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历史上十大成功帝王,他们到底有何秘诀? | 思想食堂

作者:吴晓波频道 来源:吴晓波频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9-25

点击上图▲了解更多

4天时间,小班教学,听复旦大学副教授姜鹏讲透“十大成功帝王的领导智慧”。


文/思想食堂



伟人们为什么喜欢读《通鉴》?


1912年,年方19岁的毛泽东在一连投考实业、法政、商业几个专门学校都不满意而自动退学后,报考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教育家符定一录取。


符定一对毛泽东十分器重,特地借给他一部《通鉴辑览》。毛泽东反复阅读,由此开始奠定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也激发了他对《资治通鉴》的浓厚兴趣。(摘自卢志丹《毛泽东品国学》)


后来,在延安时,毛泽东曾经有一段很精彩的演讲: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一部《资治通鉴》,毛泽东一生读了17遍,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治理方略。如今,他写满批注的《资治通鉴》仍摆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印证着历史的智慧。



无独有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


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


邓小平曾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中国向来有以史为鉴的读史传统,只有融会贯通历史经验与现实处境,才能更好地看清大势、把握大局,走在大道上。这正是无数伟人热衷于读史的原因。



由帝王始,读“帝王教科书”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北宋建立之前,1400年左右的中国历史,其中涉及很多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各种人物和政权的成功与失败,在这幅历史长卷中一一展现。


《资治通鉴》作为一个丰富的政治经验资料库,如何利用它,如何将其总结的管理智慧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思想食堂一直在探索和尝试。


去年12月,思想食堂特邀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名师姜鹏开设了系统课——“《资治通鉴》里的修齐治平”,分七大模块讲授了这部史学名著中蕴藏的创业、守业和传承的智慧。



在一期课程的教学和二期课程的筹备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更精准的角度来讲授《资治通鉴》?


姜鹏老师说,民国大家梁启超认为《资治通鉴》成功的原因在于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写给皇帝看的。既然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皇帝是最重要的角色,《资治通鉴》又是名副其实的“帝王教科书”,那么解读《资治通鉴》,就最该从分析皇帝开始。



成功帝王的领导智慧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直到宋代建立前,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250多名皇帝或重要的割据政权领袖,如果再算上战国时代的重要诸侯,还不止这个数。


这些历史上的皇帝,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开创了某一个王朝的开国型君主;二是通过血缘关系继承父祖皇位的继承型君主。


在这两种基本类型下,还可以再细分。比如开国君主,在完成创业之后,他的主要职责必然转向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有转型成功的,也有转型失败的。 


那么,值得学习的帝王的选取标准是什么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评选过他心目中的四大皇帝——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他的标准是“能一天下者”,也就是能统一天下,并传之久远。另外,他们也都非常具有领袖权威和个人魅力。



我们开设的《资治通鉴》系统课,主要是服务于商界精英,对他们来说,历史上那些成功帝王的领导力和管理智慧最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在二期课程中,姜鹏老师将从战略意识、组织建设、识人用人、博弈策略四个层面用两个周末4天时间,精选十大帝王,深入讲解这些优秀领导者身上的五大特质:大局优先、善于授权、激励到位、危机意识、精神强大。



吴晓波老师推荐



中国史书界有两本史书是叫司马的人写的,一本叫《资治通鉴》,另一本叫《史记》。跟《史记》相比,《资治通鉴》有两个不同点:一是它的历史宽度更长,细节描写更多;二是它是从“资治”的角度来完成历史研究,也就是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研究治理中国这个庞大帝国的路径。


向大家推荐姜鹏老师的《资治通鉴》系统课,他是中国研究《资治通鉴》最好的历史学家之一。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


课程咨询:陈老师 18667013172(同微信)


感谢思想食堂2018年冠名赞助商——意大利豪华汽车品牌玛莎拉蒂,他们在百年历史中一直看重和强调思想与精神的价值,意大利的美学品格也让他们在汽车品牌之林中独树一帜。

阅读8828
中国 历史 食堂 
举报0
关注吴晓波频道微信号:gh_b09cb640f64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吴晓波频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