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给大学“增负”,你以为我们大学生真有那么闲?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9-12


北京大学2017年全国中学生工学暑期课堂。图/新浪


来源:有间大学(youjian-university

作者:火车头



要给大学生“增负”,现在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教育部已经印发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

  

教育部官网截图

 

我们给这份通知划一下重点:


第一,淘汰掉大学课程设置中的“水课”、合理增加课程难度和深度;


第二,取消“清考”制度(部分大学会在学生补考或重修后仍旧不过的条件下,在毕业前再给学生一次考试机会);


第三,加强对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其实早在今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表示过,要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也就是说,这几年教育部要开始慢慢给中小学生们减负、给大学生们增负了,只不过前阵子一直都在忙给中小学生减负的事情,现在才有空给我们大学生安排安排。


 “增负”,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了。图/freely photos


正如“减负”政策收到一片质疑一样,大学生的“增负”计划也引起了许多争议。

 

即使排除掉这一届以前没能减负、现在又面临增负的最惨新生的抱怨,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在读或已经毕业的网友认为,这次给大学生的“增负”,不过又是一次老调重弹的隔靴搔痒罢了。

 

 

增负”可以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

 

教育部的通知一下来,像《那些“混大学”的,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这样的文章,总是能转遍朋友圈、轻易引发父辈们的共鸣。


不止校园外的人在质疑着现在的大学生,校园内其实也存在各种鄙视链——在一些“优等生”看来,翘掉水课就是“混大学”、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就是“不务正业”、拿不到奖学金就是“不努力学习”。

  

为了解决大学生在课上玩手机的问题,许多高校在课前会收集学生的手机。图/中新网

 

在老一辈人眼里,中国现在的大学生好像总是过得很轻松。拿着父母的钱不好好读书,出来之后又眼高手低、总是找不到好的工作,已经成为了社会对大学生们的刻板印象。

 

这里面的偏见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大学生的课业压力真的很轻吗?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自2007年起引入了NSSE(美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工具,成立了一个符合中国大学生学习特点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


该项目在针对149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调查之后发现,中国学生自我报告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量不仅均高于美国学生,院校对于学业投入的强调与美国院校也没有显著差异。



国内大学生的课业压力并不比国外学生小,天天泡图书馆学习的人并不在少数。图/Pexels


那差距在哪里呢?在“课程认知目标不足”。也就是说,尽管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比美国学生明显要高的,但是在“高阶认知”和“学习策略”方面与美国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写作量和课程的激发程度也远远低于美国学生。

 

换言之,就是中国高校的课程一方面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努力和投入(不够有吸引力、与本专业学生的志趣不符),另一方面对写作量(特别是短篇论文)的要求也过低

 

而很多人认为的当代大学生“不够努力”、“游手好闲”的情况,反而没有出现在中国的高校里。


在很多父母眼里,读大学只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图/Pexels


第二,真的有很多人在“混大学”吗?

 

在家长的眼里,“在高中时埋头苦读考大学——在大学里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出来之后找份对口和高薪的工作”已经成为了像自然规律一样的定理。


而大部分年轻人希望的,可能是“在中学之前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上大学时进行钻研和相关的学习——出来找份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这样的过程。


这里面的冲突,正是很多大学生正在面临的与父辈的根本矛盾。



不能选择喜欢的专业,让很多人选择“混大学”。图/《破产姐妹


因为,在高中埋头苦读三年之后,即使考上了好大学,也不一定能上自己喜欢的专业。


与其说他们在“混大学”,不如说他们在“被动”地上大学。


无数喜欢传媒的人学着计算机、喜欢建筑的人学着金融、喜欢经济学的人学着汉语言文学…...


被动的学习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和学习动力的严重不足,而因为中学阶段兴趣爱好和特长被搁置,很多人在大学时想重新发现自己的志趣、发展自己的爱好,却成了父辈口中的“混大学”、“不务正业”。


好不容易找到兴趣爱好,还可能会被说成“不务正业”、“混大学”。图/freelyphotos

 

而即使排除掉这一部分觉得自己专业是在南辕北辙的学生,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文科、工科、理科的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像这样“一刀切”的增负,或许还会产生很多具体管理方面的错乱:


对工科生、医学生来说,哪门课能水过去?对文科生来说,哪门课又不能水过去?

 

 

要“排水”,请先排老师

 

增负通知里还提到“水课”。提起“水课”,大部分人不约而同想起的,应该是那些“考的要死,交卷即忘”的课程。要取消这些课程,大家当然会叫好,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而管理者们理解的“水课”,可能跟我们理解的不是一个意思。他们所说的“水课”,指的应该是那些作业少、管理松、绩点高的课程。

 

到底什么才是“水”?图/Pexels


也就是说,“取消”水课的意思并不是撤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而是要以这种方式告诉大学的管理者们,要严抓一下组织纪律、严打一下迟到旷课、提高一下挂科率了。

 

但大家都知道,大学里“水课”如此泛滥,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和老师脱不了干系。

 

现在的大学老师在评职称时,考核指标主要是科研成果。这就导致了很多年轻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拉项目、写论文上。


再加上在现在的消费水平下,明明是“高素质人才”的大学老师的基本工资如此杯水车薪,最后老师的备课质量自然无法让学生满意。

 

低质量的课程让很多学生宁愿在课上“刷屏”。图/南国早报


课程的水、学生的水、纪律的水,不过是“增负”措施的假想敌罢了,消灭水课的第一步,是要提防老师的水。老师每节课都在讲台上念PPT、吹牛掰,这种课不水什么课水?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一个讲课讲得好的、有魅力的老师可以让知识变的有多吸引。退一步讲,即使老师只是备课比较认真、对其专业领域有所研究,都会得到学生们的肃然起敬。

 

总把课程的“水”推到学生的懒散和课堂的纪律上,不过是校园之外的人对现在大学生恶意的揣测罢了。



严出了,宽进呢?

 

在文章评论里,有不少给“增负措施”叫好的人的理由都是这个——反对“严进宽出”,支持“宽进严出”

 

这就让现在还在读书的大学生们的心里,更不平衡了。



大部分学生都在中小学阶段拼命地学习,以为到了大学能轻松一点,可实际上,上大学了也没有轻松多少。图/Pexels


严出了,宽进呢?这些千军万马独木桥过来的高等学府学子,在高中艰苦的学习环境下,早就对大学已经有了这么一个预设——“可以轻松一点”,甚至正因如此,很多人才能咬牙挺过那一段时期。

 

因为“玩命的中学”和“快乐的大学”不过是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一体两面。


想要真的扭转这一局面,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高考的标准还是最后要被触动的一块,单是靠行政手段来“增负”、“减负”,能起到的,最后可能也只是一个规范作用罢了。


改革教育制度”这个口号,从来没停过。图/Pexels


说到底,大学教育之所以呈现如此现状,只不过是在为之前的中小学教育买单而已。


虽然“改革要触动整个教育制度的根基”依旧是老生常谈,但结合之前的中小学生“减负”政策效果来看,这次给大学生“增负”的行为,可能依旧是一次吃力不讨好的尝试。


毕竟教育上的很多根本问题,根本不是靠“严抓”就可以解决的。



今日作者

火车头



编辑 | 丘库

排版 | 阿梓

封面图 | Pexels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永远被招聘拒绝:35岁的人都去哪了?

在生活面前,九零后和每代人一样苦逼





阅读9230
大学 大学生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