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PC之外,被忽视的联想

作者:腾讯科技 来源:腾讯科技 公众号
分享到:

09-20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深响(ID:deep-echo)

文 / 亚澜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关注科技页卡,查看更多科技热点新闻


本文要点:


  • 1、联想的套路是什么?


  • 2、除了PC,联想还有什么?


  • 3、为什么要在此刻和美国公司NetApp在中国国内成立合资公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联想始终憋着一股气。


这股气来自于投票门的抹黑、外界对PC行业的整体看空、对联想企业级业务的不了解,以及对于公司调整期的不容忍。


比如近日有外媒刻意歪曲杨元庆“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的表述。其原意本为“联想不仅要做一家成功的中国公司,更要做一家具有包容力的全球化公司”,却被有心人用来炒作构陷。


比如过去总有人觉得联想不注重研发,靠的是贸易组装和并购,但实际上,联想去年的研发投入是80亿元,其研发占总市值比例甚至超过了中国中车、中国石油、上汽集团等巨头公司。


一个可见的客观情况是,在今年资本市场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联想的股价表现出超预期的增长。



近一年联想集团股价走势


“任何企业都是螺旋式上升,业绩不可能一直保持直线上升。因为当一个战略执行落实到巅峰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下一个战略,要爬下一个高峰。”在今年纽约的「Lenovo Transform」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向「深响」(id:deep-echo)等媒体坦言,到达了一个山顶,要爬更高的山峰时,必然要先下来,经过一番调整之后,再登顶下一个高点。


言外之意,联想的调整期是在为下一个“山顶”做准备。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


诸多迹象表明,联想的调整期正在接近尾声,在最近的一期财报(2018Q1)中,营业额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双位数的增长。


这是联想一贯的“套路”——十年一个阶段,先调整、后增长,登顶之后再调整,再增长。联想成立34年以来,每个十年似乎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 1984年创立到1993年,联想主要是代理分销国外品牌。


  • 1994年联想开始做电脑,转向自有品牌。当时外国品牌正涌入开放后的中国,长城、长江等国内品牌被冲得一败涂地。而联想用了很长时间打基础、建立代理分销网络,并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快速站稳,在96年发动“万元奔腾”大战后,1997年,联想成为了中国市场的第一名,并再也没有让位。


  • 2004年又是一个十年,联想“蛇吞象”式地并购了IBM的PC业务,让联想又一次转变,从一家中国公司变成了跨国公司。但整合的前几年非常痛苦,2004-2008年市场份额甚至有所下降。而2009-2013年,联想又进入到高速增长期,成为全球PC第一名。


  • 2014年,联想的第四个十年拉开序幕,他们必须要考虑PC业务做到顶峰之后,下一个更高的山峰在哪里,因此联想并购了摩托罗拉、以及IBM X86服务器业务。


“第四阶段最困难的打基础时期已经过去了,进入高速恢复高速增长期,所以你们会感到惊讶,可能过去理解联想就是PC公司。今天我们PC依然在增长,但未来更多的增长是在数据中心业务,以及IoT智能物联网设备这些新的业务上。”


所以别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方向正确的调整期后,总会迎来新的增势。


从“存储”见微知着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联想的存储、服务器业务。


在第四个十年的开头,也就是2014年的9月,联想以21亿美元收购了IMB x86服务器业务,随之成为了服务器市场的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但在并购完成之后,其业务遭遇下滑,直到最近的几个季度才看到上扬。IBM的存储技术绝对是“业界良心”,按理不该出现颓势。究其原因其实是当时误判了形势。



2014 年 8 月, IBM 推出配置 POWER7 及 x86 服务器的 Flex 系统

联想在买下 x86 服务器业务之后,同样继承了 Flex 系统及System xM5

图为联想 Flex 系统底盘 及 x240 M5 叶片


在IBM的时代,服务器、存储、网络主要是卖给传统IT,那时候亚马逊、微软、BAT的云计算还没起势,这些存储被视为数据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企业自己购买。“我们并购的业务,当时只适应这部分客户群体。”杨元庆反思到:“但由于云计算的兴起,整个市场,很快从传统IT向云计算、互联网公司倾斜,而这部分占了整个服务器市场、数据中心市场接近40%。”


