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完全接受和相信清宫剧,那我只能说两个字“活该”|刘三解

作者:观察者网 来源:观察者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9-21

刘三解,历史写作者,喜欢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探索历史的真相,相信任何未经史料验证的传说永远只是传说。他所撰写的“胡雪岩”、“汉武帝”、“鸦片战争”、“张作霖父子”系列文章曾引起网友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因此被网友们称为“历史玩家”。


最近,刘三解来到今日头条V计划沙龙现场,与资深媒体人/历史小说家侯虹斌、学清史的畅销书作家林特特、历史专栏作者张明扬、今日头条百万粉作者宫殿君等人一同聊起清朝后宫那些事和互联网历史IP打造的秘籍。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精选:


历史写作者 刘三解

 

现在一部电视剧的时长是47分左右,你拿着ipad或手机,可能只花30分钟去看,因为你在不断地快进。


比如,看《延禧攻略》的时候,你就可能把很多令你不爽的东西都跳过去了,比如讨厌的人物,比如主角吃瘪等等。


现实是,我们接受娱乐产品的节奏和审美出了问题。


从90年代中期之后,我们的审美开始大面积的“游戏化”,还不是美国游戏或者日本游戏,而是韩国网游,属于比较low的文化产品的影响,时至今日,韩国网游的审美对整个中国的电影、电视审美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武媚娘传奇》里面几乎所有的服装都是游戏化的,他们花了大量的资金在这上面,就为了一个字:炫!


再比如,看《如懿传》和《延禧攻略》的对比评价,有人说,“周迅太老了,颜值不行”,那我们去看《延禧攻略》的评论,有人就说这个颜值很不错。


你在评价一个剧时首先讨论颜值、炫、爽不爽,其他的不讨论。


我们讨论流行话题的时候,也就只有这些,它是个社交行为。


我现在已经快40岁了,我不希望我被这个世界落下,所以我需要去追赶这个世界,依靠这种观察,我才能了解大众怎么想,也能了解做这个片子的人怎么想,这种体验和观察,最后结果是比较令人沮丧的,因为“宫斗戏”的问题,确确实实地讲这是整个大众娱乐的问题,是大众审美下探的问题。


我也是历史系毕业的,当年主要研究隋唐,不知道在座的看过没有《唐明皇》、《武则天》、《大明宫词》,如果以专业标准来看,可能《唐明皇》尚可,《武则天》尚可,还有《贞观之治》,一个播完一遍以后再没人重播的电视剧,但是它的来源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夸李世民的史料拍出来的。


如果按道具或者剧情的标准来说的话,它属于最严格一个,但是也最无趣的一个。


它里面包括玄武门之变,包括了之前的一系列战争,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把突厥改成了“草原十八部”。


连这样的一个依照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四本书弄出来的历史正剧,唐史专家孟宪实参与编剧的戏里,也要叫“草原十八部”,这就是他在创作上不可逾越的局限。

 

另外这个片子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从头到尾戏剧冲突极弱,它是远远不如《汉武大帝》的,但如果我们站在秦汉史的角度,去看号称以《史记》、《汉书》为基础改编的《汉武大帝》,里面的BUG也已经多到跟清宫剧差不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刚才说的情况?


 其实延禧攻略的服化道和色调还是很赏心悦目的。

 

简单来说,大家在进行这种创作的时候,历史的理解水平,基本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见得谁比谁高。

 

之前有老师提到电影《两宫皇太后》,李翰祥导演其实是非常精细的,是一个能够跑到故宫里专门去看器物的非常认真的导演,结果在《火烧圆明园》里出了一个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通州跟英法联军谈判,玩一个蒙古摔跤,直接把巴夏礼扔池子里去了,像这样的情节到今天还有人在问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在这些历史剧里,你会发现我们即使有历史证据,也会去为了这样那样的人设而不断地放大,把这个东西做极端。


所以真正站在历史专业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这种以讹传讹基本上无法忽略,不是说“正剧”就更严谨,“宫斗剧”就不行,现实是哪怕是“正剧”也有朝服、官服混穿的情况,“宫斗剧”也会去考察满语“祖母”正确发音的例子。

 

如果观剧者自己没有一定的“知识好奇心”,自己去看一些书的话,你看这些甭管是“正剧”还是“歪剧”最后得到的信息都是谬误,这儿是错的,那也是错的,你还不自知。

 

现在我们看《延禧攻略》,我就不会真的琢磨甄嬛就是这里的太后,因为知道甄嬛是编的嘛,但是看了《汉武大帝》这样的正剧,就有多少人会相信李广当时是战死的,不是自杀的。

 

