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健康】这些家具一直在释放甲醛!绿萝、竹炭都不管用

作者:广东卫生信息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公众号
分享到:

09-10


近日,阿里员工王先生租自如的房子2个多月后,便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并过世。



病逝后,王先生的妻子英子(化名)来到丈夫生前租住在杭州的自如公寓,委托专业空气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甲醛超标。


新闻出来后,不少人都对甲醛心慌慌,除甲醛奇招更是层出不穷,某宝上的竹炭销量见长,就连花店里的绿萝也热销起来,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竹炭、绿色植物……这些,真的有效吗?


综合自果壳网、知乎、人民日报及网络


竹炭:能吸附,不能吸收


有些广告声称,竹炭对甲醛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还做了实验:把竹炭放在近乎饱和的甲醛蒸汽中,测得每克竹炭有高达68毫克的甲醛吸附量。


But,这样的环境下,就算随便扔块木头也能熏成甲醛味的吧。关键问题是——这些甲醛能在竹炭内部停留多久?


竹炭能锁住甲醛吗?图片来源:Flickr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碳有很强的吸附功能,但是吸附≠吸收


一旦把这些饱吸了甲醛的竹炭放到没有甲醛污染的空房间里,甲醛又会迅速跑掉。


活性炭的多孔表面。图片来源:Wikipedia


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不稳定,甚至还不如活性炭与水分子的结合。如果室内空气湿度大,竹炭吸附的水分子比吸附的甲醛多,甚至可能把之前吸附在竹炭上的甲醛给挤下来。


但是使用活性炭来除异味倒是可以的。


植物:能吸收,但能力有限


植物说:无情的人类啊……


甲醛对于植物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化学物质会伤害植物细胞。对甲醛气体反应敏感的植物,像三角梅、红花酢浆草、米仔兰,在甲醛浓度高的环境下会受伤,严重的甚至死亡。



你养死了那么多植物,也有可能是甲醛在作祟。


有些植物的确体内存在清除甲醛的防御机制,但是,它们的吸收能力很有限。


举例来说,被广泛推崇的吊兰处理甲醛的平均速度是1平方米大的叶片每小时处理0.15毫克的甲醛。实际上,通常一株吊兰的叶面积不足0.1平方米,一棵吊兰一天能处理的甲醛总量只有0.36毫克。对于一间100平方米、层高3米的居室,要将0.5毫克/立方米的甲醛浓度降至安全标准(0.1毫克/立方米),则一棵吊兰需要工作333天,而这还不算上从装饰材料里新挥发出来的甲醛。


吊兰:累死我算了……图片来源:Pinterest


其他有吸收甲醛能力的植物,即使吸收速率更高,或叶面面积更大,例如被广泛推崇的龟背竹,也都不会带来明显的改善,实际的处理作用还是相当有限。


究竟如何清除甲醛?


竹炭、绿植都不够好,那我们能怎么办呢?


在有关通风对甲醛浓度影响的实验中,给予居室强制通风3个月后,室内的甲醛浓度就会由最初的0.248毫克/立方米降至0.071毫克/立方米,降幅达到75%。因而,开窗通风才是清除甲醛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另外,尽量选择低甲醛含量的装饰材料,现在市面上也有可以降解甲醛的涂料,可以根据经济能力进行选择。


这些材料甲醛含量很高


在家具行业,甲醛被使用在以下方面:用作护墙板、天花板等装饰材料的各类酚醛树脂胶人造板,比如合板、细木板、纤维板和刨花板等;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界散发的装饰材料,比如贴墙布,贴墙纸,油漆和涂料管;有可能散发甲醛的室内陈列及生活用品,比如家具、化纤地毯和泡沫塑料等。



装修师傅不会告诉你的一个事实:低价建材中包含甲醛的可能性为 100%。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要购买实木家具而不是轻便廉价的人造板,其原因就在于此。


普通人造板材是由木浆、木屑等木材碎料添加工业胶合剂压制而成的,最常采用的胶合剂是脲醛树脂。



脲醛树脂是甲醛与尿素的直接化合物,由于成本低廉、粘合性能好,被大量使用在人造板制造中。每制造一张 3 平方米的人造板,要使用约 4 公斤的甲醛来合成脲醛树脂。


按此折算,制造一套橱柜,需要使用 16-32 公斤甲醛,制造一套衣柜,需要使用 30-50 公斤甲醛,如果都是人造板,要布置一个家,需要使用 200 公斤以上甲醛。



脲醛树脂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自然状态下极易发生分解,重新释放出甲醛。因此,你家里的人造板家具,可能时时刻刻都在释放甲醛。如果空间狭小,通风不好,情况会更糟。



甲醛对老人孩子和孕妇危害最大,

快转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编辑:官家英  责编:陈广泰


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点个,远离甲醛


阅读8245
健康 家具 
举报0
关注广东卫生信息微信号:gh_4ea00880e1a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东卫生信息”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东卫生信息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