传统IT市场在萎缩,当时的联想未能建立起针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结构,因而随着市场下滑,业绩下滑不可避免。


误判不会发生第二次,对于服务器、存储市场,杨元庆现在给出了确定的预判——传统企业分离存储的市场在下降,但融合的市场在增加。未来在这一领域会有两个核心的增长点:第一,针对传统企业的融合产品。第二,针对云存储、云计算的产品。


“存储对于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机会,过去联想在分离存储的市场份额较低,这个市场也在下降,但依然会通过NetApp的合作加强产品线从而获得增长。”杨元庆告诉「深响」:“我们未来更要看融合和超融合技术所做出来的产品,既可以满足传统企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云计算公司的需要。”



联想与NetApp达成合作

左为NetApp高级副总裁Brad Anderson

右为联想执行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总裁Kirk Skaugen


在9月13日的“Lenovo Transform 2.0”大会上,联想与另一家财富500强企业,混合云数据管理领域里非常权威的NetApp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且两者将在中国筹建合资公司,致力于交付符合本地需求的定制化存储产品和数据管理解决方案,满足中国市场和云生态系统的独特要求。合资公司预计于2019年春季投入运营。


这一动作可以被理解为联想正在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存储市场,也就是中国,打磨本地化解决方案:联想的ThinkSystem基础架构+NetApp的全闪存数据管理解决方案。


事实上,NetApp在全球数据管理行业中有着领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在全球全闪存阵列市场,是增长最快的供应商,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同时也引领着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创新发展,提供独特的超融合解决方案。


据了解,在下周的联想TechWorld2018大会期间,还会有更多与NetApp合资公司的细节公布,同时联想还会展示5G方面的成果与规划。


这正是新时代企业所想要的。企业有新的数字化转型要求,对应着新的IT基础设施运营方法,包括实时分析、一致的数据管理策略、基础设施简化和支持等。


杨元庆认为,联想之前对于IBM x86的并购,只是获得了服务器业务的能力,但今天的服务器客户需要的是完整解决方案。所以,存储方面,客户的需求也不是单单的买存储,而是需要一个超融合的解决方案。



联想多重云解决方案

(「深响」摄于Lenovo Transform展区)


超融合的大背景下,存储、计算、服务器,必不可少,也更加密不可分。而这些也恰恰是联想的新增长引擎“数据中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一番调整与变革,联想的存储、服务器、网络、超融合等业务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保持在塔式服务器的市场份额第一(36.9%),单路机架式服务器第二(21.3%)和四路服务器第二(18.3%)的位置;位列入门级光纤存储市场份额第一(25.4%),年比年增长87.9%;TOR网络产品业务实现100%同比增长;发布了全新NESO产品线,进军园区网络市场;超融合高价值产品也有很大进步,ThinkAgile HX超融合架构业务年比年增长228%。


PC之外,被忽视的联想


存储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该业务所在的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是联想复苏的关键之一,也是被大众忽视的。


2016年6月9日,联想DCG(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成立,主要为企业提供IT解决方案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包括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AI超算和基础设施等。


“你们今天来感到惊讶也是对的,可能过去理解我们就是PC公司,今天我们PC依然在增长,我们前面两个季度都是20%的增长,利润也是非常稳定。”杨元庆告诉「深响」(id:deep-echo):“但是我们未来更多的增长,其实是在数据中心业务,也包括未来基于我们PC、手机业务来发展的IoT智能物联网设备这些新的业务上。”


杨元庆一边说,一边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联想近四年营业额变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背负着一些舆论的压力——有人质疑管理层的决策,也有人认为联想帝国已经迟暮。


