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年轻人都不愿意去的制造业,如何实现转型丨小巴问大头

作者:吴晓波频道 来源:吴晓波频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9-20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18年9月18日,特朗普宣布,9月24日(中秋节)将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2019年起将增加至25%。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战怕是要长期打下去了。

 

但加增关税并非中美贸易战的唯一形式。

 

今年4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通讯出口权限禁令,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售零部件,期限为7年。为了解禁,中兴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光是天价罚单,就让公司在今年这半年内,净亏损了78.24亿元。


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对方手中。

 

但美国禁令的背后,实质上也折射出西方国家对中国未来技术能力的担忧。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


从2001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通过引入海外科技,兼容并蓄加强自主研发,尤其是中国IT产业,原本在整个制造业中的综合关联度是个吊车尾,但几年下来,竟一跃升至第1位,成为支撑工业和国民经济整体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核心力量。



对西方而言,原来是想让中国作为一个产业转移的好去处,没想到,反而成就了中国经济和技术的腾飞。


所以,尽管美国两党对特朗普用关税阻止中国进口持怀疑态度,但对中国科技与学习的限制却始终是支持的。

 

因此,所谓贸易战背后,更令人闹心的,不是关税,而是埋伏在关税战背后的科技遏制。

 

那么在贸易战+技术迫切需要升级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又该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实现数字化转型?


且听小巴问来的大头意见。



陈琛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智能制造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由于中兴事件,人们现在感受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大多都会落脚在芯片上, 但在调研了中国制造业各个行业和各家工厂,尤其是从事装备制造的一些工厂后,我们发现,中国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差距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从规模、结构、质量、可持续性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目前在规模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其他三项均落后于美日德三个国家,有些领域甚至还需要向韩国学习。

 

具体落实到产品,大到航空发动机、高端精密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以及它们的系统,小到基础材料和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等等,我们依旧十分落后。

 

鉴于此,首先在定位方面,要认识到中国同印度、法国、巴西、韩国等国一样,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阵营,而美国当之无愧隶属于第一阵营,第二阵营则是日本和德国。

 

接下来,我们国家决心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制造业规模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强国之一。


因此,这两年,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无论是主推智能制造还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都在围绕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那么具体如何进行的呢?


第一,就是利用产业规模和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有不少工厂通过数十年如一日地基础制造或代工,积累了大量制造方面的经验,随后在此基础上厚积薄发。在产品设计层面、在智能制造方面,通过点点滴滴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工艺,从而在竞争中取得领先。


第二,把握本次技术革命的窗口期。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一些企业通过引入新的智能化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机器换人;一些企业通过数字化的软件服务来优化产品的设计;而还有些企业,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创造了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例如从过去只进行产品制造,到提供远程的运维服务等等。


此外,中国制造业能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底层和民间的力量不可忽视。


过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球500强这样的跨国企业,中国底层的制造业工厂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按照国际高标准更新知识、提升工艺、改良设备、培训员工,在这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渗透式地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认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需求驱动的形式,通过点滴地加入信息化、智能化的元素,开发更多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经济适用型”技术,进一步壮大中国制造的底层力量,完成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一步。





安晓杰


西门子中国

数字化工厂及过程工业与驱动集团

高级副总裁、行业销售总经理


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尤其是侧重于外销的企业将首先遭遇到订单压力凸显、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消费者需求保鲜度大大降低等问题。


而内部管理上,也存在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等状况。


再加上市场监管带来的诸如环保责任等新增压力,进一步迫使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我观察到的企业升级改造的办法大致分为两类:


1.着力打造品牌。


通过建立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定位,从外销转向内外销并举,在丰富的制造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掌握市场主动权。


2.借助技术革命的力量,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


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充分整合产业链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提高效率、减少风险。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提出后,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需求更加迫切。越来越多的企业渴望收获数字化红利,实现更高的灵活性、更高的生产效率、更短的产品上市时间以及更好的产品质量。


2008年,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就开始同西门子合作,西门子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包括过程控制、安全仪表系统控制、信息安全、优化控制等在内的各项应用。公司通过对工厂进行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基于大数据的预防性维护,十年以来,企业整体效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与此同时,瓦房店轴承、广东塔牌、华润水泥、旭阳集团、华兴玻璃和泸州老窖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走向数字化升级之路。这两天在苏州举办的西门子工业论坛上,通过这些合作伙伴展示的数字化能力,我深刻体会到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一个愿景,而是现在进行时,数字化已经切实来到我们眼前。



而如今的西门子,已拥有了超过250种数字化解决方案,并通过遍布全球的广泛装机基础实现了超过100万台设备的互联,足以应对各式各样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此外,通过智能升级改造,中国制造业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更能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最典型的就是利用AI和大数据,实现企业生产制造从事后管理到事先运维,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以客户为核心的C2B模式。


届时的中国制造,又将是另一番局面。





戴霁明


西门子中国

数字化工厂集团

数字化企业技术中心总监


我国制造业,共同市场巨大、人力结构较优良、从业者勤奋、新技术导入容易,在发展中有很多可利用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


在国际产业分工的背景下,虽然我国通过企业努力和国际合作提升了许多领域的竞争力,但核心技术依旧相对落后。许多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投资回报信心不足,巨大的试错成本令人望而却步。


此外,中国研发的效率也有待提升。在制造中的效率浪费很容易被发现和改善,但是在研发流程中的低效和浪费却不一定被重视,这导致许多企业虽然拥有庞大的研发人数,但有效产出却严重不足,难以支撑企业获得核心技术。


过去,通过规模化制造单一产品来降低成本是企业走向世界的传统优势和利器。如今却面临“客户参与设计大规模定制”等更需要先进制造技术的用户需求的挑战。


那么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一现状呢?


首先,建立严格有效的国内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让创新者能有信心投资核心技术开发,受益于核心技术突破所带来的持续商业回报,而不是受益于“研发补助”。


第二,用信息化、数字化、产研一体化平台的手段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高效地管理研发流程。


第三,要认识到技术带来的竞争变化。


高质量、合理价格的个性化产品是消费大趋势。我们需努力利用技术进步的潮流变革自身的业务模式,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被其他国家的先进制造模式夺走了优势。


昨天,2018西门子工业论坛在苏州开幕,我们希望搭建这个开放和共享的平台,与各位嘉宾分享西门子与中国合作伙伴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和思考。这也是西门子今年举办工业论坛的目的,这个论坛不是西门子独家唱戏的舞台,我们希望与更多参与的客户共同探讨如何将数字化推进落地。

 

今天上午,我们会在“数字化转型之旅”专题会场进行研讨。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需要顶层综合设计加“知行合一”积极落地的旅程,数字化转型之旅需要多方的力量协同,虽然不轻松,但值得为之努力。


现在就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抓住数字化的契机。西门子也将坚定地支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所谓:时不我待,正当时。




实现数字化企业正当时

你的企业数字化现状如何?

花10分钟时间

在西门子做个“数字化企业评估”


点击按钮,马上测试


阅读8127
年轻人 制造业 如何 
举报0
关注吴晓波频道微信号:gh_b09cb640f64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吴晓波频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