实际上类似的东西比比皆是,刚才说的《唐明皇》也是一样的,究竟在潼关之战的时候怎么打的,为什么一定要出去迎战等等,这些东西在电视剧里有种种演绎,但是历史上可能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正剧反而在“背书”这种以讹传讹。


除此之外,我们的很多编剧在进行戏剧创作的时候经常用的借口是我不管历史,我首先要好看,这是一种主观的作恶,也是能力不足之下的一种自我安慰。

 

有了这种说法,在创作上本身已经抛弃了历史依据和历史逻辑结构的思考,因为任何事它的发生是有逻辑的,不同时代的逻辑特性不同,也就造就了这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行为方式风格的不同,这种细微的区别,是时代感塑造的核心,而偏偏我们的编剧主创在最原初的创作阶段就抛弃了这些努力。

 

比如看《延禧攻略》时,我也会对照《如懿传》,最后辉发那拉氏皇后是怎么死的?


看历史我也不知道,就知道剪发了,并不知道里面详细的内容。


有的清宫剧在讨论的时候进行了解释,比如《如懿传》解释说,她本身是有宠的,在富察氏当年善妒的情况下,乾隆前期有很多的皇子其实是幼年夭折的,等到她做皇后以后,这些问题就不再出现了,它把这两者之间进行了联系,这是有逻辑解释的,而一步步走下去,这个女人有了一种爱情的幻灭,也就进行了逻辑的解释。


当然,这种解释是很现代的,“穿越”主题是可以理解,古人因为爱情幻灭而求离婚,就有点超乎想象,但是,它是一种解释的尝试。

 

而我们反过来去看《延禧攻略》时候,因为令妃当时刚进宫很年轻,而且地位很低,所以她不可能进入刚才说到这个级别的宫斗里,它的解释就变成富察皇后是朵“白莲花”,高贵妃到处杀死那些孩子,实际上这个逻辑是不通的。


可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编剧往往不考虑逻辑通不通,他们考虑的是这个人设到底做不做这个事,之前也跟一些专业的编剧讨论过这个事情,他们讲一个道理:

 

人设一定是残缺的,越突出残缺越好,这个人绝对不能丰满”,这个是我们流行剧里的一个特征。

 

包括这个人不需要任何的行为合理性,只要这个“人设”坏,逮着谁家的孩子就坑谁家的孩子,逮着别的小老婆就往死里收拾。实际上根据就是一个字——坏,往下极致性的引申。


编剧有一个套路是你坏就往死里坏,从头坏到尾,过两天你被好人干死了,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爽文”轮回,结束了。


少有的能为国产历史剧“挽尊”的精品。


与这种套路相反的,《大明1566》剧作好在什么地方?

 

一个基本的道理叫,取法其上得无其中。


刘和平、张黎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进行了多个人设关系的照顾,明朝嘉靖皇帝怎么做事?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他和内阁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和司礼监的太监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一个有一个的不同群体之间又如何展示不同?他们内部之间的关系什么样?不同群体之间如何合作和对抗?

 

每一个人既有群体的特征,又有个体的性格,这样剧中的关系是复杂的,是树状结构,只是树状结构有一个缺点——看着费劲。

 

那么,我们现在的观众看什么剧?线性结构,跟着主角走过去,用不着想那么复杂,快进个20分钟还能接上情节的,这种剧好写,可惜也制造了太多的垃圾。


沙龙活动现场


事实上,历史观是我们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往前走一步及理性、科学地以“历史剧”或者“历史文章”为契机去学习,看一下正经的东西,就没白上这个当,但是我们刚才说的普遍情况下,大部分人是以一种完全接受和完全输入的方式去看这个事,我们只能说俩字——活该。


打开今日头条,搜索关注“刘三解”, 一同在浩如烟海的世界中找寻历史真相。


关于今日头条V计划沙龙: 


自2018年8月至今,今日头条V计划沙龙已成功举办2期,登上V计划沙龙舞台的演讲嘉宾来自互联网、媒体、文史等多个领域。“V计划”是今日头条助力优秀内容创作者打造个人品牌,建立影响力的又一新动作。未来,该项目将通过“V计划沙龙”等活动,邀请平台上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诸多领域创作者一同探讨个人IP成长及其它热点话题,分享自己的智识和见解,打造知识分享盛宴。


现在上今日头条搜索并关注微话题#V计划沙龙#,就可以回顾更多往期精彩,了解新鲜资讯。

阅读8857
举报0
关注观察者网微信号:guanchac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观察者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观察者网

微信号:guanchac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