不过,接连几个季度的财报正在给予这些传言有力的回击:


2017/2018财年第四季度,时隔10个季度之后联想营业额重回双位数的11%增长,税前利润为3700万美元,相比上一个财年暴涨143%。财年总体营业额增长5.4%达到454亿美元,创下历史第二高水平(2014/2015财年463亿美元)。


而在8月公布的2018/201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联想集团营收大幅增长19%,达到了119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这意味着,联想集团营业收入连续四个季度持续加速增长。与此同时,联想集团报告期内实现的税前利润也达到1.13亿美元,同比大增1.82亿美元。


“联想一季度的业绩充分证明,在跨过拐点之后,联想已经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在当天的业绩发布会上,杨元庆如此表态。



联想近四年税前利润变化


2016年底杨元庆正式提出了“三波战略”:第一波战略是保持核心PC业务的全球领先地位和盈利能力;第二波战略是把数据中心业务和移动业务逐步建设成新的增长引擎和利润引擎;第三波战略是“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从产品向智能生态演进。


如今看来,他正在稳步推进这一战略。上一个财年,联想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收入占总营收71%、移动业务占16%、数据中心业务占10%。而现在,联想进入到了“第二波”战略的关键节点——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


市场给予联想的标签仍是全球最大的PC公司,但随着C端市场的日趋饱和,行业地位的稳固,联想新的增长点势必转向B端市场。联想数据中心业务集团中国区总裁童夫尧,认为联想把B2B和B2C业务的协同起来空间无限广阔,这甚至还可以从商务的角度为手机业务重新崛起提供了新机遇。


数据中心业务在近段时间表现出来增长有三个关键驱动因素:


HyperScale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业务,简单说,就是联想给做云服务的公司提供设备,这些公司包括美国的云服务公司微软、Google、亚马逊等、也包括中国的云服务公司BAT等等。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这就包括了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它们在硬件设备中形成统一,根据运用的需要来分配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


超级计算机。在2018年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ISC)全球高性能计算TOP500榜单中,联想以117套的份额成为首家在该榜单中夺得全球第一的中国厂商,即全球最大的超算平台提供商。提前两年实现了预定目标。



联想数据中心业务营业额变化


而另外被人们所忽视的是联想在智能方面的布局。


去年5月,杨元庆发表内部信宣布成立智能设备业务集团IDG,与数据中心集团DCG协同发力“智能设备+云”和“基础设施+云”,共同迎战智能变革。以上提到的数据中心业务,除了自我增长之外,还在为人工智能提供另一个关键要素——计算力及基础设施。


这就将杨元庆的“三波战略”串联了起来。第一波稳住PC优势,第二波建设新增长引擎和利润引擎,第三波,为迎接智能化时代进行提前布局。


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一方面是联想曾遭遇了错失移动互联网机遇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当前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已经直指智能化:


第一,下一个阶段就是智能物联网阶段,这会衍生出更大量的智能终端设备,但会是不同形态的。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如果联想没有开发计算设备的平台和开发通信设备的平台的话,就很难应对未来智能物联网设备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技术储备都很必要,而且可能移动更重要,因为尺寸更小。


因此联想在今年5月,把PC、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整合成一个Intelligent Devices Group(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起到驱动智能物联网的作用,不满足于PC,不满足于移动,而是驱动智能物联网这个方向。


第二,数据中心IT基础架构,从传统IT向新IT的转变。


第三,AI人工智能。


“我们现在很多看到的还只是设备的智能,不管是能会话的智能音箱、能够识别人脸的门锁还是自动驾驶,这些都是设备类型的智能。”杨元庆认为,这些只是未来人工智能非常小的一部分,可能更多是在行业智能,包括了智慧家庭、智慧办公,更包括行行业业的智能,智慧制造、智慧零售、智慧医疗、工业维护等等。


