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国产剧到底还是它无敌

作者:Sir电影 来源:Sir电影 公众号
分享到:

09-06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


因为每次重看,都会让你惊觉一语成谶。


今天请来@戴斯特妮 说一说国产剧No.1、豆瓣9.7《大明王朝1566》


为什么又说它?


不多解释了。


快上车,你看了就懂——


文 | 戴斯特妮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



故事要先从一场天气灾害说起。


因为在一个复杂的国度,天灾永远不只是天灾。


年关岁末,腊月二十九的节骨眼上,钦天监的周云逸被杖毙于午门之外。


作为一个夜观天象、奉旨算命的监正,他这样解释这个反常的冬天:


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

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说出这种话,基本算是不想活了。


那好啊,送你上天。



是啊。


一片歌功颂德中,这种“丧气话”谁愿意听?


不愿意闭嘴的人,自然有的是法子叫你“失声”。


照编剧刘和平先生的话说,他希望用这个开篇。


“几板子打出明朝王权主义到了极致的本质。”


随后,太子裕王得子,皇帝赏新皇孙十万匹丝绸。


此为家事。


御前会议上,朝中两股势力——严党和裕王派清算去年的财政,方知道国库已空。内阁首辅严嵩顺遂圣意,提出改稻为桑。


此为国事。


除夕当天,一场鹅毛大雪翩然而至,监督打死了周云逸的大太监冯保喜报祥瑞。


此为天下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无巨细,不厌其烦,无一处赘笔。



瑞雪兆丰年。


丰年出在农民身上。


可眼下朝廷入不敷出,十万匹丝绸的赏赐就已经轻易允诺出去了……天家尚且如此,下面一手遮天的严家、宦官势力又将如何“体恤”民生呢?


还记得被杖刑于午门外的周云逸那句“遗言”吗:


“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交杂,织成一张弥天巨网。


它引领我们,让我们看见引起飓风的那只蝴蝶如何扇动翅膀,听见巨轮沉没之前,第一片甲板断裂的声音。


裂缝由上至下。



2



这片景象之中,有一场水灾,是十足赤金的人祸。


诱因,还是“上头”种下的:


皇帝授意、严嵩挑明的新政,“改稻为桑”。


这个新政在历史上根本不曾真实存在,然而这个事件却精确地折射出了一个“历史真实”中的“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过去的一年,财政艰难:


两省大旱,三省大水,宫中大火,边关战事……


都是事实。


也都是借口——


别忘了事实背后的那个终极事实——“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


张居正:(这样入不敷出)真不知道我大明朝还有什么可吃。

严世蕃:照你这么说,去年为江浙修河堤、为皇上修宫室已经把我大明朝修得山穷水尽了?



国库亏空。


节流是不可能节流的,只有开源——


嘉靖决定贩卖丝绸去西洋,创汇弥补国库亏空。


天朝的丝绸好极了,外国人民都喜欢。如果丝绸之路火了,皇上就发了一笔大财,边关军饷也就有了着落。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蚕丝,订单再大也是扯淡。


蚕丝从哪儿来?


蚕宝宝。


蚕宝宝呢?


桑树。


桑树呢?


桑田。


没有桑田?


简单,把稻田铲平了,种上桑树,秒变桑田。


浙江成了一片希望的热土。


所有人都盼望着,改稻为桑的新政能一解财政亏空的燃眉之急。


同时,皇帝宣布改田不加税,自然应是农户福音。



上头再一合计:


一夕之间,要在江浙变五十万亩稻田为桑田,新政才算有起色。


没想到种桑的利润虽然数倍于水稻,却民愤四起,阻力强大。


朝堂上的人们实在想不明白——


新政明明意在利国利民,为何推行起来却路途艰难?


看客如我们自然明白“屁股决定脑袋”的道理,也不难联想到最近发生的许多事。


我也就不另扯远了。


继续往下说。



3



制定新政的人,自然是为国而计。


可这些“上头”的人独独看不见一件事——


春夏之交,青苗已经生出。


此时改稻为桑意味着一个“青黄不接”的严冬!


水稻,粮食作物。


桑树,经济作物。


在等粮过冬的农民来说,哪个更实在,一目了然。


改稻为桑是国策,这不假。


可是怎么改?


这难题,落在了新政的执行者身上。


此时改稻田为桑田,秋冬将颗粒无收,粮价必遭哄抬——


就算桑苗真有几分收成,也不够去填买粮食的差价。


想买粮,农民只有贱卖手中的田地。


农民没了土地会怎样?


“变成流民,流民一多,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大后年必反!”


所以啊,这个“上利国家,下利黎民”的政策实际上断了老百姓的生路——


如果在一夕之间强制推行,它的后果是“祸国祸民”的。


可朝廷自然是不理这一层的:


他们只要看到一个结果,一个顺利、稳定的结果。


至于实操过程,让地方官员去操心吧。


对那些夹在“朝廷”和“百姓”的权力中间层来说,王命难违


一则,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军队马踏水稻:


改稻为桑是国策!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要改!



