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朋友遍天下是什么感觉?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9-10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595 篇文章

题图:来自电影《美食祈祷与恋爱》。

作者:闫文静,80后,参与COP15,ECSEL,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等项目,目前在高校工作,热爱旅行和探索未知,创办Fellow人物志栏目。本文来自:西财心视野( ID:mind_vision_of_swufe )。

作为一个喜欢背包跑世界的人来说,对于如何结交外国友人,还是有不少故事,就和大家分享几点感受。


语言是工具,不是目的


谈到结交外国朋友,很多人的第一个担心就是自己英语不好,怎么跟对方交流呢?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首先,说到底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并不是目的。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一直希望能够利用学校国际化的环境,让自己能够去了解更多不同的文化。所以我自告奋勇去做志愿者,辅导留学生的中文。


当时负责的老师问我:你是不是一定要欧美留学生?我说不用,我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跟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进而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如果非欧美留学生英语可以基本交流的话,那我也很愿意做他们的辅导老师。

 

▲  Photo by tribesh kayastha on Unsplash


所以我的第一位学生是突尼斯的,但是通过这位突尼斯的同学,我认识了一群突尼斯同学,最终认识了整栋留学生楼的学生,当然也包括欧美的学生。


其次,既然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那么英语就不是唯一的工具。


09 年时不会阿拉伯语的我一个人在埃及东南西北跑了一大圈,待了近一个月。我会把重要景点的图片打印出来,会设想当天会用到的重要句子,请青年旅舍的工作人员帮我在小纸条上把阿拉伯语写在英语下面,我还会使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

 

▲  在埃及与一群驴友尝试水烟


此外,人们在表达的时候,其实还会依据情景来做常识性的推断。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就常常遇到类似场景:一个老外上车告诉(或者举个小纸条)司机,他要去锦里。那可能到了锦里的时候,司机对着他说了一大堆四川话,那老外也不懂是啥,但是肯定会猜到,司机告诉他目的地到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外国人,常常是一句中文也不会说,但是照样在中国东奔西跑。而比起他们的中文,我们英语其实已经算很好了,敢于开口很重要。

 

最后,开口其实仅仅是第一步,得从开“口”(open mouth)到开“脑”(open mind)


我在国外求学和旅行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少的中国人,他们往往是呆在自己的圈子里边,要么是一个人玩手机,要么是和中国人一起聊天,而且聊的还是在国内的那些话题。


每到这时候我就很纳闷,会问他们怎么不会去跟外国朋友聊聊当地风土人情啥的。这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 — 我不知道能跟他们聊些什么。而且在有的人心中,往往会做一个预设:把人按照国籍之类的划分小团体,本国人一个小团体,外国人一个小团体,而且外国人不喜欢和自己聊天,进而自己主动做了屏蔽。


我想我之所以会跟很多外国朋友聊得来的原因是我从来不做这种心理预设,在 open mouth 的同时 open mind,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更加多元化的世界,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且有时候这种探索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在我的德国朋友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当时我告诉他们,我觉得意大利人比德国人浪漫多了。他们说为什么呢。我说因为我去意大利的时候看到好多人在街上 kiss 呀。朋友们说,我们德国人也会呀。但是我说,通过多次观察,他们 kiss 的时间明明就比你们久多了。


德国朋友们听了都大笑起来。然后我也顺便给他们科普了一下,在中国大街上,这样做的人还是不多的,尤其是年龄大的人更不会在公共场所秀恩爱,这是因为中国人大多对于情感表达比较含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你们习以为常的拥抱亲吻的行为,有的中国人会回避,并不是他们对你不友好,而可能只是因为他们不适应这种太直接的肢体接触。

 

所以,以语言等工具为沟通媒介,敞开胸怀,放下主观成见,不要自我设限和预设障碍,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去倾听多方声音,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有趣的世界。


▲  在意大利徒步时一位伐木工聊天后“强势蹭拍”


当你面对 No!