一些联想智能项目开始浮出水面。例如联想与东南大学联合成立的穿戴式心脏智能监控实验室(WearabeSHELab),针对心脏(心血管)疾病监护应用领域,开发研究实时、动态、无创、长程、系统的人体生命体征测量分析技术及实现方案。


此外,联想和301医院联合建立国家医疗大数据实验室,在医疗影像、心电、病人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及解决方案的探索。


而联想相比于其他人工智能公司的优势在于,他可以结合自身既是科技企业又是制造企业的双重身份,把数据、计算力、算法这三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与此同时,联想的硬件产品与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和深度的学习功能相结合所形成的智能物联网(Smart IoT)也是联想智能化转型的阵地。


联想的硬件设备


而跳出当前阶段更长远的看,联想似乎正要“套路”重演。以数据中心业务,智能物联网为典型的新增长点正在冲破人们对于联想的一贯认知,进行“奇袭”。


正如杨元庆开头所言,从一个山峰到另一个山峰,势必经历一段调整期,第四个十年行至中场,联想能否在高速飞行的空中完成“换引擎”的大动作,或许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就能揭晓答案。




采访中还有很多亮点,

由于篇幅及主题集中性的原因未能呈现到文中,

以下为「深响」(微信id:deep-echo)整理后的杨元庆采访实录,供读者精阅:


联想为何要在此刻

与NetApp成立合资公司?


Q:能否讲一下合资公司的情况。


杨元庆:联想和NetApp的合作是全球的合作。


我们对IBM x86的并购只给了我们服务器业务的能力,但是今天即使是服务器客户的需求也是希望有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跟我买服务器,跟NetApp或其他的存储厂商买存储,跟Cisco或Juniper买网络设备。而且从技术上也是“超融合”的发展趋势,也就是一个机柜,计算、存储、网络全在里面。


我们过去几年,把精力都放在了计算上,我们存储的市场份额非常低,而存储的利润又比计算要高,所以相对吃亏。我们存储的产品只能覆盖15%的市场,在被覆盖的领域,我们是强而有竞争力的,但是合作以后,我们能够覆盖90%以上的市场,从低端到高端基本都能覆盖,这是全球的合作。


我们在联想品牌下整合NetApp的产品,销售给用户。中国的合资公司是联想与NetApp全球合作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在中国面对的市场和竞争不一样,面对的客户需求不一样,有一部分需求不是全球的产品能够满足和覆盖的,所以合资公司成立了研发团队,专门针对中国来开发部分产品,当然也有一部分从全球产品中提供,但是所有在中国的销售,都通过合资公司进行。他们会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全球产品适合的,我就拿来,不适合的,我就开发。


所以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因为中国市场的的确确,在服务器、存储,甚至对整个数据中心,都是增长最快的市场。


Q:去年存储市场的数据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但联想还是保持了双位数增长,您未来对这个市场是怎么规划的?


杨元庆:跟服务器市场在过去几年发生的大的变化一样,从给企业提供传统的到现在转向云服务一样,过去的存储也是以产品的形态给企业独立提供的,这个市场是在下降,但即使是在这个下降的市场里,因为联想的份额比较低,我们也依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在于NetApp合作以后,因为我们依然有大量的企业客户,依然在买服务器产品、买存储产品,所以我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客户销售通路,把存储产品销售出去。传统企业分离的存储的市场在下降,但是融合的市场在增加。


两个在增长,一是传统企业的融合产品的市场在增长,另一个是云存储、云计算的市场在增长。这两个领域跟我们今天的合作有关系但又不是特别大的关系,这就是之所以联想要大力的发展超融合产品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产品。


在一个服务器的机柜里,把网络和存储全都集成进去了。这样有些依然是提供给传统企业,有些可以提供给云计算的公司。


总而言之,存储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机会。分离的存储我们过去市场份额低,虽然这个市场下降,也依然通过NetApp的合作加强产品线获得增长,我们将来更要看融合和超融合技术所做出来的产品,既可以满足传统企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云计算公司的需要。


数据中心业务对于联想的意义


Q:从财报看,数据中心的业务也非常好,核心成功的逻辑是什么?


