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它从香港最繁华的街道消失了,活在王家卫的电影中

作者:良仓 来源:良仓 公众号
分享到:

09-20


在任何一座城市无数的光亮中,霓虹灯超凡的美丽尤为引人注目,横纵交错的彩色灯管让人从城市的现实中抽离出来。然而,霓虹又是城市现实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王家卫的电影中霓虹总是被用来捕捉香港这个城市特色。


你听过霓虹灯的故事吗?




香港夜景,霓虹灯的传承


香港的一个雨夜,年轻人离开公寓,乘上小巴,来到骆克道,道路两侧布满的霓虹招牌接连映入眼帘——「名人夜总会」「OK」「烈唇酒吧」「百老汇海鲜酒家」「钻石皇宫桑拿」……中文或英文、水平线、波浪线或垂直线、大小圆圈和方形的图案把招牌琳琅满目得点缀在招牌上,将红、绿、黄、粉红、浅蓝的色彩映在夜空中,再倒映在街道的水坑上和巴士的玻璃上。


《堕落天使》1995


这是王家卫1995年的电影《堕落天使》中的经典片段,画面中灯光闪烁的城市夜景令人难忘。这些光点来自夜店、烟头、亮灯的时钟、列车车窗、日光灯、快餐店灯箱和楼房里的电视荧幕。这座城市像拥有多重人格一样,分裂成一个又一个光点,时而游走,时而驻足,令人移不开视线。在无数的光亮中,霓虹灯超凡的美丽尤为引人注目,横纵交错的彩色灯管让人从城市的现实中抽离出来。



然而,霓虹又是城市现实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王家卫的电影中霓虹总是被用来捕捉香港这个城市特色。


这并非偶然,20世纪50年代末起,这些色彩鲜艳、充满气体的灯管就成为了城市视觉语言的一部分。《香港年报1964》中写道:“成千上万的霓虹灯照亮了街道,以其缤纷的色彩传达着各种各样的讯息。”


本土的创造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视觉文化的影响和低廉的制作成本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来开展一切具有创造性和冒险性的项目。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街道两旁的餐馆、小店和百货公司为了能在如此拥挤的空间内吸引到过路行人的眼球,纷纷使用了霓虹灯招牌作为招徕客人的工具。并在与其他商铺的竞争中,制作了一个比一个更大的灯箱招牌,以至于其中的部分甚至成为了城市地标。弥敦道上英皇钟表和西营盘森美餐厅的招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些霓虹灯管不仅是风行一时的流行景观,更创造出了一种传承。正如历史学家吴文所言,店铺们都愿意投资打造持久耐用的招牌,让生意代代传承下去。


▲ 香港弥敦道街景



19世纪,令人惊艳的红色


自从氖气(霓虹灯中的气体)那令人惊艳的红色于19世纪末在实验室中被发现,霓虹灯就一直在都市文化中扮演了一个矛盾的角色。


《银翼杀手》1982


一方面,霓虹灯成为了都市的典型象征,它那闪烁的彩色灯光照亮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无数的电影、故事和艺术作品中都使用了霓虹元素来展现街道的活力——甚至有时是暴力


▲ Bruce Nauman用霓虹灯创作的作品 


从1946年美国小镇电影《美好生活》到1982年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乃至当代艺术家Bruce Nauman 和Tracey Emin的作品中都有对霓虹元素的运用。



而另一方面,霓虹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钢筋水泥、巨型LED屏幕等景观比起来就要小得多了。比较之下,霓虹灯管要更为纤细易碎,它们由天然气体填充,工匠手工装饰而成,这样的材质使它们与城市宏伟壮观的印象格格不入。因此霓虹灯只能在都市文化的边缘游走,《堕落天使》中那些最终逐渐消逝的霓虹灯光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银翼杀手2049」剧照


霓虹灯中的气体,氖气,是占据了大气层0.00046%的全天然气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也存在于我们的每一次呼吸中。1898年,英国化学家William Ramsay在整理元素周期表的最后阶段发现了氖气,为了辨识这种未知的气体,他将其注入玻璃容器中并通上电流,很快,眼前便呈现出了一团令人讶异的鲜红的火焰。


▲ 早在1902年,法国工程师Grorges Claude就制作出了霓虹灯


然而氖气被真正运用到霓虹招牌的制作上,是1912年由法国工程师、企业家Grorges Claude完成的巴黎蒙马特大道上的PALAIS COIFFEUR的招牌。Claude压缩了玻璃容器来增强霓虹灯的光芒,并通过测试其他不同的稀有气体来呈现各种各样的色彩,并且混合气体、有色金属等物质让更多颜色能够运用在霓虹灯管上。


