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亿万女性迷恋的保健圣品,其实是一场骗局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9-09


本文转载自槽值(ID:caozhi163)


女生谈起糖时,总是又爱又恨。


喜欢它甜蜜的味道,却害怕它令人发胖的威力;


迷恋它精致的样子,又担心吃掉后随时冒痘的风险。

 

只有一种糖,女生们吃起来不但丝毫没有罪恶感,还将它奉为保健圣品。

 

那就是红糖。


如果一个男孩在女朋友身体不适时对她说“喝点热水”,八成会收到一个白眼;但如果能端来一碗红糖水,很有可能会被夸奖为“贴心暖男”。


补血、暖宫、治疗痛经,红糖在女性眼里堪称“包治百病”的神器,加了姜汁、红枣的红糖产品,更是备受追捧。


红糖的作用,被夸得神乎其神。


然而,不得不戳破的一个事实是,被奉为“痛经神药”的红糖,其实只是一针心理安慰剂。


 1


红糖保健

只是个笑话


红糖被女性专宠,和它被宣称的两个作用密不可分:“缓解痛经”、“补气补血”。


事实上,公认的这两大功效,都没那么神奇。


一、治疗痛经?

 

很多女生在遭遇痛经折磨时,都会想到冲一杯热气腾腾的红糖水“暖宫暖胃”。


即使不喜欢姜汁红糖甜腻又刺激的味道,但为了“喝完就不痛”,不少人还是会挣扎着一饮而尽。


然而,被广泛认可的红糖水真的是治疗痛经的良药吗?


实际上,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能够证明红糖对痛经存在治疗效果。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主要和月经时子宫内前列腺素含量升高有关,并无病变;后者则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


90%以上的痛经都是原发性的,罪魁祸首是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它可以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出现下腹部痉挛性阵痛,大多持续2~3天后缓解。


严重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


而红糖的原料是甘蔗,主要成分是蔗糖,蔗糖可以补充能量,但对人体内前列腺素的分泌,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也就是说,红糖无法缓解痛经。


但为什么有人喝完红糖水之后会觉得舒服一些了呢?

 

大概是因为那杯冲红糖的热水。

 

实验证明,热敷(约39-40℃)下腹部有助于缓解子宫痉挛,和吃止痛片的效果相近,而喝热水和热敷是差不多的。

 

缓解痛经的,并不是红糖本身,而是那杯热水……再加上一点心理安慰的作用。


二、红糖补血?


红糖的第二大伪作用,就是“可以补血”。

 

红糖和红枣一样,一直被许多人视作补血必需品,事实并非如此。

 

人体出现贫血的原因很多,一般情况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缺乏性贫血,主要是由人体缺乏主要造血原料,例如铁元素、维生素B6、B12以及蛋白质所导致的;


第二类是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自身红细胞被大量破坏;第三则是人体自身造血功能存在障碍。


我们最常见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


大多数人将红糖看作“补血圣品”,也是因为红糖含有人体血液红细胞生成必备的铁元素,认为它可以治疗缺铁性贫血。


但其实,红糖中的铁元素含量微乎其微。

 

数据显示,每100克红糖中只有2.2毫克的铁元素,而同等质量的猪肝中,铁元素含量达到了22.6毫克。

 

100g红糖中的部分矿物质含量 / 唤醒食物

 

100g猪肝中的部分矿物质含量 / 唤醒食物

 

且人体对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而对于动物食品铁吸收率可达20%。


“如果一个成年女性要靠红糖来供应铁,每天需要吃2斤。”

 

一杯红糖水下肚,吸收的主要还是能量。


 2


红糖和白糖

差别就是半斤和八两


一般来说,家里除了红糖,还有白糖、冰糖、白砂糖、绵白糖等等。


许多人的观念里,红糖是优于白糖的。


一方面是相信红糖所谓的“保健功效”,另一方面,红糖比白糖贵。


但其实,红糖的制作工艺比白糖还要简单。


制作红糖,只需要将甘蔗榨汁、熬煮,待其浓缩后成为固体,就是红糖。


制作白糖时,需要在红糖的基础上,加上提纯和脱色的工序。


将黑褐色粘稠状的糖蜜,和糖结晶分离开来,被分离出来的结晶就是白糖。


而白砂糖、冰糖、绵白糖都是在白糖的基础上再加工而成。


所谓红糖和白糖的差别,也仅仅是颜色深、纯度低、杂质多。


那么只是缺少上述两步,红糖就比白糖营养价值更高吗?