杨元庆:做相对低端的服务器,在中国市场做实际有十几年。真正大的投资是从2014年并购IBM的x86服务器开始,到现在为止4年的时间。


并购了以后,业务一度下滑,直到过去最近3、4个季度才看到明显的上扬。


因为在过去IBM时代,服务器、存储、网络主要是卖给企业的传统IT。在有BAT、云计算的亚马逊、微软之前,大多是企业自己买,叫数据中心也好,IT基础设施也好。我们并购的业务当时也只是适应这部分客户群体。


但是由于云计算的兴起,这个市场快速从传统的IT向云计算、互联网公司倾斜,这部分已经占整个服务器市场、数据中心市场接近40%,传统的逐渐在萎缩。


原来我们没有建立起针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结构,随着市场下滑业绩向下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很快意识到市场上的变化,很快地开始在新的市场方向上重建竞争力。在今天和之后北京的Tech World大会上,我们会更多地听到Hyperscale(超大规模),针对云计算、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


针对这样需求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很多都需要客制化,从主板就开始定制,当然成本也要低,我们在这方面的竞争对手不是戴尔和惠普,而是台湾的广达、英业达这样的公司。所以实际上在过去的两年,我们很大程度上做了打基础的工作,重建了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


现在我们增长最快的是Hyperscale业务。我们在这块比竞争对手的增长都要高。我们拿下了全球十大数据中心中的六个,Microsoft、Facebook、Google、Amazon、苹果等。准入就意味着,如果是三家,就能拿到三分之一的份额。而这个只是我们加强竞争力产品线的其中之一。


还有我们说的Hyperconverge(超融合)或者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意思是在传统企业的IT基础架构,都是应用驱动,你要上一个比如Wechat、ERP、SAP等,就要买一堆硬件,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这些硬件都是给这个应用来服务的,这些硬件不能被用于其他的应用。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我们有过统计,在传统IT架构下,这些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到10%,服务器运转的时间也不到10%。所以我们的,先是converge(融合),然后是hyperconverge(超融合)。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就把硬件、软件和应用分开来,将来买的某个硬件可以给所有应用由软件分配使用。这也叫新IT。


我们在这个方面也是大量投资,加强了我们产品的竞争力和产品组合。


所以现在联想数据中心增长最快的三个方面:


第一,hyperscale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第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


第三,超级计算机。


为什么增长快?是因为由AI驱动,人工智能对运算速度要求非常高。AlphaGo如果没有足够快的运算速度,计算机是下不过人类的。这就是为什么能反应到我们过去4年的业绩。


我们和NetApp的合作对我们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意义重大。


虽然过去几个季度我们增长比较快,但主要是在服务器。我们在存储、数据管理这些方面基数还很低,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很小,但这些成长的空间非常大。过去我们的存储产品只能覆盖所有存储市场的15%,85%我们不能覆盖,但是今天我们发布合作关系后,就能覆盖到90%以上的产品线,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


所以对于我们下一年的增长,服务器我相信还能高速增长,存储能弥补我们现在的短板。


未来的新IT是软件定义的,是超融合的,意味着未来的服务器不仅仅是计算,而是融合了存储和网络功能的服务器,是少不了的功能、技术。


所以这一步,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的存储业务,对于进一步加强超融合的业务,也是非常大的帮助。


Q:在数据中心业务上,联想跟竞争对手比主要的优势在哪,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杨元庆:过去我们主打的是服务器,从IBM并购过来,是最强的。跟ThinkPad一样,它(IBM x86)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耐用,可信赖。所以我们的服务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信度高,耐用性高,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有IBM的传统和历史,我们很注重节能环保,发明了独特的水冷技术,而且是温水水冷技术。


你知道数据中心也好,服务器也好,过去都是风冷,用风扇降温,因为CPU运算的速度,存储等要不了多久就非常热,必须要降热。用风扇降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有个数值,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 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IT设备能耗,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什么意思呢?比如说100度电用在计算上,其中多少要去散热?