很多人问我,有没有觉得跟外国人沟通的时候有文化鸿沟,你有没有受到过歧视……我说,尽管我面对了很多次 No,但从来没有觉得受到歧视。

 

在我做交换学生的时候,我选了一门课叫做《区域研究》。当时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在列表当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 ppt 陈述和论文的主题。


“选《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我说完以后,一个德国女生突然站了起来,指着我对老师说:“No, it's unfair, she's Chinese.”(不,这不公平,她是中国人。)这是一个交换生和本地学生一起上课的 50 人课堂,顿时所有的学生都静悄悄地看着我,场面一时特别尴尬。当时我愣了一下,问老师是否可以两个人选相同的话题或者合作。老师说可以。然后我对那个女生说:“你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来做这个主题?”那女生继续大声的回了我一句 No。

 

如果是你,你会觉得受到了歧视吗?我倒一点没有这种感觉。我说:“既然可以有两个人同时选,那我就还是坚持这个主题吧。”然后那个女孩子又站起来,对老师说:“你必须承诺,你会同等地对待我们的文章,不会因为她是中国人而给高分。”那位土耳其老师回答也很巧妙,他说:“我会给你高分,前提是你真的写得很好。”

 

下课以后,一个法国女孩来到我身边,说她对这个题目也很感兴趣,希望一起来合作。而那个德国女孩子也找到我说:“我其实不是针对你”。我说:“我明白,我也很开心你对我的国家感兴趣,如果你需要任何的资料,我可以找到中文以后翻译成英文给你。”至此之后法国女孩成了我的朋友,而德国女孩每次看到我都会热情邀请我去参加她们的 party。

 

在中文的文化语境当中,我们不常直接使用“不”这些否定词来回答,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习惯找一个借口来婉拒。


而在国外,很多人不会像多数中国人一样委婉,他们会很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些 No,往往并不是针对个人的恶意和歧视。我对待 No 的态度就是 — 我尊重你的 No,但是我也坚持我的 Yes,不卑不亢,在规则框架内坚持自己的选择。


▲  Photo by Dino Reichmuth on Unsplash


向外走也是不断向内看


我记得在做志愿者的时候,友情做导游讲解,带了十个留学生去熊猫基地,还事前做足了功课,查清楚了“大熊猫”,“小熊猫”,“小的大熊猫”这些对应的英语单词都是什么;做兼职汉语老师的时候,除了上课以外,也热情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和先生做了一桌地道的中国菜招待他们;而在刚到柏林时,因为不了解当地交通系统我错过了末班地铁,当时一位不认识的公交司机就跟着我一起看地图,查地点,直到我坐上了正确的夜间公交车才交班离开,让我在当时寒冷的异国夜晚,真的感受到了一种温暖。


还有这次暑假在坦桑尼亚做志愿者期间,外国同伴们看到我吃了近两周薯条之类的工作餐食欲不佳,就主动提出陪我一起去打牙祭吃米饭……


▲  在坦桑尼亚海龟保护中心和工作人员留影


我始终相信,人性当中的一些特质,比如爱,信任,善意等等是不会因为所在国家的不同而有变化的,而生活中这些不起眼的小亮点正是我们能够与他人结成深度关系和情谊的基础。

 

我的记忆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美好而有趣的故事。我在孟加拉呆了近一个月,当时寄宿在 Sanjida 家里。


她妈妈 63 岁了,24 岁那年嫁给了她父亲,共同度过 38 年后,她父亲于一年前去世。闲聊时她妈妈取出珍藏多年的首饰盒,一件件地给我看,还用蹩脚的英语加当地话以及手口并用地回忆着每件首饰背后的故事,说到情难自已时潸然泪下。而我拥抱着她安慰的时候,能感受到的是没有国界的人世间最普世的爱情。


▲  作者在孟加拉 Sanjida 家做客。


意大利 Monterosso 小站,当时我在五渔村徒步完以后就在那里等火车。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很冷,而且很黑,我一个人在这不知名的小站台等了很久的火车。


一般来说,欧洲的火车还是很准点的,但是那一天却等了一个小时。终于我上车了,结果一眼望去,整个车厢,甚至可以目测到的前后几节车厢都空无一人。我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从来不看鬼片,但是当时真的是有一种鬼片的即视感。我很忐忑地坐了几个站以后,终于上来了两个男人,一看就是很高大、很强壮的那种,他们无视那么多的空位,径直朝我走来……我当时已经在心里做无数的安全预案了!


他们坐到了我的旁边,然后呢,其中一个人,他从包里面摸出来了一本意大利语和英语的双语词典,接着开始用蹩脚的英文跟我蹦单词!在那一刻,我真的感觉从恐怖片马上变成了轻喜剧。也许就是这么奇妙,很多人会以这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在你的人生当中。

 

每个人在一声啼哭中来到这个世界,也终将会不带一物地离开,但是人的一生当中总是与各种人产生互动的。


结交外国朋友让我们能够接触越来越广阔的天地,是在不断地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去接纳不一样,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不确定,我们能否用最大的善意去对待别人,以及我们是否能自信地坚守自己的选择……所以这种“向外走”,说到底更是一个不断审视自己、拓展视野和提升格局,以及充盈内心世界的“向内看”。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阅读9683
朋友 天下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