▲ 1931年法国巴黎的霓虹招牌


当时,霓虹灯还未成为花哨和滥俗的代名词,人们认为霓虹彩色的灯光比白炽灯更为柔和,甚至有作家将霓虹灯光与柔和的烛光相提并论。霓虹灯管就此被应用到巴黎歌剧院、教堂、银行和奢侈品商店外的装饰上,被认为是高雅的象征




蔓延到世界各地


▲ 1923年,Grorges Claude的克劳德霓虹附属公司为拉斯维加斯的The Earl C. Anthony Company定做了两个霓虹灯牌,每个1250美元


20世纪20年代后,巴黎这些鲜艳的霓虹景观开始逐渐为人所知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洛杉矶的汽车商人把巴黎的霓虹招牌带到了美国,而Claude的专利制度和他的“克劳德霓虹附属公司”则把霓虹灯光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的第一个霓虹招牌是出现于1926年上海南京东路上一个宣传皇家打字机的招牌。



霓虹灯真正在街头景观中大行其道,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霓虹灯作为极具活力的流行文化代表,与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大萧条抗衡,那时新建的华丽的美式电影院都采用了霓虹灯装饰,好莱坞的一家娱乐厅甚至以霓虹灯打出招牌:“全世界最美的女孩都会进出这里。”


▲ 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广场


在30年代纽约夜生活的中心,时代广场,霓虹灯为都市文化造就了史无前例的视觉效果——有如鲸鱼一般大的鱼形霓虹招牌,也有30米高的连绵的玫瑰霓虹招牌。不管是在时代广场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观察到300个以上的霓虹装饰。在这个点缀满彩色灯光的新时代,就连曾经被称为“白色大道”的百老汇大道都被重新命名为“彩虹峡谷”


时代广场造就了超乎正常比例的霓虹景观,但这些数量巨大的霓虹招牌中也不乏人性化的部分——尤其是在Claude的霓虹专利权到期之后,小作坊也得以制造霓虹灯管,工匠也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来定制字母或图案,然后通过吹制玻璃管来亲手捏成客人需要的形状。


▲ 创办了霓虹制造工厂的Rudi Stern


创办了霓虹制造工厂「Let There Be Neon」的纽约霓虹大师Rudi Stern说,“要制作出好的霓虹灯管似乎很容易,但其实仅仅是制作出一个简单而完美的圆形,可能就需要工匠二十年以上的经验和积累。”


▲ 1933年,正在制作霓虹光管招牌的工匠


他强调,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感知到玻璃中热量的积聚,从而判断出这些易碎的玻璃灯管成形的准确时机。制作霓虹灯管所需要的,正是在这个工业时代里逐渐消失的匠人精神。



消退的需求和消失的霓虹


▲ 1952年,充满霓虹灯的“赌城”拉斯维加斯


然而,社会对霓虹灯的需求很快就开始消退。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按照汽车的需求来重新规划城市。这个日益郊区化的国家也越来越需要塑胶制成的大型广告招牌,它们比霓虹灯管更为坚韧、耐用。这些塑胶广告牌由机器生产,并经过统一的设计以符合连锁餐厅或旅馆的新兴广告思维。当时美国中产阶级普遍贬低霓虹灯招牌,认为只有廉价的酒吧和汽车旅馆才会需要它们,于是渐渐地,霓虹灯从他们的视觉文化中消失了。



城市内部的衰落也与霓虹招牌的衰落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十世纪初美国繁荣的市中心后来逐渐变成了废墟,因此,曾经用来装饰奢侈品商店和教堂的霓虹招牌逐渐也成为了破败和红灯区的象征。



曾经风光地悬挂在巴黎大街和时代广场的霓虹招牌,现在已经年久失修,只能在街边用昏暗的灯光映出不完整的“HOT☐L”和“G☐RLS BAR”。在亚洲的城市,霓虹招牌虽然不会面临在美国那样严重的衰退,但它们也不能幸免于被应用在当铺、按摩院、酒吧和其它糟糕的场所。霓虹招牌的发展至此一落千丈。