一般风冷都在50%,100度里面有50度要用于散热。而用水冷技术,我们平均做到了1.1,极限做到1.05,差距非常大。


虽然第一次购买的成本比较高,但是后面的使用成本就低,环境友好。我们这项技术的用户,北京大学,今年年初买了我们第一台,300万亿次的运算。现在最大的,做到1.05的,是德国莱布尼茨实验室,是德国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整个都是通过水冷构筑的。


为什么讲温水水冷特别重要,如果不是温水水冷,水循环出去是60度,降温的话,把出去的水降到10度20度,然后才能再去散热。但是我们现在进水40度就可以。这就代表了出去的水60度的话,自然环境就能让它冷却下来,到3、40度然后再去循环,就不需要再给出去的水降温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技术能把PUE值做到极限,做到很低的水平。


Q:这都是自主研发的?


杨元庆:对,全都是自主研发的技术。这个技术对于我刚才讲的所有类型的产品,不管是传统IT,给企业用的,还是现在给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用的,给超级计算机用的,都是适用的。也适用与所有客户。


Q:刚才讲这个整个市场变化飞快,2014年买IBM x86的时候,有预测到变化吗?


杨元庆:没有预测到这么快。


Q:所以整合的难度要比收购IBM PC大?


杨元庆:对。因为那时候PC市场依然在成长,而现在买来这个业务的时候已经在下降和萎缩,所以也是为什么更难一点,影响更大一些。一方面要整合,一方面要新建竞争力。


IBM PC的时候我们也有过类似的过程,因为买来的只是商用的业务,那个时候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就是IBM ThinkPad的业务,只能覆盖商用的市场,覆盖不了消费的市场,所以我们那时候有个“保卫加进攻”的战略,保卫商用市场、中国市场的同时,进攻消费市场,新兴市场。


那时候商用市场也是很健康成长的,不是下行的市场,给了我们比今天更从容的时间去建立消费业务。


我觉得有些错误的理解,认为我们只会并购,实际上,并购是一门大学问,对于管理的要求可能比你自己的组织去成长还要难。


一方面你要把它整合进原有的机体里,血管对血管的融入。我们把IBM的IT系统从IBM的机体里剥离出来然后整合进联想,花了7年时间。第一次7年,这次就快多了,因为不光有经验,系统也都有了。客户管理的系统、财务管理的系统、库存管理的系统,我全都有了,所以再剥下来的时候就简单的多了。


另一方面,整合的同时,要执行新的战略,或应对市场的变化,或应对增长的要求,这跟在行驶的火车上换轮子没有两样。大家真不要小瞧并购,花点钱并购容易,但是整合是有难度的。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联想在过去的几年里,从业绩上有下坡。主要因为2014年做了两个大买卖,买了IBM x86,还买了摩托罗拉。


谈并购整合


Q:现在x86业务是往上走,整合的“空中换引擎”。摩托罗拉什么时候会见到比较大的成效,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


杨元庆:所以说整合是门学问,有的时候是执行的问题,认识到方向,然后执行。执行有好有坏,即使是好,你也要给予它一定的时间。


当然也有在前面定战略就不一定对,在摩托罗拉上,我觉得我们的整合是有点急的,我们觉得买来了业务就是买来了能力,买来了能力就能借用这个能力快速地增长,但是实际上这个能力对于有些市场适用,有些市场它不适用。


如果急急忙忙地想利用这个能力快速地去发展和增长,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这个我们是交了学费的。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应该立足于让这个业务先健康,再增长,而不是同时两个都想要,又想赚钱又想增长。


