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摧毁一个孩子,只需“抛弃”他2次

作者:洞见 来源:洞见 公众号
分享到:

09-05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洞察|见解

每晚十点,1000万人陪你读洞见。


作者:我是温林

来源:十月妈妈心理(ID: mamaxinliwu)

孩子给你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爱,不要辜负他。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楚翘朗读音频

01

昨天邻居向我抱怨自己儿子。

她唉声叹气:“不管我去上班还是下班,孩子都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好像根本看不见我,给他打招呼也不理。”

“他才三岁啊,咋对亲妈这么冷漠。不管怎么讨好他,不停给他买玩具买衣服,就是不亲近我。照这样下去,真想把他再送回老家。”

我问:“孩子以前一直在老家?”

她说:“对呀。我不是要上班嘛,就想着他那么小,谁养都一样,6个月的时候就让他奶奶带走了。后来工作忙,也没顾得上回去看他。”

“但即便如此,哪有孩子不爱自己妈啊?这孩子真古怪。”邻居还在生气,而我已不想多说。

孩子违背本性,抗拒母爱,漠视母亲,这是反常的。

反常的行为背后,必然存在反常的心理。

如果你看不见,这种反常,还会继续下去。


02

很多父母认为,离开年幼的孩子无关紧要,因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

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发表了《哀伤与忧郁》,他指出早期母婴分离,将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据研究,幼儿被剥夺母爱时的痛苦,相当于成人面对亲人死去时的悲痛。

电影《约翰》,真实记录了17个月大的约翰,离开母亲后,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

约翰妈妈第二次怀孕生产,便把他送到一家寄宿式保育院。

院里条件很好,配备很多玩具,以及各种尊重幼儿需求的游乐设施,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也特别和善。

第一天和第二天,约翰表现得都还不错,他对新环境发生了兴趣,不断探索。但找不到母亲,他有些迷茫无助。

第三天,约翰显得很不开心,他开始疏远人们,独自漫无目的地游荡。时不时大哭,声嘶力竭。

父亲来看望他,他反应迟缓,但渴望跟随父亲离开。

第四天,约翰对照顾他的护士无反应,不再接受任何互动,他开始拒绝吃东西。

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一直到第八天,约翰都没有再吃东西。

最后,妈妈出现了,要带他回家,约翰号啕大哭,他不肯看妈妈的脸,不接受她的安慰和拥抱。

回到家后,约翰持续冷漠,对妈妈无回应,无需求,他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焦虑痛苦,经常情绪崩溃。

拍摄此记录片的导演很担忧:“孩子这一生可能就此毁了。”


03

因为母婴分离的创伤,不仅体现在幼儿的当下,还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成长,甚至一生。

心理学家曾跟踪研究过一位叫玛丽的女孩。

玛丽是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可爱,聪明,乖巧。突然患病后,在医院整整度过了一年。

在此不得不说,医院条件很舒适,对孩子也特别友好,遵循科学喂养。

但在这一年里,医院以保护无菌环境为由,不允许母亲陪护(20世纪的英国医院普遍如此)。

就此,玛丽享受母爱的权利被剥夺。

治疗结束后,玛丽完全恢复健康,她回到家,却表现得“不再需要妈妈”“好像不知道感情是什么东西”。

她拒绝妈妈拥抱,也不对妈妈撒娇,漠视妈妈的存在。

心理学家看着她慢慢长大,以自我为中心,对哥哥残酷无情,对同学完全漠视。

成绩优异,却越来越孤僻,排斥别人靠近,拒绝亲密。她好像不需要感情,自身也没有感情。

玛丽,再也无法信任他人,她充满戒备,压抑自己,将自己与外界隔绝。

她将内心封闭了。


04

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玛丽的人,有很多。

童年被抛弃过的人,成年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有一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说自己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7岁时回到父母家。

但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与父母的关系很冷淡。母亲曾主动示好,试图唤回她们的母女情。

“我很反感,觉得母亲这种做法让我很有压力,我渴望被她爱,又特别抗拒她靠近。很矛盾,觉得自己有病。”

后来,她读书,出来工作,发现自己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特别讨厌和别人有稍微亲密的接触,遇到喜欢的人,有好感的人,心里总想,反正会失去,感情不可靠,干嘛要开始。但又真的很想进一步交往。”

已经25岁的她,从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亲近的人,感到很绝望。

害怕面临情感抛弃,就干脆不开始,这是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普遍拥有的心态。


05

为何会如此?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幼儿与母亲分离后,自身情绪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反抗。

见不到母亲,孩子通过哭泣、黏人、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这个阶段,他害怕、迷茫,到处寻找母亲,精神高度紧张。

第二个阶段是绝望。

孩子变得无精打采,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没有什么食欲,偶尔会平静地哭泣。他此时思念母亲,但对见到母亲的期待正逐渐流失。

最后一个阶段是疏离。

孩子似乎接受了现实,看起来乖多了,不吵不闹,还会对人微笑,胃口也变好。

这时,孩子好像恢复了正常。但其实,他在心底,已彻底放弃对母爱的渴求。只有如此,他才不再痛苦。

这也是很多父母,发现被迫分离的孩子,狠心让他哭几天,就会恢复正常。殊不知,这个正常只是表象。

孩子内心,已被看不见的痛苦和绝望,凿出一个惨不忍睹的伤口,哪怕有一天愈合,这伤痕也会伴随一生,时不时就会隐隐作痛,阻碍他再寻新感情。


06

那如果像邻居孩子一样,伤痛已造成,有没有办法补救呢?

有,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

但这个过程很艰难。

孩子与母亲重聚后,他会偷偷观察,不断确认,自己是否可以再次交出情感,给予信任。

当获得充分的爱,孩子会由漠然变得焦虑和烦躁,特别黏母亲,并任性发脾气,挑战母亲底线。

此时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在发泄内心的痛苦,发泄被抛弃的恨意。

当淤积的恨被清除,他才能再次爱。

这是一个正常的修复过程。

他需要母亲给予包容,不断告诉他爱他不再离开他,如此安全感才会得以重建。

待孩子慢慢放下戒备,就会再次接受母亲。

如若由于某些因素,我们不得不与孩子分离,请将孩子交给他熟悉的固定抚养者,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进行转移投射,并把时间控制在三个月之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如果被抛弃超过两次,他内心受到的伤害将无法弥补。


07

毕竟,孩子通过母亲的孕育,来到这个世界,天生依恋母亲,信任母亲,将自己全身心地交于母亲,这是一种无私的托付。

正如陶虹所言,孩子给你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爱,不要辜负他。

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将他推开。他会因此愤怒,斩断与这个世界的情感链接,陷入孤独之中。

要知道,他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听到了爱的召唤。

所以,以爱,迎接他的到来。

也以爱,陪伴他长大。

家有女儿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女平台

女儿派(微信号:nverpai)

每一个女儿,都是爸妈眼中的稀世名花。

养得好一朝惊艳四座,养不好费心劳神。

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女儿,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阅读9287
举报0
关注洞见微信号:DJ0012398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洞见”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洞见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洞见

微信号:DJ00123987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