 

是,但差距极小。


白糖经提纯后,纯度可以高达99.9%以上;


而红糖因为“成分不纯”,蔗糖含量达不到白糖的高度,但也在76.55-89.48%之间,其余都是杂质。

 

红糖和白糖的营养差别,就集中在这10%左右的杂质上。


红糖保留了甘蔗中含有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以及钙、钾、镁、铁等微量元素,但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每百克红糖富含的营养元素,只能用毫克来计算。

 

如果一定要比较,红糖确实比白糖富含的营养物质更多。


但这点“营养”可以在其他食物中轻易获得,与水果蔬菜相比,红糖的“营养价值”根本不值一提。


为了获取这零星的微量元素而摄入大量的糖,反而不利于健康。


 3


古法红糖

赚的都是智商税


红糖的功效被过分神话,更神奇的还有“古法红糖”。


在一些古法红糖厂商的宣传口号中,常引用《本草纲目》的一段记载:


“时珍曰,此紫沙糖也!法出西域,凝结如石,破之如沙。”


一个“古”字,再加一部典籍,足够“忽悠”不少人。


古法红糖的制作,按商家所说,一般采用的是古时熬糖工艺:


经过5榨、3滤、2浮、1沉等工序,通过榨汁、开泡、赶水、出糖、浇型等古法工序手工熬制,需要18口连环锅小火熬煮10到12小时。


虽然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但其他方面,和普通红糖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工业化生产。


所谓古法,强调工艺,而非营养价值。


4


红糖吃多

反而有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一个人每天的糖量摄取需要控制在50克内,最为健康的标准是25克以内。


而糖分摄入过量的问题,每天都在消耗咖啡、奶茶、肥宅快乐水的当代年轻人应该更深有体会。


偶尔身体不适时的一杯红糖水,就足以承包一整天的糖摄入量。


WHO的调查显示:过量摄入糖分的危害,甚至大于吸烟。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50%-70%来自糖的氧化过程:糖是维持人身体运转必不可少的物质。


糖本身并无害,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过量食糖,尤其是“添加糖”。


一、糖会引起肥胖


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导致肥胖 / cleveland clinic


糖进入人体,需要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行分解,而食用过多的糖就会导致胰岛素飙升。


同时,分解不掉的那部分糖会被身体合成糖原。


糖原过多,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到体内,从而引发肥胖。不止如此,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发生紊乱。


二、过度食糖容易引发糖尿病


提到糖的危害,可能绕不开糖尿病。


吃糖虽然与糖尿病虽没有直接相关性,但如果长期过量摄入糖类,多余热量会导致肥胖,使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提高。


这就会引起人体内环境失调,进而促进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世界糖尿病大会(IDF)指出,9成糖尿病患者所患的都是2型糖尿病,而这种疾病主要就发生在肥胖又缺乏锻炼的人身上。


三、吃糖过多会引发龋齿


我们的牙齿表面存在牙菌斑,这些牙菌斑为细菌提供了生长环境。


这些细菌中的产酸代谢活动则会导致龋齿的产生。


糖,正是细菌们钟爱的美食,它促进了牙菌斑这个细菌培养皿的扩大。


而蔗糖,则是致龋能力最强的一种糖类,红糖作为蔗糖的一种,对龋齿很有“助力”。


四、过量的糖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


人体在分解糖分产时,需要维生素B的参与,并且会导致体内钙的含量降低。


对于儿童来讲,维生素B对视神经有养护作用,其含量的高低会影响到视神经的状态。


而钙是眼部组织的“保护器”,缺钙不仅会造成视网膜的弹力减退,还会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容易发生近视。


糖,为人类提供了必需能量,但也有可能因为使用不当变成隐形杀手。


指望少得可怜的营养物质能缓解痛经,还顺便补血养颜的人,醒醒吧。


红糖不是万能的,吃多了更是万万不能。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阅读9417
女性 保健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