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后,就让我们更加专注,首先专注在有选择的市场上,一个是拉丁美洲,一个是成熟市场,拉美表现一直很好,是一个既有增长也能赚钱的市场,如果要投资我们,也会继续投资在这里。


第二是北美和欧洲,北美市场就苹果和三星,其他中国牌子进不来,因为对IP、专利的要求还是更高。这也是我们当初买摩托罗拉的用意,最主要还是获得专利。能够使得我们在各个市场都有竞争的优势。现在发达国家市场没有那么无序、不惜本钱的竞争。除了苹果、三星,再往下就是LG,接着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在北美的扩张还是非常好的,过去几个季度都是接近三位数的增长。估计从这个季度在北美就能盈利了。


先把这样的市场做好,然后扩展新兴市场,印度、印尼、东南亚、东欧、中东非洲等市场,这些地方一是竞争更厉害,中国品牌都在那,二是对价格的要求也高,利润更低。从利润来看,发达国家是要更高的,所以我们一是专注在有限的市场,二是专注有限的产品线,即使在拉美、北美,也不是所有产品都做,重点是主流产品线,还有入门产品线。


再就是把摩托罗拉的成本和费用降下来,我们买的时候这个业务一年费用20亿美元,现在减到今年就花10亿美元,这就让我们在比较安全的范围,即使新兴市场收缩了,我们也依然可以赚钱,可以盈利。这些就是我们移动业务在近期的战略。业务健康了以后,我们在北美成功扩展以后,再考虑下一步。


并购和整合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很好地把握分寸。


前一段时间,我一直说的是,任何企业都是螺旋式上升,业绩不可能一直保持直线上升。就是因为当一个战略执行落实到巅峰的时候,你可能就要考虑下一个战略,要爬下一个高峰。到达山顶,要爬更高的山峰的时候,往往是要先下来,“架云梯”可能性不太有。


其实联想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联想到今天发展34年时间,我们的历史也很简单,4个阶段,经历了3次大的变革。


4个阶段基本上是10年一个阶段,都是从结尾为4的这年开始。84年创立,到93年,我们基本上是给国外品牌做代理,代理分销的阶段,虽然中间也有做像联想汉卡这样自己的产品,但主要业务都是代理分销。


94年开始做联想电脑,这是我们转向自由品牌的大的转变。当时市场环境非常恶劣,中国开放后所有外国品牌都进来,基本上把国内的品牌长城、长江、长白这些长字头系列冲得一败涂地。联想从那个时候开始做也是要有一定勇气的,也是花了好几年时间打基础、建立代理分销的网络。我们都是从非常小的、3-5个人的小公司做代理开始,一个省一个省去跑,从运营模式上,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就是因为我们发现IT的零组件降价非常快,你要是慢的话,留很大库存就变成成本的劣势,96年我们发动了“万元奔腾”大战,从那以后把外国品牌打的一蹶不振,97年以后我们就成为中国市场的No.1,那以后就再也没有把王冠再给别人,所以中国市场的发展,从94年一直发展到03年。


04年又是联想大的转折年,并购了IBM的PC,蛇吞象。03年的时候,在中国虽然成为No.1,我们也就是一家30亿美元的公司,我们买的IBM100亿美元,蛇吞象整合起来更加困难,但是我们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让联想又一次转型,从只做中国一国市场的公司成功跨越成一个能在全球160个国家做生意的大的平台,这次的整合前几年时间也是非常的艰难艰苦。


从04-08年,四年时间30亿加100亿等于130亿,但到08年的时候还是100亿,市场份额甚至在下降。但是我们做了很多打基础的工作,尤其是中国团队学会怎么运营国际化的业务。


09-13年是我经历的联想第二个高速增长期,第一个是97-2000年。第二个增长期我们几年时间增长到300多亿美元,13年成为全球PC的老大。


第四个十年,从2014年开始,我们必须考虑PC做到顶峰之后,我们做什么。所以才做了两个大的并购,今天你要我说教训的话,我觉得最好同时只做一件事情。同时做两件事情不是光辛苦,是资源不够使。


到今天来说,第四阶段最困难的时期“打基础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进入高速恢复高速增长期。


你们今天来感到惊讶也是对的,可能过去理解我们就是PC公司,今天我们PC依然在增长,我们前面两个季度都是20%的增长,利润也是非常稳定,5%的税前利润,但是我们未来更多的增长,其实是在数据中心业务,也包括未来基于我们PC、手机业务来发展的IoT智能物联网设备这些新的业务上。


联想的智能化


Q:工业互联网方面呢?


