戏全是清宫戏呢?这是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现实因素的。

 

自从上世纪30年代出现古装题材的影视作品以来,选材放在哪个时代就是个让片方头大的事。

 

选“狸猫换太子”、“梅龙镇”这种旧IP吧,和目标客户群的气质不搭,当时进电影院是中产小开的享受,总不能让这些爷和下里巴人们一起看乡下社戏演烂了的题材。

 

选“杨/岳/薛家将”等等旧IP吧,除了陈旧还有政治风险。本来现实生活中就天天打仗、避难、和谈这些消息没完没了,影视业还要拍战争题材,不腻吗?要是拍成热爱和平的调性,热血青年会来砸场子。要是拍成支持战争的调性,审查部门就好奇了:是想煽动谁,还是想影射什么?

 

当时电影人们,发现了最方操作的古装戏题材,就是黑慈禧太后。拍贬损慈禧的片子,能让层次低的观众看色媚惑人、深宫血腥,能让层次高的观众看保守与开明的矛盾、腐朽与进步的冲突,稳赚不赔,不惹事,风险极小。

 

这个风气持续近四十年,直到1980年代港台电视剧产业兴起仍未衰退。把观众的现实焦虑投射到清宫题材的影剧上,也成为中文世界中影视业者的首选思路,迄今未改。

 

大家最熟悉的清宫题材剧,投合目标观众的时代烙印都很明显。《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是“满清雄主治国的主旋律”。“刘罗锅系列”、“纪晓岚系列”、《康熙微服私访》系列,是“满清文艺战线/司法工作者配合大领导的反腐倡廉”。每部《还珠格格》,都是穿着清朝外衣的青春少女情感剧。《金枝欲孽》等TVB清宫剧,都是穿着清朝外衣的成年女性情感剧。

 

《2018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称,当下收看电视剧的群体中,月收入在2000-6000元的人群占比最高,是64.2%。又有数据称,2011-2017年,中国大陆电视剧女性观众的比例是51.4%-53.8%。现在的清宫戏,就是精准投放给这些女性看的。

 

现在男屌丝们想着“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女屌丝们也会抹着劣质面膜想着“霸道总裁爱上我”。《甄嬛传》的导演明说了,投放给这些女客户看的清宫剧,就是穿着清宫外衣的“初入职场的女大学生到职场 CEO 的成长史”。一个大妞入职新工作,上踩天下踩地中间踩空气,地位火箭式飙升,明枪推不动暗箭打不掉,即使被亲人利用、与闺蜜反目、被爱人误会,最后也会幸福地和老板……哦不,爱人在一起。

 

说到底,清宫戏永远是类型片。主流电视观众是老干部、中年人,清宫戏是一个套路。主流电视观众是女屌丝、年轻人,清宫戏又是另一套路。哪天国产电视剧只剩小学生看了,清宫戏说不定会拍成带辫子的巴拉拉小魔仙,到时还可以将之包装为向港产道士僵尸片致敬的复古作品。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中国最宜居城市?苏州的焦虑与从容


新闻传播,中国大学最没用专业




阅读9752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