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今天是世界预防自杀日:第一步,让自杀能被公开讨论

作者:果壳网 来源:果壳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9-10

今天是世界预防自杀日


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9月10日被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这个纪念日旨在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预防自杀行为。今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携手同行,预防自杀”


预防自杀行为 |  Gourami Watcher/Wikimedia Commons


太长不看版:


1. 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中国的自杀现象有着自身的特点。


2. 个体易感因素、环境诱因和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是导致自杀的三个因素。


3. 自杀者的心理体验包括六个步骤,核心是逃避自我。


4.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可以对潜在自杀者进行早期干预。


5. 自杀者经常会遭遇社会歧视。想要帮助他们,可以试着公开讨论自杀,尽量不回避不歧视不冷漠,避免说教。


每次有名人自杀,总会引起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短暂关注。然而许多人不知道,自杀并不是一个罕见现象,它在全世界所有区域都有发生。


每年,全球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同时有更多人因为亲人的自杀而饱受折磨。根据2002年刊登在《柳叶刀》的费立鹏等人的文章,中国在1995年到1999年间的自杀率约为每年23人/10万人,相当于每4分钟就有一个人因为自杀而身亡。


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自杀现象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确切自杀率统计的世界各国中,中国是唯一女性自杀率显著超过男性的国家,这主要和农村年轻女性的高自杀率有关。在高收入国家,城市的自杀率一般高于农村;而在中国,农村人口的自杀率为城市的3倍。此外,服用农药是中国自杀最常用的方法。


图 | Pexels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的整体自杀率有所下降。根据香港大学叶兆辉等人的研究,我国的自杀率在2009年到2011年之间相比1995年到1999年下降了58%,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下降了近90%。这主要和城市化以及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关。然而,自杀仍是我国15—34岁青壮年和70岁以上老年人排在前列的致死原因。


人们为什么会自杀?


人们为什么会自杀?很难用单一原因来解答。笼统来说,有三方面因素可以导致自杀:个体易感因素、环境诱因以及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


个体的层面来说,自杀未遂的既往史是自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精神疾患、躯体疾病、酗酒、失业、独居、童年期的创伤都是危险因素。


环境诱因往往和突然发生的压力事件有关,比如财产损失、失业、家庭破裂。


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和冲动下发生的自杀最相关。自杀工具容不容易拿到,比如我国的农药和美国的枪支,有可能导致一时冲动的自杀行为生或死的不同结局。


图 | Pexels


自杀的主要心理是逃避自我


了解自杀者的心理体验,对于我们识别自己和他人的自杀风险是有帮助的。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提出,自杀的核心心理是逃避自我,并且是通过以下六个步骤实现的。


1

无法达到预期


很多自杀的人在旁人看来条件并不差,远远达不到过不下去的程度。事实上,贫穷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自杀,而从富有变为贫穷、从拥有变为失去,会使人的心理预期产生巨大的落差,更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重创。一些研究发现,自杀往往在节假日后有所升高,也和节日前的期待在节后落空有关。


2

责怪自己


自杀者往往会把一切事情都怪罪在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自责、自罪的想法。在他们的眼中,自己是罪人,是被指责、被厌弃、被排斥的。


3

增强的自我意识


自杀者往往会把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进行对比,正是这种无法到达理想自我的绝望导致自杀的意念。


图 | Pexels


4

负性的情感


自责自罪会导致情绪低落,而无法达到自我的预期会导致担心和焦虑。对于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来说,担心被他人批评和排挤而导致的羞耻感以及随之而来的负性情绪,可以导致人无法接受自己,而选择终结生命。


5

认知瓦解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杀者的心理世界是很难理解的,这正是因为自杀者的正常认知已经完全被破坏了。


对于自杀者而言,当下的时间是漫长而看不到尽头的,同时他们无法预想未来。关于自杀者遗言的研究发现,他们最后说的话经常是一些很具体的话,比如“记得给孩子做饭”、“别忘了交房租”、“记得喂猫”,而很少有关于自身想法的话。这是因为,自杀者往往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重复性的生活细节里,以此逃避痛苦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自杀者临死前还在做着日常的事情,而没有被旁人察觉。自杀者已经不能从客观的角度思考自杀的行为,丧失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而沉浸于一种重复性的琐碎的脱离自我的生活。