杨元庆:工业互联网我们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第四个阶段的转型,我定义为:


产品为中心到客户为中心的转型和智能化转型。智能化转型会让我们从单一的PC业务拓展到多元化业务。


智能化转型可以很好地呼应现在市场和技术发展的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从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下一个阶段就是智能物联网阶段,这会衍生出更大量的智能终端设备,但会是不同形态的。


很多人问你们移动也不赚钱怎么还坚持,这我刚才提到了,我认为移动是赚钱的,而且未来也有发展空间,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如果我们没有开发计算设备的平台和开发通信设备的平台的话,就很难应对未来智能物联网设备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技术储备都很必要,而且可能移动更重要,因为尺寸更小。


所以我们在今年5月份宣布把PC、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整合成一个Intelligent Devices Group(智能设备业务集团),起到驱动智能物联网的作用,不满足于PC,不满足于移动,而是驱动智能物联网这个方向。


第二,数据中心IT基础架构,从传统IT向新IT的转变。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战略,由Data Center Group(数据中心业务集团)执行。


第三,AI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很多看到的还只是设备的智能,不管是会话的智能音箱、能够识别人脸的门锁还是自动驾驶,这些都是设备类型的智能。


我们觉得这是未来人工智能非常小的一部分,可能更多是在行业智能,包括了智慧家庭、智慧办公,更包括行行业业的智能,智慧制造、智慧零售、智慧医疗、工业维护等等。


这样的智能需要把三要素整合起来的能力。


数据怎么来?来自于设备,来自于传感器,设备产生数据;计算包括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这才能让智能无处不在,比如说无人驾驶,如果没有边缘计算的技术,那是很危险的。再有,算法。我们理解,光有算法是不够的,算法、大数据的工具,再加行业know-how,行业know-how就是说你过去怎么做的,流程这些方面都要提供出来。


Q:每个行业的差异都很大,比如说要做医疗行业、挖掘机行业的,甚至其他生产型企业,差别都很大。


杨元庆:所以说行业know-how加先进的算法以及先进的大数据平台,这三者一起,才能够构成行业智能。


当然,很多的数据是由前端的传感器、设备传出来的。这有很多例子,比如联想自身在运用的智能是在预测需求,我们的产品线成千上万,预测需求过去都靠人脑,但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其实影响需求的参数成千上万,你能够记住的,不到十个,能够运用的,也不到十个,运用机器学习,可以把成千上万的向量、指标全都运用上,这也是为什么机器比人预测更准确。


Q:预计在SIoT的收入或市场爆发是什么时候?


杨元庆:智能化这部分收入的爆发还需要时间,现在基本上属于打基础期,所以我们也是针对有限的行业在工作,我们现在选择的就是智慧制造、智慧医疗、零售这几个行业。


Q:现在很多to C的公司都想要做to B的市场。


杨元庆:那得要有实力和能力。联想做“to B”是得天独厚,我们从PC时代在中国商用市场的份额就非常高,都在40%以上,有些领域,甚至60%以上。在服务器方面,我们也在客户关系、覆盖、通路上建的非常强,所以B to B的业务,最终要的能力是建立信任,而建立信誉,要靠长期的投入和积累。



阅读8833
联想 
举报0
关注腾讯科技微信号:qqtech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腾讯科技”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腾讯科技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腾讯科技

微信号:qqtech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