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这5位老师和中外记者面对面,他们这样描述中国教育 | 新时代,筑梦人

作者:微言教育 来源:微言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09-05


9月5日上午,国新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优秀教师代表围绕“与教育改革发展同行”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这5位老师分别是: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吕杰;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薛法根。

 

他们都回答了哪些问题?谈了哪些感受?教育小微带大家到现场一起看↓↓↓




1

关于教育发展变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请老师们结合各自工作经历谈谈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方面的发展变化。



■ 陶文铨:高等教育建立和健全了学位制度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等教育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和健全了学位制度。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没有学位制度,招收应届生不授学位,改革开放之后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1984年国务院批准首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等22所院校建立研究生院,加强对硕士、博士培养的指导,应届生招生数字也大幅增长。我是1962年西安交大毕业,考上西安交大研究生,那是国家第一次招考研究生,整个学校只有14名,但是今年西安交大有5248个硕士,1402个博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倍。大量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对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陈立群:没有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用几个少、几个多来归纳一下。


几个少:没有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少;单位班级人数越来越少,都在进行小班化尝试;教师低效劳动时间越来越少。

  

几个多:一是现代化校园、现代化教学设施越来越多;二是高学历教师越来越多;三是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



■ 薛法根:变化最大在课堂


作为老师来讲,实际上变化最大的还是在课堂。网络时代,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意识,远远超过了教师的想象。我在师范的时候,老师说,要给学生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还要常流水,还要不断地学习,这就是学生改变推动教师改变,推动教育改变。我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孩子变化得太快了、太大了。一个合格的先生一定要首先成为永远的学生,要不断地学习,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变化。



■ 吕杰:职业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职业教育,在我们中国发展渊源流长,但真正蓬勃发展和壮大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出台大力扶持职业教育政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学校从建校至今,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金扶持下,焊接设备从原来的10台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台,同时还配备了3台焊接机器人,培养了自动化焊接的学生,实现智能化焊接,场地扩大到原来的5倍以上。所以我们对职业教育、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信心满满。



■ 支月英:最美的房子是学校


我今天带来一幅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我们学校从前的泥巴房漏风漏雨,现在变成了全封闭校园,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最美的房子是学校。


这几年愿意去偏远地方任教的老师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主动要求去支教,因为学校在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很好了。看到孩子们走出校门的背影,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幸福和感动。我在山里38年半,我感觉很值。



2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


路透社:


政府对教师的薪水和设备方面的支出是否足够?在教育领域政府应该做哪些工作来支持教育发展?



■ 陈立群: 设施设备、教师待遇都有很大提升


无论是城市还是现在的国家级贫困县,学校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这些年有了巨大的进步,设施设备、教师待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我们有专门针对乡村老师的补助。从我从教、做校长30多年的经历来看,教育整体发展非常快。同时,怎样能够在快速发展当中促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这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我们都在朝这个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 薛法根:越来越感觉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对教师的关怀


教育资源的配置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一是国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


二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我们实行的是集团化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政府加大投入,进一步发展优质教育,包括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的改造等。


总之,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对教师的关怀。



■ 吕杰:中职学校不收一分钱学费


前几年我们大专收学费,中职是省内、农村孩子不交学费,但城市孩子需要交。从去年开始,中职学校学生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不收一分钱学费。



■ 支月英:国家政策好了,教师幸福感有了


我们有一定的进山费用,所以教师现在愿意去边远山区任教;我们地方政府还加了“8个1”,就是给每个教师一部电动车、一个电饭煲等优厚条件。国家政策确实好了,教师幸福感有了。



3

关于乡村教师待遇


新华社:


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国家一直在鼓励和激励优秀的年轻人才到乡村去支教或者从教,现在情况怎样?你们的身边是否出现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乡村教育?



■ 支月英:乡村学校的建设都比较好了


目前,乡村学校建设都比较好,农村家长比以前更重视教育,但还有部分家长在外打工,儿童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在山区教书,乡村老师比城里的老师压力和负担更重。城乡教育还存在差距,希望农村的教育越办越好。



■ 薛法根: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好教师就能留在乡村


城乡教育最大的差距体现在教师队伍上。在国家投入下,硬件设施差距逐年缩小,甚至与发达地区基本上没太大差异。要把一些好老师留在农村,有三点:


一是事业留人。要给他一个广阔的空间,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二是感情留人。要给老师更多的关心关怀。


三是待遇留人。我们地区对农村教师要提高一级工资,有下乡补贴,在其他的福利待遇方面尽可能给予比较好的待遇。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好教师就能留在乡村,特别是优秀的青年教师和人才就留在了乡村。



4

关于做好老师


人民日报:


我们常说教育大计教师为先,马上要到教师节了,想请各位杰出的教师代表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好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怎样做一名好老师。



■ 陶文铨: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专业,教师要热爱学生。



■ 薛法根:好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对基础教育来讲,一个好老师首先是让孩子喜欢你,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 陈立群:  好老师要有一种教育情怀


好老师要有一种教育情怀,要有一种专业精神。



■ 吕杰:  好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应该是学生的家长。



这5位老师都有着怎样的教育经历?随教育小微一起来了解他们↓↓↓


优秀教师代表——陶文铨


陶文铨,男,汉族,193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交大西迁后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是“西迁精神”的传承者,秉承历史传承、发扬西迁精神、树德育人,已近八旬高龄,仍然长期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在教学上一直坚持着“高标准、严要求”。他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10月成立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育基金。


优秀教师代表——陈立群


陈立群,男,汉族,1957年1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校长。


他敬业奉献,担任校长30余年,坚持将宏志教育融入教学,创设浓厚的立志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他情系苗乡,坚持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投身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义务支教,在当地15个县市义务开展培训报告50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达上万人次。受邀担任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个人出资20多万元奖学助学,带领台江民族中学教育质量成为全州第一,用行动践行着“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好,才能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执着信念。曾获浙江省春蚕奖、最美浙江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优秀教师代表——薛法根


薛法根,男,汉族,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30年来,他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一心一意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他关爱每一个学生,坚持陪每名学习困难学生写一年的循环日记,助其学业提升。他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帮扶青年教师研课、磨文,促进优秀青年教师成长。30岁,他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40岁,他婉拒了多所城市名校的高薪聘请,用5年时间,在所在的乡村学校带出了3名江苏省特级教师、5名苏州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最美教师”等荣誉。


优秀教师代表——吕杰


吕杰,女,汉族,197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她注重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熟练掌握了手工电弧焊等多项技术,考取了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她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了“职业引导、行业平台、工学结合、三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她指导的学生多次在省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所带的培训班被业内人士称为“劳模班”。以她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推选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她为企业解决过无数的焊接难题。曾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优秀教师代表——支月英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

她几十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适合乡村教学点的动静搭配教学法。她关爱孩子,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龚全珍式好干部”、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16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来源 | 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阅读9258
记者 中国 
举报0
关注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微言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微言教育

微信号:jybxw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