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儿童安全知识普及】宝宝溺水了家长怎么办?

作者:育儿宝典 来源:育儿宝典 公众号
分享到:

09-17

在造成幼儿以上的孩童死亡原因第一位的意外事故中便是溺水事故。不只是池塘和河川,小孩子把脸放到洗脸盆和水盆中而导致窒息的意外也不少。家长应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

       最多的便是水深入肺部而引发窒息的情形,另外还有因声带附近的痉挛(喉头痉挛),空气进不到肺部的窒息,以及突然接触冷水所引发的反射性心脏停止跳动等情形。这些都是因缺氧所造成的意识消失,时间过久便会引起脑细胞的障碍。

1、无氧状态是脑部的致命点

       人体肺部所吸入的氧气中的1/5全为脑部所用,因此氧气不足时,首当其冲的便是脑部。

       一般而言,无氧状态若持续3。6分钟,便会引发脑障碍。但当人体溺在冰冷的水中而导致体温的下降时,脑的代谢会跟着变慢,需氧量自然也会减少,因此即使心脏停止跳动了20~ 30分钟以上,还是有救活的可能。

       溺水时身体内所发生的变化方面,有因氧气不足所引发的脑部机能障碍,时间一久还会造成脑组织的障碍形成。甚至变成所谓的血液酸性化(又称为酸中毒)。治疗上则应以氧气的补充、酸中毒的治疗等为主。

2、心脏仍在跳动着吗?还有呼吸吗?

       在开始紧急救助前首先要注意的,则是呼吸和心跳两项。

       若不见呼吸,便应立刻从人工呼吸(吹气呼吸法)着手。喝进大量水而腹部膨胀时,可迅速地催吐,千万不能花太多时间在这一步骤上。

       若是还可以看到左胸有跳动的迹象,能摸得到脉动的话就太好了。不熟悉的话或许有点难,但这时可以用耳朵直接贴近心脏去听听心跳的声音。要是呼吸停止,瞳孔也放大的话,便有可能连心跳都停了。

       万一心跳停止的话,便要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一起进行了。首先做2~3分钟的人工呼吸,再确认一下心跳。唇色和脸色一有稍微的好转,便是有心跳的证明。至于手腕的脉搏和颈部、鼠蹊部的动脉跳动,即使心跳正常,不熟练的人还是很难摸得准。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都是最佳的救治方法。总之,氧气的补充是面对溺水孩子时的首要步骤。在这之间再请人叫来救护车,并持续不断地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急救。另外,在小孩冰冷的身体上不要忘了加盖大毛巾或毛毯以保温。

3、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让病儿仰卧位,尽快地清除患儿口鼻中的污物、分泌物。口对口吹气时,左手把患儿的鼻孔捏住,避免吹进去的气从鼻孔流走;一口气吹完后,救护者的嘴稍稍离开,同时放松捏鼻的手,让体内的废气排出来,这就是一次人工呼吸。按此动作,有节律地进行,一般每分钟12~15次左右。

(2)俯卧压背式人工呼吸:患儿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两臂伸展,使胸部扩张。救护人员两腿屈膝跪于患儿大腿两旁,用手平放其背部肩胛骨下角、脊柱的两侧。压胸时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前向下推压其背部,当救护人员的肩膀与患儿肩膀在一直线时,不再用力。这个推压过程是将患儿肺里的空气压出,是一次呼气;停止推压后,胸廓扩张,空气进入肺内,是一次吸气。这样一压一松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15、18次左右。

(3)仰卧式人工呼吸法:取仰卧位,为防止舌头后坠而阻塞呼吸道,应将舌头拉出并用一条带子予以固定。救护人员跪于患儿两腿旁,双手平放在患儿胸部两乳头下方,向下向前用力推压,身体前倾用力,当肩膀前倾至患儿肩膀一直线时,停止用力,救护人员恢复原来位置,这样患儿产生一次呼吸动作。这样有节律地进行,每分钟15次左右。

(4)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胸外心脏按压时让患儿仰卧于平整的硬地或木板床上,不要平躺在担架、软床上,否则压迫效果不佳。救护人员站于患儿右侧,双手重叠放在患儿胸骨下1/3处,用手掌根部用力垂直地、冲击性地向下挤压胸部,使胸骨下陷2。3厘米,从而压迫到胸腔内的心脏,然后放松,这样有节律地压迫、放松,每分钟60次左右。挤压的力量要根据病儿具体情况而定,如年幼儿可用单手挤压法,新生儿只需用两拇指压迫就行。挤压次数对新生儿和年幼儿也要快些,每分钟可增至100次左右。

(5)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当呼吸和心跳同时停止时,需要同时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具体配合方法是胸外按压4~5次,口对口人工呼吸1次,即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之比是4:1~ 5:1。在吹气时,心脏按压要暂停进行(见图7)。每进行30秒钟检查一下心跳和呼吸,如果心跳次数每分钟已超过60~80次,可以停胸外按压,维持人工呼吸,直到呼吸恢复后才停止人工呼吸。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转送医院继续抢救治疗。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8699
儿童 知识 宝宝 
举报0
关注育儿宝典微信号:yebd12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育儿宝典”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育儿宝典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育儿宝典

微信号:yebd12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