作家与知识分子们时常无意中提起Claude制作的霓虹灯,用来指代他们所鄙弃的庸俗观念。战后一些思想家们将这些闪烁发光的装置作为肤浅的大众文化符号。



例如上世纪40年代,批判学者阿多诺就曾以「万能的霓虹风格」来抨击当时的文化产业。对阿多诺而言,真正的艺术是深沉阴郁而复杂的,不会再媚俗的狂欢中发出夸张的光芒。


▲ 台湾的夜晚,街头同样有很多霓虹灯


而小说家纳博科夫50年代末期的《洛丽塔》一书中,将“百叶窗缝中透着霓虹”作为性暴力环节的环境描写。而在社会学家蓝佩嘉基于台湾商场的研究中,她认为长期处于购物商场灯光下的女柜员被关进了「霓虹牢笼」之中。


▲ 拉斯维加斯的霓虹灯博物馆,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成立于1996年,专门在户外展览知名的拉斯维加斯经典艺术造型霓虹灯


在霓虹作为一种技术逐渐不再受捧的同时,其作为一种象征的作用却越发明显。例如蓝佩嘉所形容的「霓虹牢笼」,未必是直接地指向Claude所发明的霓虹光管。霓虹的爱好者们总是带着一种任性在欣赏这略带怀旧气息的艺术。归根到底,霓虹招牌的美具备令人忘记忧愁的魅力,夺目的资本主义奇观往往掩饰着都市中的现实与秩序,让爱好者们犹如升入迷幻的朦胧梦境——尤其是在雨中。



霓虹女牛仔与美丽旧时光


▲ 拉斯维加斯大道上的西部女牛仔造型夜总会霓虹招牌


幸好总有幽默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例如法国哲学家Bruce Bégout曾经在滞留拉斯维加斯时凝视高悬空中的巨型女牛仔「Vegas Vickie」霓虹灯,他说那时仿佛感觉自己被一个貌若天仙的机械妓女鞭笞虐待。


▲ 1965年,拉斯維加斯大道上的小型商鋪及霓虹燈招牌


总的来说,有关霓虹的感受永远都会比描述出来的故事更加微妙。发亮的灯管塑造着滑稽的女牛仔,同时它们也在各个角落为那些努力立足于都市之中的人们闪烁。霓虹灯管是易碎的,发出的光亮也并不能照明太大范围,但它能够将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人凝聚在一起。


▲ 20世纪40年代,美国街头标志性的霓虹灯


在上世纪40年代,芝加哥作家阿尔格伦曾用「霓虹荒野」来描述一个穷人与边缘化群体的社区,他们在霓虹灯照亮的酒吧里生活。爵士乐歌手佩吉·李也曾演唱过《霓虹灯》一曲,歌颂着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这些作品都将「霓虹灯」这个意向从具体的现实中提取出来,作为都市里某种社群的符号图腾。


▲20世纪60年代,艺术家Joseph Kosuth开始利用霓虹灯管进行艺术创作


而在之后,霓虹灯的意义在近来开始慢慢有所转变。第一代光线艺术家于上世纪60年代出现,他们在那些工业化痕迹已经淡化的地区生活。蓝领、工厂、体力工作等等与工业相关的事物都已经显得古旧。这些艺术家们开始使用工业时代的代表性材料——灯管、玻璃等等材质进行创作。


▲ 英国当代艺术家翠西·艾敏用霓虹灯管做了一些“爱情宣言”


霓虹开始逐渐由一种曾经显得突兀、无用的技术,逐渐转变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装置材料,在艺术作品、空间装饰中频频应用。


▲ 20世纪60年代,香港德辅道中街景


在香港,霓虹灯管曾经红极一时,然而伴随着低成本LED灯管的出现和跨国公司统一装修的要求,它也逐渐失意没落。但在街头巷尾的特色小餐厅里,仍然在使用霓虹灯进行店面的装饰,保留着「美丽旧时光」的风味


正是因为这些大大小小各处闪烁的霓虹招牌,香港如今庞然的大都市风景才能与从前的小渔港旧貌相连。城市的霓虹依然脉动着,既熟悉又陌生。


via: www.neonsigns.hk

部分图片选自 Design360°杂志76期 | 街头文字



[ 感谢今日作者 ]

Design360

ID_design360magazine

撰文_Christoph Ribbat





\ 良仓往期内容推荐 /

香奈儿、法拉利、MOMA、蓬皮杜、库哈斯都看上她了

世界杯,你懂个球!!!

英国女王“驾崩彩排”?还指不定谁熬走谁




阅读8674
香港 电影 
举报0
关注良仓微信号:iliangca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良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良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良仓

微信号:iliangcang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