自杀者往往沉迷琐碎生活以逃避痛苦 | Pexels


6

脱抑制


光有自杀的想法并不足以导致自杀,执行自杀计划的决心往往导致了自杀意念演变到自杀行为。实现这个决心,自杀者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还要能够忍受疼痛。有过疼痛体验的人,会逐渐提高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既往自杀未遂是自杀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也是为什么曾经长期忍受虐待的人是自杀的高风险人群。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说,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消除人们自杀的动机,并为自杀行为设置障碍,可以有效减少自杀事件。对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早期干预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自杀未遂者随访并在社区提供心理支持,早期识别和治疗抑郁症及酒精使用障碍,对于有童年创伤史的青少年应该积极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使人们不易获得自杀手段也是人群干预的有效措施,比如监管农药和酒精的使用等。 


图 | Pexels


识别出潜在的自杀者,对防止他们实施自杀非常重要,因此目前有很多研究者试图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杀行为。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因为自杀行为往往不是一个单因素的简单问题,你可能知道抑郁症和自杀相关,但是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并不会自杀,而要想找到其他的危险因素,需要综合许多其他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多因素复杂行为正是机器学习所擅长的。不过,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尚未给出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结论也不会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帮助,从消除歧视开始


在当今社会,自杀仍然是一个让人难以启齿的话题。一些曾经是禁忌的话题,比如 “性”, 已经逐渐开始被人们公开讨论,但自杀者还是经常会遭遇社会歧视。有自杀行为或想法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脆弱的、无能的、自私的,而因此被责备、被歧视,而不是被帮助。有时候,这种歧视还会延伸到自杀者的家人身上。社会大环境对于精神障碍和自杀行为的歧视,导致许多人不敢也不愿为此寻求他人的帮助。 对于自杀的避而不谈,意味着很多有自杀想法的人把想法埋藏在自己心理而不去寻求帮助。能够公开讨论这一话题,是支持这一人群的第一步。


图 | Pixabay


当朋友或家人跟我们讨论他们的自杀想法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知道该说什么。有自杀想法的人不愿意告诉他人,原因之一也是为了避免他人的尴尬和不知所措。 每个人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可能有的做法有用,有的没用,但是不回避不歧视不冷漠,总归是好的。当有人向我们坦陈他们的自杀想法后,能做到时不时的随访、关心他们的现状、发微信打电话或者约着吃饭,应该都是有帮助的。这样,能够让有自杀想法的人知道他们不是别人的负担,不会被歧视;在需要的时候,总有人愿意站在他们身边,这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就会上网搜索一些如何改善情绪的鸡汤,然后告诉朋友一些显而易见的方法,比如“去跑个步”、“泡个热水澡”等等,但我们看来显而易见的办法在其他人身上不一定奏效。应该努力试图理解而避免说教,像“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的建议会让人觉得被批评,反而加重自卑和自责。而如果说“我非常想了解你的想法,你是不是这样想的……?” 这样理解、尊重的交谈要好得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支持他们,陪伴他们,而不是去试图批评和说教,一般来说会更有帮助。



也许我们很难知道谁会因为自杀而失去生命,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打破沉默,对于那些为自杀意念而苦恼的人,倾听、理解、支持、帮助。 



编辑:odette

参考文献

Baumeister, R. F. 1990. “Suicide as Escape From Self.” Psychol Rev 97 (1): 90-113.

Phillips, M. R., G. Yang, Y. Zhang, L. Wang, H. Ji, and M. Zhou. 2002.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The Lancet 360 (9347): 1728–36.

Yip, P. S. F., E. Caine, S. Yousuf, S.-S. Chang, K. S.-S. Chang, and Y.-Y. Chen. 2012. “Means Restric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The Lancet 379 (9834): 2393–99.

一个AI

虽然AI的铁皮有点凉,但AI也想抱抱你。

本文来自果壳,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招聘启事

看了这么久果壳,不想加入我们吗?

新鲜空缺的职位就等你来填补

快戳下方查看

↓↓↓

本AI这样的同事,用过的都说好


果壳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儿的果壳

我觉得你应该关注一下



阅读9346
举报0
关注果壳网微信号:guokr4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果壳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果壳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果壳网

微信号:guokr42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