二则,借着端午汛的“好时机”,一场人祸诞生。


新安江的闸口被炸开。


毁堤淹田。亏他们想得出来。


先把那九个县淹了



堤坝口为何而决,所有人心知肚明。


堤坝决口后如何应对,那些人闭上了眼睛。


第一个跳起来的是负责监管河道的公公李玄


李公公是“宫里”的人。


可是作为“豆腐渣”工程的直接负责人,他脱不了干系。


在这滔天大祸跟前,他连夜投奔宦官势力在地方的权力代表,江南织造局兼浙江市舶司总管太监杨金水


“干爹不好了,这是有人要害儿子。我监工的九个堰口固若金汤,根本不可能决堤。”


杨公公如此回答李玄:“天底下,哪有固若金汤的堰口?”


很清楚了——


这只替罪羊,李玄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


得听上头的安排。



第二个站出来的是时局中的清流。


太子派在地方上的人,主张尽力为农民“抢回”田地:


让士兵们跳到决口里堵一次

死了人还堵不上

对百姓也是个交代


天昏地暗的暴雨中。

 

前赴后继的士兵,用自己的性命填上了被人为决开的堤坝。



炸开的九个县,有七个县保住了。


第三拨人急了——


全乱了

分洪了

只淹了淳安一个县和建德半个县



他们本打算放手去干——


大水淹田口,在地方上大量买田,变稻为桑,踏踏实实向皇上交差。


现在,“美梦”破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


推行国策,有错吗?


没有吧。


体恤民生,有错吗?


自然更没有。


可是这些权力的中间层,一张张脸谱摆出来,不禁叫人想问——


都说国计民生、国计民生,我们总以为它俩是同一样东西。


可是原来,国计和民生,它们的含义能如此不同。


堤坝决口了。


新政预期又没有达到。


跟着,就是一场甩锅游戏:


总得给朝廷一个说法

找个人顶罪



这后面,这桩桩件件如何发展,如何收梢,你们自己去看。


但我已经点到了我想说的——


权力的狡猾之处。



4



其实,从一开始,这笔丝绸订单就是一个“迷局”。


算这些丝绸能创汇多少,上头的算盘拨得叮当响;


算这些丝绸从哪里来、怎么来,各级下属却只能“看着办”


何为看着办——


看着谁办?


一个连环局,所有人或提心吊胆,或殚精竭虑。


唯一逍遥自在、独坐中军帐的,就是嘉靖皇帝。


“天意从来高难问”。


嘉靖只暗示,不明言


于是上下各级的官员,就从“无为而治”中去揣测圣意。


对了,是皇上圣明;错了,自然会有人被拖出去祭天。


差事来了,无论如何都要办;差事砸了,送谁去顶包都得认。


至于差事本身的合理性,没有人敢去追问。



朝堂上下,人们背着性命身家玩一场零和游戏。


政令既出,全盘皆动。


事情一开始,就是一张立体而细密的网。


局中所有的人都匍匐在这张网上,任何一个人的震动都会引起网络上其他人的震动。当核心发出震动,震动就变成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震动足够大的时候,最外层的人,最先被震落、抛弃。


每个人所害怕的,不过就是要从网上掉下去。


每个人所专注的,不过是距离核心更近一点。


人们扒紧了网。

 

——国计?

——家大业大,不要紧的。

 

——民生?

——我冻饿无虞,卿何不食肉糜?


于是大家自然——


不重民生,只重差事;


不重过程,只重结果;


不求国泰民安,但求没人造反。


总之:民生多艰,与我何干?


于是,民生反弹了:


第一个被震下去的是河道监管李玄,那个织造局的人,宫里的人。



第二个是杭州知府马宁远


为推行新政策甘做历史罪人的人,地方上提拔的人。



然后是郑必昌、何茂才,内阁首辅严世藩的人。


……


一切兜拢不住,只好杀负责织造丝绸的商人沈一石祭天。


逻辑很简单:


国库空了,自然要填。


百姓没羊毛可薅,往富商巨贾身上薅,总能弄到不少银子吧?


沈一石聪明一世,死得明白。


侯非侯,王非王

千乘万骑归邙山


狡兔死 良弓藏

我之后 君复伤


一曲广陵散

再奏待芸娘



是啊。


“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


就算他沈一石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下一次,再去哪找下一个“沈一石”?


这样的局面中,即使有一个海瑞石破天惊地出现——


无父无君、弃国弃家,与嘉靖分立在道德权力的两座山峰上遥相对峙。


这个局,也只会是死局。


因为本质上,所有的问题是这样的问题:


国家机器所服务的,是私人,还是民众?是官员,还是民生?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监察和制衡,一个王朝能往何处去?


极权之下,一切仰赖道德完人、明君圣主。


而他们中的哪一个,不是身在局中呢?



这部戏已经拍过了十年。


冷开播、冷收视,却在去年重新回到众人的视线。


刘和平坦言,他创作之初,就知道这将是中国影视剧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它吸引老人,也吸引刚刚长成的孩子,在一轮又一轮的回看中,解读这部鸿篇巨制的沉思、讽喻。


看着看着,就不禁悲悯起那些,被历史没过了头顶的大大小小的角色。


或许,也不只是他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9042
国产 无敌 
举报0
关注Sir电影微信号:dushetv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Sir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Sir电影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Sir电影

微信号:dushetv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